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李建学

周立波的代表作《暴风骤雨》,充实过我少年的记忆。

见到这个长篇小说之前,多次读过节选《分马》。

在李家沟村学念到四年级,有点开窍了;爱读书,却找不到书读。翻箱倒柜,翻出父亲1960年左右在天水县五中(1980年成了元龙中学)用过的初中语文课本,最喜欢的就是《分马》。我把这篇课文当成有趣的故事来读,还用里边的人物,给小伙伴起了个李毛驴的外号。当然,我们村除了两户杨姓,剩下的人都姓李,也有五六头毛驴。

暴风骤雨中的雪花(暴风骤雨的记忆)(1)

小说最早的版本之一。

五年级第二学期,端午节前吧,村里一个在元龙附中上初二的大娃娃来了,要借给我一本小说;这本书砖头模样,封面是黄纸糊起来的硬皮子;头几页没有了,书名用钢笔字写在封皮上。交换条件有两个:一是要副做弹弓的皮子,二是限时2天。

第一个条件很快兑现。我想都没有想,偷偷把父亲新买的架子车内胎剪下二指宽一尺多长的一绺子给他,当然挨了打。第二个更吃亏,点灯熬油赶着读,还是没有读完。

读小说的时候,已经看过电影《暴风骤雨》,对赵玉林和韩老六特别是那个小猪倌的结局心情迫切,很想知道小说里怎么讲他们的故事。最后的几十页没有看完,就被人家很生气的夺回去还同学了。

几个月后,考入元龙中学上初中。语文课本里还有《分马》,我们照样给一位家里养着毛驴的同学起名李毛驴。

《暴风骤雨》是周立波的第一部长篇小说,70多年过去,这部红色经典仍有众多读者。

暴风骤雨中的雪花(暴风骤雨的记忆)(2)

电影海报。

小说描写了松花江畔元茂屯的土改斗争和新解放区的生活,以文学的方式记载了中国现代史上农村和农民命运巨大变革的壮阔图景。老八路萧祥带领土改工作队,经过策略耐心的工作,放手发动和组织贫苦农民闹翻身。他们成立基层政权,组建民兵队伍,斗倒恶霸地主韩老六,打垮土匪武装韩老七,培养了共产党员赵玉林和青年农民郭全海,挖出了阴险狡猾的杜善人,彻底改天换地。其间赵玉林牺牲,最后郭全海等为保卫土改成果报名参军。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农民和农村问题,长期以来是困扰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是土地所有制。1950年前后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解决了土地所有制问题,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温饱,基本消灭了贫富差距,当为历史性的大事件。

暴风骤雨中的雪花(暴风骤雨的记忆)(3)

(影片中,于洋饰演的萧队长和高宝成饰演的赵玉林。)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描写了这一事件。

定论言:“小说以磅礴的革命气势、鲜明的阶级爱憎以及丰满的人物形象,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结构严谨,人物惟妙惟肖,语言富有地方色彩。”

对我而言,精彩的故事更具吸引力。

入选课本的《分马》,就以精彩的语言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了郭全海、老孙头、老田头、白大嫂子和李毛驴等人物形象,至今记忆尤深。

1946年冬,周立波随军转战东北,在松江省尚志县元宝镇参加了的土地改革。元宝镇就是《暴风骤雨》中的元茂屯,半年的战斗和工作,给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暴风骤雨中的雪花(暴风骤雨的记忆)(4)

《暴风骤雨》的连环画有好多种版本,都忠实的表达了原著的思想和人物故事。

1947年5月,周立波到松江省委编辑《松江农民报》。他用50天写出小说第一部初稿,随即带到五常县周家岗,再次深入土改生活四个多月。随后,他还到拉林与苇河的一些村屯和呼兰县的长岭区访问,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小说内容。半年后,第二部完成。

1948年4月,佳木斯东北书店出版了《暴风骤雨》上卷。1949年5月下卷出版,10月两卷合为一册出版。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战火中发行,对翻天覆地的土改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说上卷塑造的中心人物赵玉林,是一个被残酷剥削和压迫的赤贫农民觉醒者形象。赵玉林积极参加土改反霸斗争,并为保卫胜利果实英勇献身,标志着他走完了由个体农民向无产阶级战土转变的光辉历程。影片高宝成饰演的赵玉林,与小说中的“赵光腚”有区别,更形象生动。

下卷的中心人物郭全海,是一个在土改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民形象。郭全海带着阶级仇恨参加土改反霸,逐步成长为元茂屯的带头人。在《分马》短短的一节中,就能看出他善于组织群众、正确处理矛盾的才能;通过“换马”,展示了政治觉悟和个人品格。小说接近尾声,郭全海告别新婚妻子带头参军,从元茂屯走向全国解放的新战场,表现了翻身农民的家国情怀。

暴风骤雨中的雪花(暴风骤雨的记忆)(5)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连环画,一代人的记忆。)

土改工作队长萧祥是一位出色的群众运动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一名感情丰富的革命战士。上个世纪的英雄明星于洋担纲的影片主角,对小说人物是一次升华。

替人赶了近三十年大车的贫苦农民老孙头拥护土改,却有胆小自私和世故圆滑甚至好吹牛等弱点。著名表演艺术家赵子曰电影版的老孙头,活灵活现。

《暴风骤雨》结构简单,情节朴素,很适合广大普通读者。小说的语言来自农村和农民,体现了周立波“用农民语言来写”的原则,不仅朴实自然,且富有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1951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

暴风骤雨中的雪花(暴风骤雨的记忆)(6)

画家古元也是土改工作队员,最早给小说配了插图。

从文学的角度而言,《暴风骤雨》的思想、人物、结构和情节都比较简单,也不乏缺陷,却因为生动的反映了历史大事件,特别是接地气的语言和底层农民生存状态的真实描写,成为时代经典。至于文学问题,也要设身处地的理解。就《暴风骤雨》当时的作者和读者群、包括时代的召唤而言,我们不可能以学院派文学的理论苛求太多。

更为可贵的是这部小说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周立波践行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暴风骤雨》一出版,就立起了新中国文学的里程碑。

2021年11月6日晨于西安•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