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讨论、交流都有说到领导和管理,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

读完这篇长文,可能会触发你的哪些思考呢:

1、有人把管理就是“管人 理事”,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忽略了“人”这个主要矛盾,片面地分拆了“管”和“理”两个字;

2、很多人说的“领导就是无为而治”,到底如何理解、如何做?

3、与领导相处,一定不能拍马屁,但要有本事制造出马屁的味道,这是一种修养和能力;

4、做领导,眼睛是盯着上级还是盯着下级?如何平衡和选择?

5、为什么你的团队没有向心力?人心不齐?

管理和不管理的区别(管理的含义不要管他)(1)

开头,也借用一位“大师“的话作为开篇,也是今日分享的主题:

领导的境界在于无为。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不要管他"。

中国人普遍讨厌被管,领导者如果存有管人的心态,被领导者便会存心气他,结果管不好还要受气。

是吧,显而易见,这实在不是好办法。不管他,他就不会反过来气你。

梁先生的"不要管他",实际上只说了一半;

下面还有四个字,应该是"却要理他"。

领导者不理被领导者,被领导者也会生气:"为什么不理我?"

"管人"是消极的约束,"理人"才是积极的领导,但是,两者都属于有为的范围。

进一步,用"安人"来激起大家的自动自发,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必须达成无不为的目标,才是领导的最高境界。

领导者由有为到无为,必须经过一段得人心的历程。

向心力和信心增强,员工自动自发,便能够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实际上就是员工自动自发的良好结果。

领导者采取民主方式,由下而上产生一些制度,大家互相推演,修订再修订,自然形成一些合理的制度。

于是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大家发挥自动自发的精神,各自把分内的工作顺利完成,岂非领导无为而下属大有为?

这种无为的领导,必须在确保无不为的前提下才能够放心地实施。

最好先从有为着手,然后逐渐提升到无为的层次。

同样有为,也由管人到理人,更为安全。

面对不同的被领导者,采取不一样的领导层次。

就算同一组织,对不同成员,也应该有不相同的领导方式,以适应个别差异,收到预期的领导效果。

无为而治,当然是可能的。虽然很不容易做到,却值得尝试。

读完上篇文章我们知道,领导者往往也是被领导者。

是一对特殊的矛盾,非常完美。

如果希望达到圆通的地步,希望将工作做出艺术的味道,还要先做一些事,做好才行。

必须同时兼顾领导的三大目标:向上开花、向下扎根、注意调整。

向上开花,亦即获得上级的赏识。

拼死拼活,却得不到上级的赏识,岂不是十分冤枉? 老实说,有人提拔总比自己拼命往上爬要愉快得多,所以向上开花很要紧。

向下扎根,亦即获得下属的归心。

有些人只顾上不顾下,往往不能持久。因为下属不能归心,很快就会失去信心,减少向心,于是不愿自发,就很难有效领导。

注意调整,亦即创造有利的环境。

上下之间处得很好,叫做人和,人和之外,还需要天时、地利的配合。

因环境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步调,才能顺成。

向上、向下的同时,也要留意同级同事反应,同样要取得他们的人和。

向上开花的意思,其实是有可靠的下属,等于让自己脚踏实地,站得稳当,然后才敢向上积极建议,提出可行的点子。

否则上级一旦欣然接受,自己却得不到下属的支持,无人落实,岂非吊在半空中自讨苦吃吗?

妥当的做法,固然是先向下扎根,再求向上开花。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

自己不能获得上级的赏识,下属就不愿意归心,这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同时兼顾上下的关系,应该是合理的方式。

心目中只有上级,却没有下属的存在;或者全心全意照顾关怀下属,却忽视上级的存在,基本上都不是好现象。

任何一方的阻碍,都足以破坏和谐的气氛,达不到人和的目标。

至于调整,那就是不断有轻微的变化:

既不引人注目,也不招惹抗拒,逐渐调整,轻松愉快地求得合理。

也就是,润物细无声。

这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推崇的一种方式,一直精进的方向。

管理和不管理的区别(管理的含义不要管他)(2)

说到这里,本来也可以结束了,还是再多说几句。

如何通俗、实用、简单地把“领导”说一说呢?

