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货季各地水果来拜年(新春走基层小小深圳特产)(1)

和馅料、捏茶果、上蒸笼、刷麻油……一个个茶果在福田围村老阿姨的手里,化身一个个白白胖胖的点心,让人爱不释手。

小小深圳特产,展现记忆中的年味

已实现全域城市化的深圳,也有一个个农耕时期留下来的“围村”,代表着深圳这座城市的过去。埔尾茶果,就是围村中“年味”的代表。

这个年货季各地水果来拜年(新春走基层小小深圳特产)(2)

埔尾茶果外皮为糯米粉制成,一般为白色,也会掺入少量粉色以示吉祥喜庆。馅料以去壳绿豆为主料,添加盐,糖,花生碎,葱油等。需要经过和面、调馅、包制、蒸制、刷油晾晒五部才能制作完成。内馅饱满,口味甜咸,葱香油润,口感细腻,风味独特。

这个年货季各地水果来拜年(新春走基层小小深圳特产)(3)

“茶果在广东各地都颇为常见,但埔尾茶果是茶果中的小众”,深圳市福田区南园街道巴登社区党委书记邱秋荷介绍,茶果制作过程较为繁复,对绿豆、花生、葱这类日常食材的精细化处理,体现了围村人精耕细作的农耕传统。

这个年货季各地水果来拜年(新春走基层小小深圳特产)(4)

邱秋荷说,除了所垫的芭蕉叶,埔尾茶果从外皮到馅料均有独特的要求。“茶果的馅料,需要把握去壳绿豆炒制的干燥度,与葱油、花生混合后的湿润度之间的平衡,达到清香、油润不腻的独特口感,以及甜咸的平衡。在外形上,要做到馅料充足而外皮蒸制不破,圆润充盈,手工压平呈扁圆状”。

在茶果制作现场,笔者碰到了现年70余岁的庄阿姨。她从20多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制作茶果,至现在已有50余年。她介绍,埔尾茶果通常由家族中女性长者代代相传,由母亲传给女儿,或者婆婆传给媳妇,在农耕文明的节气时令里,生生不息。

这个年货季各地水果来拜年(新春走基层小小深圳特产)(5)

起源于重阳祭祖的埔尾茶果,在婚嫁聘礼及春节等重要节日中均是村民桌上的重要食品及贡品,已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符号和味觉记忆。

这个年货季各地水果来拜年(新春走基层小小深圳特产)(6)

埔尾村是广府围村,在移民迁入和不断融合中,博彩众长,吸收了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的饮食风俗,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围村小食风味,与香港新界围村小食风格较为接近。这也是深港同根同源,血脉相通的历史注脚。

“埔尾茶果制作难度较大,以往多为家族传承,目前有传承人年龄老化、人员减少的趋势,随着本土围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凋零,以埔尾茶果为代表的福田围村茶果存在一定的失传的风险”,邱秋荷介绍,为了让茶果这项技艺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埔尾茶果制作技艺已被纳入福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社区也开设了兴趣班,利用约30个课时的时间,组织学员学习包括茶果在内的3种最具代表性的围村美食的制作技艺。

“深圳作为外来人口占多数的城市,多元化的社区人口,存在着凝聚力不足等问题。学习围村文化,可以增加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邱秋荷表示。

在这方面,福田区委区政府已连续3年举办“围村风情季”系列活动,充分发掘辖区15个围村的历史文化,推动城市文明的传承与延续。

【记者】陈熊海

【视频】谢昊燃

【策划】刘丽

【作者】 陈熊海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