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潮阳区文化馆

民间故事· 第19集

虱母仙的传说2

白仙姑的传说故事(潮阳民间故事虱母仙的传说2)(1)

何野云仙师像(来源:《汕头民生档案》栏目)

欹寨门

有人说 虱母仙是一位通晓天文、地理的风水先生;有人说 虱母仙是一位技术高超、造诣很深的建筑师。但不管怎样评说, 虱母仙在潮阳县境内遗留下来的几件建筑物都很奇特,给人以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在贵屿镇的凤港村(今凤老村),有一座 虱母仙建造的“欹(qī,潮音“欺”)寨门”,这是建在贵屿通往凤港原灰路上(离村约一华里)的小小建筑物。两支倾斜的石门柱,顶着一块平放的门压石,危如累卵,遇上刮大风还格格作响。行人每走过这敬寨门时,总是提心吊胆,唯恐倒塌下来。但是说来也怪,自从明初的洪武年代至现今,历经六百余年之久,不管台风、暴雨、洪水、地震,这个欹寨门一直吃立在那里。

在河溪镇西田村的西片,也有一座传说为 虱母仙营建的“欹寨门”。这座寨门初看并不觉得有异,但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寨门的门框和门柱,其上下、左右,高低凹凸,极不均衡。

还有,在棉城镇文光塔脚的陈厝沟古(现名平和巷),有一座房屋的围墙和大门都是呈后仰状的,被人称作“陈厝沟古,大门向天”,也有人称之为“塌肚门楼”。相传,这奇特的建筑物也是 虱母仙的杰作。

虱母仙为什么要把建筑物弄得奇形怪状?是为了标新立异吗?还是内藏 有什么奥秘?至今一直是个谜。

(郑儒新搜集整理)

白仙姑的传说故事(潮阳民间故事虱母仙的传说2)(2)

白仙姑的传说故事(潮阳民间故事虱母仙的传说2)(3)

上图为: 欹寨门名迹遗址 图片来源如图

仙掌巷

潮阳县城兴让坊有条仙掌巷,说起仙掌巷的来历,却有一段故事。

一日, 虱母仙何野云,背着仙袋,游览来到潮阳县邑,在县衙不远处驻足,他询问一路人:“此乃何坊?”

路人看了看这个穿着有点怪的老人,虽然退避三分,却也诚恳地答说:“兴让坊。”

“哈哈哈,真乃兴和谦让之坊!” 虱母仙点了点头,道谢一声,走了。他走过一条大巷,转了两条小巷,就听人赞扬后巷有户人家,户主为人是如何如何贤明,心胸是那样那样旷达;他有三个儿子,大、二儿子儿媳,尊老敬贤,一家和睦相处,相敬如宾,令人羡慕,邻里钦佩。此时, 虱母仙心想:“素称蛮荒之新兴,路人是如此之谦和,人家是如此之贤明,哪有半点蛮荒痕迹,堪称邹鲁之邦,韩文公的教化确实功德无量!”

此刻, 虱母仙心血来潮,就站在后巷大概是那户被人们称颂的人家门口,想试一试真假,他眉头一皱,头一歪,就声嘶力竭地喊着:“好心人家,行善积德,救救老人……我口渴,我肚饿……”声音是那样的凄凉。

不一会儿,门开处,走出了二儿媳。二儿媳新婚不久,美丽动人。她见是一个衣衫槛楼的乞丐,俺龟一息,就连忙拿出开水,加了糖,让他吃下。继之,大儿媳也走上来,邀乞丐坐。小儿子年少,站在那里看热闹,笑话乞丐满身 虱子,户主夫妇北小儿住嘴,并留乞丐吃中饭。

虱母仙心中感激不尽,闭着双眼,合掌向主人夫妇叩拜,表示感谢。

饭后,辞行了。 虱母仙站在门外,眼观丁字型小巷,耳听和睦人家的笑声,举手重重地对巷口墙上一拍,立时,墙上印上了巴掌印痕,随即,口中念动咒语:“仙掌仙掌,福荫后人,发财升官,还我心愿;倘若越轨,失掉灵验。”背起仙袋,迈步走了。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转眼十多年后,二儿子经过一番努力,被朝廷钦差赏识,赞他精明能干,勤劳俭朴,奏圣上封官去了。一年后,大儿子在外经商,财源滚滚,发财致富了。大、二儿媳,随伴丈夫外出。看管家业及侍奉双亲之事,就一并交给老三。不久,老三也娶了媳妇。

