王春良

人类的文明是从劳动开始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农村的老物件,正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从狩猎采集到经营农业中,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从而见证了农耕文明的发展。曾经的农村老物件有很多都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那些老物件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老物件承载了农业文明智慧的发展道路。

农村的老物件,城里人的世界看不懂,其实慢慢的很多农村人也看不懂了。科技的进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农村耳熟能详的老物件和手头经常使的老东西已经在渐渐地从我们身边消失,有一些我们已经叫不出它的名字,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若干年后,也许在博物馆才能见到它,也许有些东西在博物馆也没有了,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无情的淘汰,但那是不能忘怀的农耕文明产物。在此收集整理部分农村老物件的知识,可以让我们重拾旧时的记忆,不忘过去,开创未来。

41、袜撑子

袜撑子,也叫袜板儿,是过去农村人用来缝补袜子的一种针线用具。物质匮乏,穿的袜子破出了洞,就需要缝补,可袜子不是平面的,就需要有个东西撑着,木匠师傅就发明了袜撑子。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家家户户备有这个物件,小时候都经历过。现在物质方面可以说是极大丰富,别说破了补一补,好多孩子刚穿上没几天,一不喜欢就扔了,光荣传统都没了,不能忘记过去苦难的岁月,记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艰辛”,还要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啊!

农村消失的15个老物件 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农村老物件之五(1)

42、铁笔蜡纸、刻板、铁笔

铁笔蜡纸、刻板、铁笔是共同使用的印制工具,还需加上印刷油印机。小学时候夏国静老师就是用这样印试卷,勾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课文《挺进报》里陈然用这些工具,出版了挺进报,这些工具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曾从教一所小学,每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都用这套东西印制考试卷子。那时老校长郎好纯虽然刚退休,每次考试都请他老人家来刻制蜡纸,老人家功力深厚,一至六年级全部考卷都是他来完成,一律正楷子,从第一张卷子第一字到最后一张卷子最后一个字结束,没有一笔败笔,令人叹服。笔者在初中的时候,也曾帮老师油印卷子,当教师也曾在钢板上刻字,后来也曾用蜡纸使用铅字打印机打字,后来九十年代有了四通打印机,随之发展快速,从286、386、486、586电脑打字机就到电脑了。说起这套工具,他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也时常就遐想起试卷发下来浓浓的墨香味了!

农村消失的15个老物件 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农村老物件之五(2)

43、老教材的老照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教材,充满时代印记,泛黄的纸张很温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材好而且通俗易懂,令人难以忘怀。笔者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没念完书,书就吃完了,但是我最爱的就是数学了,那时教算术。老教材满满的回忆,一去不复的少年与时代,童年的快乐在心中就像在昨天。读书本来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现在也是奔六了,从小孩到中孩到大孩到老孩到特老孩了,看着这些曾经使用过的老教材,心中应该有无限感慨,看见就亲切,永不消逝的童年回忆

农村消失的15个老物件 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农村老物件之五(3)

农村消失的15个老物件 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农村老物件之五(4)

44、饸烙床

饸烙床是加工家庭食品的工具,能够压制面粉和米粉,压好的面条立马下锅去煮熟来吃。京东一带,很少见这样的,都是一块打好若干成排成行小圆孔的铁皮固定在木床上,把和好的白薯面、荞麦面或者其它的杂粮面,活好以后,做成面团,放入饸烙床,一压就成了饸饹,直接压到开水的锅里,因为白薯面、荞麦面或者其它的杂粮面不成条,俗称饸烙,捞出来拌酱蒜来吃。饸烙床子作为传统面食制作工具,做出的饸烙是独具风味的美食之一。现在做这种面食的很少了,愈发显得珍贵了。

农村消失的15个老物件 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农村老物件之五(5)

45、独轮车

独轮车也叫手推车、小推车。它是以人力推、拉的搬运车辆,它是一切车辆的始祖。小推车,是中国农村的一种运输工具,可以说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辆。推着它需要保持平衡,是个技术活,独轮车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运输工具也在逐渐减少。可是这个老物件可是有年头了,在很早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可能就是这东西,对运输粮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原来是木头轱辘,现代才改成胶皮轱辘。手推车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得广泛应用是因为它造价低廉、维护简单、操作方便、自重轻,能在机动车辆不便使用的地方工作,在短距离搬运较轻的物品时十分方便。独轮车可在狭窄的跳板、便桥和羊肠小道上行驶,能够原地转向,倾卸货物十分便利。手推车有独轮、两轮、三轮和四轮之分。常用的两轮车有搬运成件物品的手推搬运车、架子车和搬运散状物料的斗车等。小推车,在淮海战役的时候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老百姓用小推车向前线运送粮食、药、枪械等,淮海战役才取得了胜利,陈毅说“胜利是人民用手推车退出来的”。河南林州红旗渠,修建的时候农民推着小推车上工地,可以说小推车对红旗渠的建成有很大的功劳。

