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的夏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秘密前往陕北,采访了毛主席和很多红军将领,其中就有时任红15军团军团长的徐海东。
埃德加·斯诺对徐海东非常敬仰,当他得知徐海东一族83人,被蒋介石集团杀害了66人(27位近亲,39位远亲),男人全被杀光,女人多被卖掉,甚至婴孩都给杀了时,非常吃惊,并对中国革命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了。
埃德加·斯诺此行的采访文稿,于1937年10月结集在英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1938年在美国也出版了。
在此书中,埃德加·斯诺这样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红军时期的徐海东,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传奇人物。当时国民党南京政府,把徐海东与毛主席、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额最高的3个人,标定头颅赏额均为25万块大洋。
徐海东生于1900年,湖北黄陂县(今属孝感的大悟县)人。
徐家祖辈以烧窑为生,徐海东从6岁就背起箩筐,去野外挖野菜、拾柴草,长大后成了家里第7代窑工。
早在1925年,徐海东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广东参加了国民革命第4军,在第4军12师34团任代理排长。汀泗桥之战中,徐海东领的一个排消灭了吴佩孚4个炮兵连,缴获了12门炮。第4军12师师长张发奎对徐海东的勇猛表现非常高兴,集合了全师,把徐海东叫到前面予以表扬,并提拔徐海东为少尉排长。
这个张发奎很不简单,1927年1月晋升为第4军军长。6月又任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下辖第4军、第11军、第12军、第13军、暂编第20军。我党发动的南昌起义的主力贺龙部与叶挺部,就来自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
我党早期的另两大起义的主力部队,也都是张发奎的兵。秋收起义的主力是张发奎的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下辖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是共产党员、黄埔二期生卢德铭);广州起义的主力是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下辖的教导团(由叶剑英主导)。
新中国10位元帅中的5位、10位大将中的6位,1927年时都集中在张发奎的第2方面军内。5位元帅是贺龙、叶剑英、徐向前、林彪、陈毅。6位大将是张云逸许光达、粟裕、徐海东、谭政、罗瑞卿。
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革命处于低潮、革命前途变得十分渺茫的背景下,徐海东没有动摇革命信念,而是脱离了国民党军的阵营,跑回老家黄陂继续革命,被中共黄陂县委任命为河区农民自卫队大队长。
徐海东积极动员远亲近邻参加革命,组织起一支仅拥有1支手枪、8发子弹、17个人的队伍。这支湖北省第1支工农武装,后来成为红4方面军红25军的核心力量。
1927年11月,徐海东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起义失败后,黄陂重建党的工委,徐海东又担任了工委领导下的游击大队分队长。
在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徐海东历任红4军13师38团团长、红12师36团团长、红4方面军独立4师师长、红9军27师师长、红25军副军长兼74师师长、红28军长、红25军军长。
1931年9月,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指导下,鄂豫皖苏区在张国焘主持下开始肃反,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旷继勋、许继慎等对党忠诚、作战勇敢的高级将领,先后倒在肃反的枪口下。
其时,鄂豫皖苏区流传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保卫局的人找谈话”的说法,人人谈之色变。
徐海东也差点死于肃反中。
按照1933年4月鄂豫皖苏区的规定,凡是在白区入党的人,都要具体说明入党时间、地点和介绍人,否则都将以假党员论处,轻则开除出党,重则掉脑袋。