又一日,一位穿长衫举幌子敲叮当的星卜先生从门前而过,户主二老请他算卜。星卜先生看着这大户人家,口若悬河,赞了一番。三儿媳在房中听知公婆在求卜,便躲在门帘后偷听,她听知致富的原因是得到仙家指引,留下仙掌,于是,趁公婆没觉察,她就到门口抚摸着仙掌印,恨不得把仙掌印划深些。

当晚,老三从外面游玩回来。一家人梳洗完毕,三儿媳就催着丈夫快快上床睡觉,并耳语有要事相告。上床后,儿媳对丈夫道明星卜先后所说的话,并在枕边同丈夫算计,说:“爹妈已风烛残年,你也只知游玩,仙掌印久了,是要脱去的。为了永享富贵,今天我恨不得用手指把它拓深,可是无济于事,不如把仙掌印雕刻在石上。”

丈夫听了,觉得有理。第二天,天一亮,四野一片静寂,老三夫妻俩就用纸把仙掌印拓下来。吃完早饭,又匆匆请来打石师傅,偷偷打好仙掌印石。当晚,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再把仙掌石安上墙。岂知,仙掌石安了七天,其父亲就暴病身亡;到了十五天,其母亲也魂归西天,从此,仙掌石失灵了。老三夫妻坐吃山空,到头来一无所有。但“仙掌巷”的名字却一直保存至今。

白仙姑的传说故事(潮阳民间故事虱母仙的传说2)(4)

(黄廷训搜集整理;插图:刘启本)

无水桥下钓活鱼

有桥无水,说来奇怪;无水有鱼,更是怪奇。風母仙无水桥下钓活鱼,实乃神奇。正是神奇仙做神奇事。

传说唐代大颠祖师来到潮阳县西胪境内,想在一座山上建造一座佛寺。为把佛寺建得庄严壮观,他要先掂掂山地的分量,看看山地的斤两,于是,他施展法术,用手“称”地,一“称”之下,觉得斤两不够,遂打消在该山建造大佛寺的念头。寺虽没建,但他那只“佛手”,却在该山的一块巨石上留下千年磨灭不了的“手印”。这座留着“佛手印”的山,山里有山,两山中间隔着一道干谷,慈悲为怀的大颠祖师,为了便利俗人出入山门,因此,虽没建寺,却造了石桥,由于桥下长年无水,世人便称这座石桥为无水桥。

有了无水桥,山路可来往。后来,便有僧人栖山建寺。这寺,就是迄今犹在的西庐狮山上的梅峰寺。

有了石桥和佛寺,便引出 虱母仙无水桥下钓活鱼的神奇传说来。

白仙姑的传说故事(潮阳民间故事虱母仙的传说2)(5)

图片来源:西胪社

话说明朝年间,陈友谅的军师何野云,由于军事失利,因而急流勇退,遁迹官场,淡泊名利,看破红尘,“野鹤”“云水”地浪迹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醉心于天文地理,观山龙,勘地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度光阴。一日,他漫游至西胪狮山,眼见满山怪树奇石,顿增游兴,于是登上梅峰岩,步入梅峰寺。为了骋游狮山,顺勘山脉地理,决意在寺中逗留些许时日,遂向寺僧要求借宿。寺僧见他不修边幅, 虱母遍身,本有几分厌烦情绪,但一想及佛门之地,当开方便之门,凡事还得“阿弥陀佛”,怎可轻易拒人于门外?于是,只好答应 虱母仙的要求,让他“暂住”下来。 虱母仙寄住在梅峰寺期间,每日进出无定,三餐用膳误时,僧人在寺诵经念佛,他却到处巡山探穴, 虱母仙, 虱母仙,果然是个行踪莫测的“散仙”。