农村消失的15个老物件 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农村老物件之五(6)

46、自行车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人骑上车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中国内地、台湾、新加坡,通常称其为“自行车”或“脚踏车”;港澳则通常称其为“单车”;日本称为“自转车”。1866年清朝派出第一个出洋考察团,其中19岁少年张德彝在游记里使用到“自行车”一词,于是自行车一词首次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自行车种类很多,有单人自行车、双人自行车以及多人自行车。有二八车、二六车、儿童车等型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自行车作为健身器材用来骑行锻炼、自行车出游。自行车也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有公路自行车赛、山地自行车赛、场地自行车赛、特技自行车比赛等。截至2019年,我国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近4亿辆、电动自行车近3亿辆,均位居世界第一。

农村消失的15个老物件 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农村老物件之五(7)

47、摩托车

摩托车是由汽油机驱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两轮或三轮车,轻便灵活,行驶迅速,广泛用于巡逻、客货运输等,也是体育运动器械。1885年,德国人戈特利伯·戴姆勒将一台发动机安装到了一台框架的机器中,世界上第一台摩托车诞生了。与摩托车相关的摩托车运动则是一种军事体育项目,分两轮和三轮两种车型,每种车型按发动机汽缸工作容积分若干等级。1951年8月,中国正式开始自行试制、生产摩托车,由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汽车制配六厂完成了5辆重型军用摩托车的试制任务,并由中央军委命名为井冈山牌。井冈山牌摩托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摩托车工业开辟了新纪元。后来又出来了女士骑的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摩托车工业迅速崛起,经过摩托车工业战线的努力拼搏,中国现已跻身世界摩托车生产大国。图片这种老幸福250 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有的,骑250摩托车当时是相当的拉风。

农村消失的15个老物件 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农村老物件之五(8)

48、驴车

驴车与马车比较小而已,都也上世纪是六七八十年代比较常用的交通工具,那时出门拉粮食都会用到驴车。驴车顾名思义是毛驴拉的车子,不仅拉货,也可以载人,乡村比较常见。车身一般为木头,后有两个轮子。毛驴长个头小,成年驴高1米,长1米多一点,所以叫“小毛驴”。过去的毛驴车都是木轮,外面箍上大铁钉或是铁圈,后来改用了胶轮,毛驴车的的速度和载重量又大大地提高了。随着旅游的发展,毛驴车又有了新的用场,有了“毛驴公共车”,这种车装饰得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小毛驴的笼头上,戴着小红花,驴脖下系着铜铃铛,跑起来发出一串串有节奏的响声,十分悦耳。

农村消失的15个老物件 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农村老物件之五(9)

49、农用拖拉机

拖拉机是一种用于牵引和驱动作业机械,从而完成各项移动式作业的自走式动力机,也可做固定作业动力。过去是农村必备的大型农用机械,耕地、拉货都会用到它,现在的这种车比过去马力更大、更先进了。它由发动机、底盘和电器设备三大部分组成。按功能和用途分为农业、工业和特殊用途等拖拉机。按结构类型又分为轮式、履带式、船形和自走底盘等拖拉机。小型拖拉机适合小规模经营能力和使用条件,其包括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1993年末全国生产小型拖拉机产品的工厂有80多家,生产小型拖拉机85.5万台。轮式拖拉机,1993年大中型拖拉机生产厂共13家,生产16种型号的拖拉机。

农村消失的15个老物件 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农村老物件之五(10)

50、背篓或背筐

背篓或背筐是农村用来背东西,背在背( bèi)上的筐。上世纪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背筐,背筐是农民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每户通常都有几个大小不等的背筐。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下地干活,都是步行,大多数情况下要背上背筐。背筐适用范围广泛,需求量大,多由供销社出售,供销社出售的是荆条编制的背筐,也有一些人家自己编织。笔者大哥就会编制,使用紫穗槐编的,这手艺是他看别人编学的。紫穗槐属木本植物,生命力旺盛,枝叶繁密,在家乡的大道旁、河坡上随处可见。通常是在秋天割条,两年生的条子韧性最强,是编筐的好材料。在那艰苦的年代,背筐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是庄稼人生活的必须,装土装粪、装粮食、装柴草,装一切可以装的东西。而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广,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背筐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小,逐渐成为闲置物,但背筐见证了那个年代庄稼人的辛劳和汗水。

农村消失的15个老物件 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农村老物件之五(11)

(之五,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