时任红25军副军长的徐海东,是1926年4月在武昌由地下党员吝积堂、李树珍介绍入党的。这两位入党介绍人,一个在1927年的广州起义中牺牲,一个下落不明。
因“入党的情况,现在实在无法找到证明人”,徐海东也在接受政治审查,前途未卜。
5月,在参加省委为总结围攻七里坪教训而召开的扩大会议上,徐海东不顾自己还处在被审查阶段、稍有不慎就有被杀害的危险,当面批评了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执行中共中央3月份下达的关于围攻七里坪的错误命令所造成的恶果。
徐海东毫不客气地指出,围攻七里坪43天,红25军因饿、病死非战斗减员达3000多人,部队从1.1万人降至6000多人,这是执行错误的一次冒险军事行动造成的恶果。“红25军这样好的阶级队伍搞垮了,领导上要负完全的责任。”
徐海东犀利的指责,让沈泽民大为恼火。沈泽民当场以“怀疑肃反,反对攻打七里坪,是思想右倾、政治动摇的表现”为由,给徐海东扣上“肃反重点人物”的帽子,将其押出会场。如果不是此时恰逢敌人来袭,沈泽民亲眼看见徐海东挥刀冲向敌阵的果敢行动,“从政治上肯定”了徐海东,徐海东极有可能成为鄂豫皖肃反扩大化的牺牲品。
沈泽民是著名作家茅盾的亲弟弟,妻子是被誉为“红军唯一女将领”的张琴秋(沈泽民去世后,张琴秋嫁给了红4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沈泽民曾紧握徐海东手说:“惭愧,惭愧,险些误杀忠良。”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还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沈泽民能勇敢地承认错误,决心转变,还提出了正确的方针,这是很难得的。
1933年11月20日,年仅33岁的沈泽民就病逝了。弥留之际,沈泽民将瞿秋白送给自己的怀表转赠给了徐海东,留作纪念。
1934年8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派程子华到鄂豫皖苏区工作。时任红25军军长的徐海东主动建议程子华任红25军的军长,吴焕先任政委,自己改任副军长。
尽管徐海东只是副军长,但这个军在蒋介石那里的称呼,一直是“徐海东部”,可见徐海东的影响力之大。
1934年11月,红25军奉命开始长征。
1935年8月,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红25军政委吴焕先英勇牺牲,红,25军也成为4支长征队伍中唯一牺牲了主要领导人的一支红军队伍。
徐海东也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庾家河战斗中,一颗子弹从徐海东左眼下射入,从颈后穿出,喉咙被淤血堵住,呼吸困难,生命垂危。紧急关头,护士周少兰一口一口将其喉咙里的淤血吸出,悉心照顾。在昏迷4天4夜后,徐海东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护士周少兰后嫁给了徐海东,改名为周东屏——意为徐海东的生命屏障。
在4支长征队伍中,红,25军人数最少,平均年龄最年轻,出发最晚,但最早到达陕北,还是长征中唯一增员的红军——抗击了30多个团敌人的围追堵截,不仅没有减员,到陕北时,部队还增加了800多人。
长征中,红25军吸引牵制了30万敌人部队,威逼西安、夜袭天水。调动了敌人围剿其他红军最主力部队薛岳、胡宗南等,蒋介石连发五道命令,最后一道命令是:查徐海东匪西串原因,是为了策应朱毛,现制定内部作战要领,应集优势兵力先击毙徐海东匪,再回击朱毛。
红25军还是长征中唯一的一支创建了根据地(豫陕、鄂陕边区十余县)的中国工农红军,也是唯一的一支发展了地方游击师的红军,在商洛地区将各路游击师和游击大队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74师,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和陕甘苏区建设。
战将如云的红25军中,后来走出了开国将军97名。其中,大将1名(徐海东),上将2名(刘震、韩先楚),中将6名、少将88名。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可谓人困马乏。其时,红25军是陕北最强大的一支红军。陕北原有的红军主要是刘志丹所部的红26军、红27军,但人数很少装备很差,其实力根本无法与红25军相比。
早在1935年9月17日,鄂豫省委和西北工作委员会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了红15军团,由红25军与陕北的红26军、红27军编成,军团长是徐海东、政委是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是刘志丹、政治部主任是高岗、副主任是郭述申。
从战斗序列上来说,红25军是张国焘统领的红4方面军的部队。张国焘当时已经另立中央了,徐海东到底是听中央的还是听张国焘的?