领导是一种程序,使组织成员共同为组织目标的达成而努力。

有领导者,就有被领导者,更有彼此共处的情境。

他们之间构成的互动,便是领导。

今天上午组织了一场启动会,提前抽调人员成立专项项目组,动员、推动项目的落地。

启动会,很多人都习以为常,甚至都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走形式。

其实,不然。

中国人喜欢说动员,意思是把成员动起来。如果能够做到全员参与,那就是总动员。大家一起动,而不是个人表演。

组织成员,各有各的角色功能,必须具有同台演出的观念,肯定每一个人都重要。

因为红花再美,也需要绿叶的陪衬。大家一起来,各尽所长,才能够获得更大的组织力。

有组织却缺乏组织力,便是领导无方的缺失。领导者自己拼命表现,大不了是一场出色的个人秀。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十分有限的,何况大部分的事情并非独力所能完成,必须大家通力合作。

所以,总动员才是良好有效的领导,我们称之为圆通的领导。

然而,现在很多人根本弄不清楚圆通与圆滑之间的差异,自以为是地把圆通看成圆滑。

圆通,是灵活通达,一点儿也不圆滑。圆滑则是打马虎眼,企图鱼目混珠,一点儿也不圆通。

举一些身边常见的例子。

譬如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如果拿捏得十分合理,当然是圆通;若是只求不得罪人,效果未必合理,那就是圆滑。

说到大家都很愉快,没有什么不良好的结果,自然是圆通;说到大家都不相信,结果不良好,便是大家所厌恶的圆滑。

推、拖、拉本身无所谓好不好,运用得恰到好处,称为圆通;运用得不合理,就叫圆滑。

存心要化解问题,便是圆通;存心推卸责任,就是圆滑。

领导,可以说是一种激发他人乐于为团队目标而奋斗的历程。

有些人确实具有专长,而且在品德上也没有重大的缺陷,然而却不能有效地领导,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他无法得到下属的心,更谈不上乐意接受他的领导。

自古以来,"得人心者昌",就受到重视。

下属的认可与否,乃是领导者有无实质领导效能的关键。

缺乏向心和信心,便证明领导是失败的。

下属不接受领导,领导当然领导不起来。

任何事业,都是人的事业。

领导的本质,便是带心,亦即由关心人开始。

领导者的成就,依下属的反应以及表现而定。领导者必须时刻告诉自己,自己是在人的事业中奋斗,所以要重视下属的心理反应。

带心并不是讨好,领导者绝对不可以讨好下属,那样势必无法达成目标。

只有抱着不讨好的心态来得到大家的心,才是圆通的领导。

之前的文章里已经说过,领导是心与心互相感应的历程。

只要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心产生若干距离,双方就契合不起来

明明是一句好话,也可能被误解。明明是一件好事,也会由于缺乏连心而彼此猜疑,导致不良的后果。

所谓好意变成坏意,很多都是疑心造成的。人心善变,所以不容易掌握。

带心的人,本身必须具有灵活的应变力,能够将心比心而随机应变。

如果做不好,很容易形成投机取巧,一旦心术不正,就成为圆滑奸诈。

圆通的领导者,应该自己率先正心。

务求心正意诚,再来应变,以随机应变防止投机取巧,被领导者才能心悦诚服,不致有被骗的感觉。

这样,双方契合了,就开心了,也就是心打开了,而不是紧闭的。

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行为就是自动自发。

这样,就是无为了。

相关的文章一起附上,可去公众号《职场的学问与实践》内阅读:

好了,这篇文章暂时分享到这里,还有很多值得去思考的内容,还有很多结合实际的案例,无法一一列举。

就当作是抛砖引玉,给大家的思考做一点思考吧。

点个喜欢、赞同、收藏,从今天开始,把工作当修行,没事少抱怨,有空多成长。

我是一宁,谢谢你的阅读,有缘可交流、咨询。

公众号所有文章,我按毛选、职场、人情世故等已分类整理,可阅。

有缘相遇,可关注公众号《职场的学问与实践》,联系作者一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