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管理没有对错(确信是成长的开始)(1)

导读:在一次给学生的讲座中,一个学生问我,什么是信仰?我试着回答学生这个问题,也在澄清自己的认识。信仰就是一个人所认定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一个人具有信仰的时候,他可以很好地接受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事情,他可以很明确地以自己的信仰做出判断而不至于迷茫和混乱。

我们之所以混沌和困惑,痛苦和不安,正是因为对于世事和自我的不确信。这些不确信并不是源于外在的环境,而是内心的空虚。

一个学生在给我的邮件中写道:

转眼间,我已经进入大二下学期了。回想当初刚进学校时听完你的讲座后,突然觉得很有动力,觉得大学生活应该过得很充实,我也记住你的一句话“每个失败者都知道成功的方法,可是只有成功者去做”。由于从小受父母的影响,进大学便一直有创业的想法。于是,从大一到大二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团及学生工作,创业计划大赛、数模建模比赛、管理竞争大赛、在协会和学生会组织过不少活动,虽然比赛没拿奖、活动举办过程有时挫折不少,但我觉得每天都过得蛮充实的。

然而,当我过完大二上期末时,看到自己的成绩,真的有些失落,因为成绩很不理想,有几科都是刚刚及格。寒假,我一个人跑去滇西北,转了半个月,那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大学四年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想想自己的创业梦,似乎还很遥远。而且像大二上那样,整天为了搞活动而经常旷课,值得吗?本来想这学期认真学习,可不知怎地,提不起劲来,发现自己缺乏一股动力,缺乏目标。创业?总是觉得可望不可及。

家里呢,则从我刚上大学就叫我以后要么考研,要么出国。我是压根就没考虑过考研的,至于出国,难道随大流想都不想就出国只为了“镀金”,我都没发觉自己最喜欢哪个专业、最向往哪个学校、哪个国家,尽管自己总觉得,出国,能提升一个人的眼界与目光,这对创业是有利而无害的。老师,能否给我指点迷津?我不想这么一晃,在看似充实的生活中又过了一个学期……

经常有学生给我类似的来信,这些怀着梦想、兴奋和激昂走入大学校园的同学,面对的竟然是无助、困惑、迷茫,甚至是颓废。他们内心煎熬感受孤独;他们获得好的成绩却无法融入现实;他们背负着家庭的负债和对姐妹的负疚,为了让他可以读书,家中姐妹必须放弃读书;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奔波于不同的招聘会场,甚至有些人找不到工作……

这些困惑动摇了学生们读书的信心。虽然这仅仅是一部分同学的生活写照,即使没有这些困境,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无法确定大学生活与未来之间的必然联系;无法界定知识和命运之间的必然联系;更加不能确认的是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

在一次给学生的讲座中,一个学生问我“什么是信仰?”这个疑问就是上述学生困惑的根源。现在的学生连什么是“信仰”这个概念都模糊和不确定了,由此可以想见得出他们生活中的困顿与焦躁。

我在试着回答学生这个问题,也在澄清自己的认识。信仰就是一个人所认定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一个人具有信仰的时候,他可以很好地接受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事情,他可以很明确地以自己的信仰做出判断而不至于迷茫和混乱。

信仰至少包括三种类型:人生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而在三种信仰中,所历练的都是如何让自己确信并能够超越困顿。

30年经济的发展,无论在物质领域还是技术领域中国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人的精神领域却呈现出巨大的混沌和焦躁。内心信仰的缺失,导致各种伪劣商品横行;各种有害物质泛滥,人们为了物欲不惜丧失道德与廉耻之心……就连日常最简单的食品也成了令人可怕的陷阱,各种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层出不穷,信仰的缺失让人们生活在无法建立信任的环境中,这是多么可怕的情形。

人活在世上,可以创造无数的奇迹,也会遇到很多的痛苦与挑战,如何让自己的创造有益于世界,如何让自己遭遇到痛苦和挑战时能够安然处之,这就需要信仰的力量。在幼小的时候,我们不曾迷失和困顿,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信仰父母,确信父母可以给予我们正确的指引;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我们也不曾迷失和困顿,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信仰老师,信仰知识,确信老师可以依赖、知识可以依赖并给予我们正确的理解。

