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回忆马金凤(我与马金凤大师)(1)

"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岀来我保国臣……"

学习强国里,播放着清脆动听的旋律,仿佛天籁之音,在我的耳畔心头拂过,让我如醉如痴,欲罢不能。

可是,这天籁之音的演唱者,一百岁的马金凤大师,却再也不见了身影,一想起几天前那个突如其来的噩耗,我的心,便蒙上了一层阴影,一想起那慈祥和蔼的面容,我的眼泪便要涌岀。

2022年5月29日,我最喜爱的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因心力衰竭,于青岛逝世,享年一百岁。

说实话,我与大师素未谋面,但是,大师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我是听着大师的戏,喜欢着大师的戏长大的。大师的一颦一笑,大师的独特的声音和动作,早已根植在了我的生命里。

初次"结识"大师,是小时候在邻村观看黑白戏曲电影《穆桂英挂帅》,才十来岁的少年,就被大师的风采深深地吸引住了。英姿飒爽,大义凛然的巾帼英雄,让人感佩。尤其是大师的声音,清脆明亮,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字一句是那样的酣畅淋漓,让人陶醉。只记得当时边看电影,边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看完电影后,一连好多天,我都哼唱其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唱段,虽然不在调上,但仍乐此不疲,自得其乐。

后来,在广播里又听到了大师的《花枪缘》选段"老身家住南阳地",大师优美独特的嗓音,情真意切的诉说,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大师,喜欢上了河南豫剧。幼小的心灵中,不由不赞叹,世上竟然还有这么好听的戏,竟然还有这么好听的声音!

带着对大师的喜爱,我渐渐长大了,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到泰山脚下求学。

大一那一年的圣诞晚会上,系里的团总支书记刘培进老师清唱了一段"穆桂英家住在山东",端的是直工直令,字正腔圆,让我刮目相看。这可是马金凤大师最脍炙人口的唱段呢!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刘书记唱完,我也按奈不住,也清唱了这一段,与老师打开了擂台,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钦佩的眼神和热烈的掌声。

后来在学校图书馆,在一本杂志上,我读到了一篇介绍马金凤大师的文章,才算更深入地了解了大师的生平和艺术,更加喜爱这位号称洛阳牡丹的豫剧大师了。

我拽着来自河南的同学一起上街,逛商场,专门在音像柜台淘到了一盘马金凤经典唱段的磁带。宿舍里,我用父亲为我学英语买的录音机,一遍又一遍地播放那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唱段。当然,我一般是躺在床上戴着耳机听的,听到兴奋处,我也跟着唱岀声来。舍友们听了,纷纷要求我干脆外放,有好听的东西大伙儿共享。每每下课后,我们宿舍里便响起大师清脆嘹亮,比百灵鸟还动听的声音:

"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

"穆桂英家住在山东,穆柯寨上有我的门庭……"

"打一杆帅字旗竖在了空……穆桂英五十三岁又出征!"

"小郎那个呦呦呦连声请,后堂里来了我王氏诰命……"

"老身家住南阳地,离城十里姜家集……"

"万岁命我把彩礼要,老身离座站起了身……"

……

或是娓娓诉说,或是慷慨激昂,或是诙谐幽默,大师把一个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演活了,唱活了。

舍友们和我都听得如醉如痴,很多唱段,我都能倒背如流。这,就是大师的魅力。

大师的经典唱段,伴我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代。高兴时,我听大师的唱腔,大师陪我一起高兴;失落时,我听大师的戏,大师的戏能给我奋起的力量。大师的那一句"我不杀安王贼永不回家门!"是何等的荡气回肠,何等的震撼人心!有大师的鼓励,又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工作后,我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喜欢着大师和大师的戏。后来有了电视,我终于可以见到我的偶像了:圆圆的脸庞,慈祥的笑容,和蔼可亲得就像是自家的奶奶一样。我也在电视上看到了白燕升主持的访谈节目《戏曲人生》。在节目中,已八十多岁的大师就像一位普通的老奶奶,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尊重每一个人,娓娓叙说着她过去不堪回首的磨难,她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她对戏曲和观众的热爱。

用德艺双馨来评价大师,一点也不为过。

后来有了网络,我得以欣赏了好多大师演过的老电影,唱过的著名唱段,过足了戏瘾。《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杨八姐游春》,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厌。里面的很多唱腔,我都耳熟能详。特别是大师八十多岁时和梅葆玖先生的京剧豫剧两下锅《挂帅》,珠联璧合,场面宏大,让人叹为观止。

大师的铜喉金嗓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吃了数不尽的苦,遭了数不尽心罪练岀来的。大师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但她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走上了成功之路,成了开门立派的一代宗师。

大师的一生,就是为艺术,为人民不断奉献的一生。到了晚年,老人还致力于培养下一代戏曲艺术的接班人,孜孜不倦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96岁高龄的时候,老人还收了年轻人吕伟伟为徒,让人感佩不已。

在我的人生之路上,大师就是那一盏指路的明灯。虽然未曾谋面,但在我的心目中,她就是我家的老人,就是我的恩师。

大师不在了,但大师的风范,大师的精神永存。

德艺双馨真名士,牡丹花绽洛阳城。

大师百岁升仙去,世上再无穆桂英。

大师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了眼前。大师并没有走,她只是挂帅岀征去了。

"老太君为国把忠尽,她命我挂帅平反臣。一不为官,二不为宦,为的是大宋江山和黎民。此一番到在两军阵,我不杀安王贼,永不回家门!"

作者简介:李希刚,从事教育工作,平时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抒发生活感悟,尤喜古体诗词,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有诗文相伴,生活不孤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