常言道:“多个嘴,惹人畏。”寺中平白无故多添一名“食客”,寺僧本已几分不乐,加上这名“食客”如此这般,因而更生怨气。但是,碍于人情世故,却又不便直下“逐客令”,只好来个“梗米志掺糯米志”,半硬半软地“斯文谢客”:不是没留饭,就是不留菜。总之,就是千方百计寻找籍口“刁难” 虱母仙,想叫 虱母仙早些挂起“免战牌”,收拾“包古”(包袱),主动撤退。怎知这位“军师”,性格奇特,与众不同,一向是吃软不吃硬。寺僧对他刁难,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但却不动声色,装作无事一般。不过,他心里暗自盘算:人家既要这般如此,我何不来个如此这般,好让他们知道我何某并非平庸之辈,“散仙”却是真仙。于是,他决定看准火候,来个“大显身手”。

又是一日,他回到寺里,僧人已经吃饱了饭,“老戏”照旧由此开台。僧人认为时机又到,于是,话里加针尖,言中添酸梅,半似刁难半似戏谑地说:“何先生!你又来迟一步,斋菜全给我们吃光啦,请莫见怪。哎呀!我们还以为你是不辞而走,从此不来了哩!好吧,既然迟来,权请将就,没有斋菜,只好吃白饭配白水了!”当此, 虱母仙也认为时机已到,火候合适,正好“回敬回敬”,心想:此时不施展本领,你们怎知我这“军师桶”不是朽木制成,而是响当当的“正牌货”。 虱母仙想到这里,不禁笑了起来,对寺僧说:“很好,很好!有饭就好,有饭就好,鄙人没有缘份‘食斋’,就只好‘食初(草)了!”寺僧一听,失笑道:“何先生真会开玩笑,这里不近街市,哪里弄来‘初(草)味’,莫非你会变把戏?” 虱母仙说了声“鄙人自有道理”之后,便一阵风地向寺外走去。寺僧听着 虱母仙刚才说的话,暗自讥笑这“散仙”在“散胆”,说 虱母仙是“乞食(丐)在胆皇帝话”、“没做梦却在说呓语”,继而又想:这个“散仙”如果三餐都是白饭配白水,我不叫他离寺,他也得“自动投降”,乖乖离寺。

说时迟,那时快, 虱母仙一眨眼的工夫,便提着几条蹦蹦跳、亮银银的活鱼走进寺来,半开玩笑地对寺僧说:“白饭配鲜鱼,算得上美餐。这一顿请允我'破斋戒',没吃素菜吃荤菜……”寺僧见状,一时目瞪口呆,半响才开腔:何先生!你又不会变戏法,到底从哪里弄来这些活鱼?难道你有千里足,是从市上买来的?要不然,是从天上掉下的?” 虱母仙爽笑答道:“这些活鱼,既不是从市上买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而是从桥下钓来的。”寺僧愕然一阵,然后问道:“是哪一条桥?” 虱母仙道:“这山里有几条桥?还不是寺外那条无水桥。”寺僧不信,反问道:“无水桥下无点水,无水怎有活鱼儿?” 虱母仙笑笑地说:“无水钓得活鱼儿,此事才算是稀奇。信不信由你,反正,我这'海味宴'是吃定了。”一边说话,一边洗鱼,等把鱼儿洗净去鳞,便放进盘里。说也奇怪,生鱼放进盘里,免煮自熟,即时可吃。 虱母仙对寺僧说了声“鱼腥与诸位无缘,这宴只好由我独享了”之后,便端起白饭,夹起鲜鱼,津津有味地品尝起“鱼宴”来。寺僧至此,羞惭不已。一方面暗暗拜服这位遍身 虱母、浑身“工课”(功夫)、不同凡响的“仙人”;一方面暗暗责备自己有眼不识泰山,不该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真是“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僧人带着歉意,忙向 虱母仙赔礼,硬要挽留 虱母仙继续住下。但是,习惯于“云游四海”的 虱母仙,心领了寺僧的好意之后,最后还是辞别了梅峰寺,继续他那“野鹤”“云水”的漫游生涯……

(林升民搜集整理)

白仙姑的传说故事(潮阳民间故事虱母仙的传说2)(6)

无水桥 图片来源:西胪社

白仙姑的传说故事(潮阳民间故事虱母仙的传说2)(7)