上了大学、进入到社会,所遇到挑战和痛苦加大,独立承担责任的压力开始让我们困惑,同时因为能力的增加,我们开始质疑老师、质疑社会、甚至质疑所学到的知识,找不到可以依赖的对象,压力与质疑导致了更大的困顿。加之内心中没有建立信仰的力量,迷惑和困顿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因为信仰缺失所产生的恶果又加重了这些痛苦和挑战。我们自身的困顿大部分源于内心信仰的缺失。

陈春花管理没有对错(确信是成长的开始)(2)

我在中国和新加坡两地大学教书,接近二十年的时间承担工商管理相关的课程。两地参与这个课程的学生都非常优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无论是创业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还是政府部门的管理者以及其他机构的管理者,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能力回到学校重新学习。但两地教学感受的差异让我惊讶。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课程里,学生们非常认真和谦虚,在课堂分享中大家很骄傲的贡献经验,听课中却又保持极强的求知欲以及良好的学生心态,充满热情的跟随老师学习,新加坡国立大学也严谨的建立学校的确信程度和老师的权威,让学生与学习变成是一种纯粹的关系。

我曾在中国几所商学院中教授MBA/EMBA课程,学生们也非常热爱学习,但是与新国大的学生不同之处,在中国商学院读书的同学们更愿意评价老师,更关注同学关系网络。他们不是确信回到学校一定要学习上获得大的突破,相反学校是否出名,校友是否有影响力,能否在同学中建立深厚而又有价值的关系是他们更重要的选择。所以中国商学院在推介课程时,会以更大的篇幅来推介校友;商学院动用很大资源和精力建校友会、设计各种学生活动。

为学生服务并没有什么错误,让我所担心的是其目的。在很多同学的内心中,并不相信管理可以在课堂上学习,也不相信老师有能力提供更大的指引给他们,因为在学生们看来,他们自己的管理经验完全超越老师。

我曾经听过一个国内蛮有名气企业家对北大的一位教授说:“您们上课什么都不讲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帮助。”带着这样的心态回到学校读书,能够有所收获就可想而知了。这个时候,我真的开始怀疑每个商学院所做的是否正确,课程结束后,学生为上课老师做评估,这个分数决定老师是否能够拿到完整的课酬,能否获得绩效考核的成绩,能否继续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甚至有些学校把这个分数和老师的职称评定挂钩。两种老师获得高的分数,一种是学生自己服气和欣赏的老师,一种是讨好学生、让学生用人情来打分数的老师。真正糟糕的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关系,不再是学习关系,而是交易的关系,用教学带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各自能力的提升,已经被这种莫名的关系伤害掉了。

真的就是因为老师的企业实践能力没有学生强,学生就该认为在老师那里学不到东西吗?事实一定不是这样,还是取决于学生自己。我为此专门写过一篇题为“管理学教授可以贡献什么价值?”的文章来阐述这个问题,我觉得管理者回到商学院学习,是获得一个自我反思的空间和时间,是一个可以帮助自己转化和提升的过程,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转化自己,就无法真正学到东西。

我也承认老师们局限性,老师们对于企业实践的问题没有更好的体验和沉淀。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是否可以学到东西,并不取决于老师,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愿意信任老师,具有敬畏之心,收获的一定是我们自己,而不是老师。我曾经花时间到北大去听中国哲学课程,不管课堂上同学们对老师的评价如何,我自己觉得每一老师都给了很大的启发。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每个同学可以得到什么并不取决于老师,而是学生本人而已。可惜的是一些学生并没有醒悟到这一点,反而认为学校和老师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老师应该具有更大的能力与更多的知识。如果学生们自己不做出调整的努力,没有养成确信的习惯,那么在商学院的课程中,想要得到好的收获,恐怕是做不到的。

老师也一样要调整自己,对于知识的确信,对于实践价值的确信,对于理论和实践之间联系的确信,才会发挥老师应该发挥的作用。如果老师自己也不确信理论的价值,不相信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想要学生确信是一定不成立的。老师如果也不提升自己的能力,也不去真切的理解实践和感受实践,同样和那些不确信回到商学院可以学到东西的同学一样,失去了内心信仰的力量,又怎样可以让老师自己拥有被确信的影响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