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生活的久了,我吃饭也有了自己的独特偏好,就说这早餐吧,每周要不吃上一碗炒肝儿,这浑身就不得劲儿。待一碗下肚之后,走在寒冷的户外,也有一种冬日暖阳照在身上的热乎劲儿,浑身没有一处不舒坦的地方。这用北京话来讲,就是吃的顺口。
去包子铺吃饭,偶尔看到隔壁桌上有一个人在吃一碗黑乎乎的黏稠状食物,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这份黑乎乎的黏稠状食物是什么?就是北京名吃炒肝儿。有些人看这粘稠的黑乎乎的食物避而远之,也有人几乎两三天都要吃一次,真的是爱的人视为宝贝儿,不爱的人一脸嫌弃。呜呼!做餐饮真的好难哈。
有一次,我跟一个北京的姐们一起去北京鼓楼东边非常知名的炒肝店吃饭,那位姐姐指着桌子上的炒肝儿问我“兄弟,知道这该怎么吃吗?”
我心想,一碗炒肝儿不就正常的用勺子吃就行了,难道还有什么说法么,我笑着说道“姐姐,我虽然非常喜欢吃炒肝儿,可还真不知道它该怎么吃才算正确的哈。要不您来演示下,我也开开眼。”只见我这姐姐端起碗,压根不用勺子,嘴贴着碗沿儿用嘴吸溜着吃,一边吸溜还一边快速的转动着碗,只吃最上边的一层,不得不说,我是真开了眼。姐姐还告诉我,北京人从来不说吃炒肝,而是叫“喝炒肝”。至于为什么这端着碗转着圈的吸溜着喝,姐姐笑着说“这么吃不烫嘴啊。大兄弟”。
说起炒肝儿,很多在北京生活的人应该不陌生,来北京游玩的朋友有一些也吃过。但说起其来历,很多人就开不了口了。要追溯炒肝儿的历史,还要从清朝同治年间前门鲜鱼口胡同的会仙居开始说起。
据坊间流传,这会仙居饭馆由三位姓刘的兄弟经营,主要经营白水杂碎生意。这三兄弟都是非常勤劳的人,他们起早贪黑地干,踏踏实实的做买卖,一点也不敢偷懒,可是生意就是不温不火。于是,这三兄弟便商量着如何提升店铺的人气,在老大的提议下,他们决定改进白水杂碎的做法。
说来也巧,当时《北京新报》的主持人杨曼青经常来饭馆吃饭,而杨本人对美食也非常研究,一来二去,就和这三兄弟成了朋友,交情也好的没的说,得知他们的想法后,便给他们说:“你们既然想改进,就改的彻底些,你们可以把白水杂碎的心肺去掉,加上酱色后勾芡,名字就叫炒肝儿,这样或许更能吸引人一些。”
三兄弟听了,都觉得这想法不错。想了一会儿后,其中一位说:“那人家问为何叫‘炒肝’时,我们该如何说是好呢?”
杨先生听了笑着回复道:“你可真是实在到家了!你们可以大胆的说肝就是被炒过啊。等你们把菜品研究透彻了,我可以在报上也帮你们宣传宣传,到时一定会很多人来品尝的。”
等送走杨先生,三兄弟就按照他说的方法反复操作研究新菜品了。
会仙居的炒肝儿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众多顾客。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在当时也是网红必点美食啊,再加上报纸的宣传助力,很快,这三兄弟的饭馆就出了名,也发了财啦!
人怕出名,猪怕壮。会仙居的炒肝儿出名后,京城的各大饭店、各个小吃店也跟着做炒肝儿的生意。随着岁月的流逝,炒肝儿发展成为京城的一大名吃,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我一直认为来北京游玩,其乐有二,一是赏景逛名胜古迹,感受故都的历史人文。二是品尝这老北京传统名吃,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旅行的意义,就在于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品尝当地的民间美食。既然来到了北京,不管您是否吃得惯,都应该勇敢的尝试下炒肝啊、豆汁之类的传统美食。要不,这老北京的美,您可就体验的不算完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