虱母仙之死

据传, 虱母仙晚年来到潮阳贵屿凤港村,见该村环水而筑,风景秀丽,便寄住于卢家颐养天年。

岁月悠悠,不知不觉过了数载。一年严冬,寒流过后来了个大晴天,风和日暖, 虱母仙一时兴起,索性脱下长袍晒太阳,谁知竟入了眠。

卢家主人见 虱母仙的旧道袍又脏又臭,就吩咐其妻子拿去浆洗。其妻拿过手一看,见这领袍不仅外面脏臭,而且里面长满 虱風子,便动手烧了一锅开水准备烫洗。当主妇刚把开水冲下,就听见風母仙突然跃起,大声呼叫:“我命休矣!”

虱母仙原是北方人,从小不习惯下溪河洗澡。他那件旧道袍更是春夏秋冬四季不离身。这件袍本是仙人赐赠之宝物,寒冷时,可以用它御寒,饥饿时,可以用它充饥:只要顺手在旧袍上一抓,就能抓到一把香喷喷的芝麻来,外人不知底细,还以为是汗垢和 虱母呢!

主妇把开水冲下时,袍上的 虱母被开水所烫, 虱母仙周身也立感被烫,灼痛难忍,痛彻五脏六腑,因而惊醒。他自知大劫难逃,便把后事作了交代:要求主人把他的遗体葬于凤港的“ 凤髻”,坟面朝练江,说完便咽了气。卢家遵其遗嘱,将 虱母仙安葬妥当。 虱母仙下葬之夜,天气突变,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练水暴涨,坟墓被洪水淹没。几天后,洪水退去,但 虱母仙墓前的碑石却倒磕了下去。

从前,练江直通南海,江水也随海水的潮汐而涨退,碰上大涨潮时,海水可抵达贵屿。练江中盛产薄壳,沿江民众多捕捞之,作为菜佐或饲料,唯独在 虱母仙墓前的一段江面,薄壳绝迹。老辈人把 虱母仙的墓地称为“鸭母”,说是块活地, 虱母仙的墓碑向前俯磕,就像一只鸭母把头伸向江去捞食薄壳,故薄壳难以生长。

据传,后来人们在凤 髻建造凤 港大桥时,因建设需要,必须搬迁 虱母仙墓,当准备为其坟收骷颅而开其棺木时,却不见 虱母仙的骸骨,只见一支仙拂。

(郑儒新搜集整理)

死后封神、巧管榕水

传说何野云死后,一股怨气直冲云霄,惊得那值殿星官立即禀报了玉皇上帝。

玉帝召见 虱母仙,问其故。

虱母仙禀道:“陈友谅本是紫微星降世,我尽心辅其安邦定国,

原无过错,为何却落得如此下场?”

玉帝笑曰:“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须知朱元璋乃是天狗星,他几千年才下凡一次,天狗犯紫微,陈友谅焉能不败?念你一片忠心,不枉忠贤,特封你为水神,到榕江赴任去吧!”

虱母仙听后,恍然大悟,当即叩头谢恩,拜别玉帝,领旨赴任。

到了任所, 虱母仙首先观察榕江地形,安顿水族,任命狮、象把守榕江口,又命大電镇守双溪嘴,把那里管理得有条不紊。

虱母仙还定下一条规例:凡过往船只,不得运载不义之财,违者一律没收。如财主、豪绅鱼肉农民之米船运经于此, 虱母仙就令神龟将其翻沉,并将大米储于石井村前面山的石井岩三峰古寺,计量逐日流出,赈济贫苦村民。潮汕俗谚中的“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即指此事。

白仙姑的传说故事(潮阳民间故事虱母仙的传说2)(8)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倭寇乘机来犯,百姓惨遭蹂躏。有人倡议于榕江主航道设置礁石,以阻 倭寇战艇。 虱母仙闻知此事,即令山神将桑浦山麓七星石搬到双溪嘴下游,距京北渡口约二华里处的原主航道中。倭寇进犯时不知底细,为首一艇撞毁于七星石,余者见势不妙,掉转船头,逃之天天,再也不敢到此耀武扬威。后人有诗赞曰:

榕水滔滔昼夜奔,

七星伴月胜景存。

浩然正气神仙法,

先辈夙愿感乾坤。

(郑儒新搜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