毛主席无法对之不担忧。何况此前,他从未见过徐海东。
然而,徐海东却主动派人来和中央会师了。为表诚意,毛主席表示要亲自到红15军团司令部,这时徐海东本来在张驿村前线指挥战斗,闻听消息,立刻停止战斗,骑马返回,130里的道路,中间还隔着两座山,他3个小时就赶到,只为迎接毛主席。
中央红军没钱没粮,已经揭不开锅,于是毛主席写了借条,向十五军团借2000大洋,徐海东大手一挥,要什么借条,不是借,而是给。红15军团家底共有7000元,送5000元给了中央红军。
徐海东写于1965年的自传《生平自述》是这么回忆的:“我对毛主席是真诚地拥护和热爱的。当杨至诚同志拿着毛主席批的条子,要二千五百块钱时,我把供给部长找来,问他还有多少钱,他说全部七千元。我说留下二千,其他五千元全部送交中央。当时我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无条件的服务中央。”
徐海东还抽出许多重要物资和大量驳壳枪给中央红军送去,而且命令每个班挑一把最好的机枪送给中央红军。就连最精锐的骑兵团,也直接交给给中央红军指挥。
毛主席非常感动。
“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红军的领袖,群众的领袖”;“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最好的共产党员”。这都是毛主席对徐海东的高度评价,用语罕见。
能获得毛主席这么多褒奖之誉的,环顾全军,似乎也只有徐海东一人。
红15军团与中央红军会师后,两军并肩作战,组织发起直罗镇战役,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随后,徐海东率部飞渡黄河,挺进山西,与红1军团一道,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队31个团,毙伤俘敌17000多人。不久,徐海东又率部西征,作战3个月,开辟了纵横八百里的一片新区。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8路军,徐海东任8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一直转战晋察冀三省,参加了晋东南“反9路围攻”,在张店、町店战斗中毙伤日军近千人,威震华北大地。
因身体不支,1938年夏,徐海东回延安养病。
1938年10月,徐海东参加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会议中的一次休息时,毛主席与大家闲谈说,中国有三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不看完这三本书,不算中国人。毛主席问在场的徐海东是否看过这三本书。徐海东没有学过多少文化,老实地回答说自己没有看过《红楼梦》。毛主席笑着对他说:“那,你算半个中国人!”谁知这句玩笑话,徐海东却一直记在心里。
1939年秋,徐海东任新四军江北指挥所副总指挥。年末,徐海东抱病指挥部队在皖西周家岗击溃日军一个大队。战后,他向干部作报告时,突然口吐鲜血倒地。
此后7年多时间里,他一直在病榻和担架上度过,硬是抱病将《红楼梦》看完了,也看懂了。
1947年秋,徐海东被送到大连,在那里治疗休养了9年。
1955年授衔,已经离开战斗岗位15年、缺席了一半抗日战争和全部解放战争的徐海东,被授予大将军衔。
授衔前,徐海东说鉴于自己没有参加解放战争,长期没有进行军事指挥,不评衔都可以。毛主席却直接指示,徐海东不但要评大将,而且大将里面要排第二位!
徐海东不仅是出身最苦的开国大将,而且是受伤最多、受伤最重的开国大将。他一生9次负伤,全身共有17个伤口,其中8颗子弹穿身而过。
1962年,徐海东听说有人宣扬林彪是贫农家庭出身时,说:“我两次带人打进林家大湾,他家十多台织布机就是我们亲手分给穷人的。当了副主席也不能改变成分!”
他还给毛主席写信,提出中央领导权必须交给那些一贯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人,让主席提防林彪。
所以,徐海东与林彪的关系很不好,上世纪60年代林彪也给他吃了不少苦头。
1969年3月31日晚上,在党的“九大”召开前夕,毛主席看着九大代表名单说了句话:“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欢。”
意思是,九大的主席团名单里,怎么可以少了徐海东?
为此周恩来连夜紧急召开主席团会议,让徐海东作为主席团成员出席开幕式。第二天“九大”开幕,当徐海东坐着手推车,椅上携氧气筒,缓缓进入“九大”会场时,众代表起立欢迎,掌声雷动。毛主席看到他,转过身来特意向他致意。“九大”结束时,徐海东再次当选为了中央委员。
1970年3月,徐海东因肺炎不幸去世,享年70岁。
徐海东在《生平自述》的结尾这样写道:“我这一生,所经历的道路是光荣曲折的。党把我一个没有文化、受尽旧社会痛苦、百事不懂的手工业工人,培养成一个高级将领。使我不安的是为党为人民做的工作太少,病的时间太久,今后我将像以往,虽然不能再为党更多地工作,但要做一个永远忠实于党、忠实于人民、忠实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
这就是不忘初心的真正共产党人的心声!(刘继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