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至7日是全国第二个宪法宣传周12月1日,陕西省宪法宣传周主场活动暨陕西省"十大法治人物"颁奖典礼在西安举行,西北政法大学汪世荣教授获评2019年陕西省"十大法治人物"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庄长兴,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牛一兵,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宏贤出席,并为获奖人员颁发了证书和奖杯此次活动标志着陕西省宪法宣传周系列宣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复旦教授陈平简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复旦教授陈平简介(从甘肃34)

复旦教授陈平简介

12月1日至7日是全国第二个宪法宣传周。12月1日,陕西省宪法宣传周主场活动暨陕西省"十大法治人物"颁奖典礼在西安举行,西北政法大学汪世荣教授获评2019年陕西省"十大法治人物"。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庄长兴,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牛一兵,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宏贤出席,并为获奖人员颁发了证书和奖杯。此次活动标志着陕西省宪法宣传周系列宣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汪世荣,现任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助理、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院长、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法律史学科首席专家,首届长安学者,中国法律史学会第八、第九届执行会长,中国法学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法学会唐律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革命根据地法律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结缘司法 职业奠基

1984年,一个青涩的瘦高男生从甘肃偏远农村考到位于西安的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在这里一口气读了七年。本科三年级时,他积极参加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法律服务中心",开始接触司法实践。柳青在《创业史》中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只有一两处。"对汪世荣来说,这重要的一步来自本科三年级时撰写的小论文被老师仔细批改,并鼓励他向三个班级的同学分享。这件事为他后来考研究生选择法制史专业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1990年,读研究生三年级时,法律史学家方克勤教授带他一起给本科生上课,水到渠成地把他对专业的兴趣变成自己坚守一生的职业选择。汪世荣谈到:"选择教学岗位,选择韦伯所说的'以学术为志业',离不开老师们的精心教诲,是他们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深切的敬意和发自内心的认同。"汪世荣创造了西北政法学院校史上四个第一:1991年,他考取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张晋藩教授的博士生,成为西北政法学院由本科至博士连读的第一人;1994年7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受母校邀请回校任教,又成为当时西北地区高校引进的第一个法学博士;五年后他32岁时,成为学校从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的第一人;2015年2月,他主持申报并担任首席专家的课题"法治文化的传统资源及其创造性转化"成为学校首次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2017年汪世荣教授在西北政法大学80年校庆典礼上发言

扎根传统 立足当代

近30年来,汪世荣的研究轨迹从古代司法走向当代司法,研究聚焦基层司法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1990年代中期,他同时出版《中国古代判词研究》、《中国古代判例研究》两本个人专著。随后,他相继研究了判例和中国司法制度改革,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紫阳县司法档案,人民调解的"福田模式",陕甘宁边区人民检察制度,马锡五法治思想。汪世荣在深厚的传统法研究基础上,接续西北政法大学革命根据地法制研究的红色传统,立足当代实践,探索"枫桥经验""人民调解"等中国话语的最新实践。

2017年汪世荣教授赴浙江诸暨调研"枫桥经验"项目

基层实践 成果丰硕

"实践出真知",这是汪世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教二十五年来,汪世荣始终埋头苦干,潜心钻研,砥砺前行。他始终知道自己的研究应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为当今中国法治的发展献计献策。所以他扑下身来,潜心整理司法和社会治理档案,长期坚持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

2017年汪世荣教授带领硕士研究生在富平法院淡村法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汪世荣研究"枫桥经验"始于2005年,那时他担任校科研处处长,受诸暨市人民政府委托主持横向科研合作项目《"枫桥经验"与法制建设》。他科研的特点就是扎实,强调田野调查和档案文献相结合。2008年他主编的专著《"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印刷1万多册,很快售磬,成为"枫桥经验"研究领域引证最多的专著,他是国内最早将"枫桥经验"概括总结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的学者。2018年10月,由他担任首席专家的陕西省"三秦学者"西北政法大学基层社会法律治理研究创新团队,通过扎实、深入、长期持续的调研,在法律出版社推出"枫桥经验"系列研究三本专著:《"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证研究》、《人民调解的"枫桥经验"》、《"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第2版)》。三本书在全国政法系统受到重视,被"枫桥经验"陈列馆悉数收藏、展出。汪世荣教授还是全国第一个在权威期刊《中国法学》发表"枫桥经验"主题论文的学者,该论文被新华文摘2019年第7期法学栏目全文转载。最高人民法院对他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长期以来对于弘扬'枫桥经验'、创新社会治理有着深厚研究,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是'枫桥经验'专题调研的倡议者、工作落实的实践者、成果应用的推动者,对于加强'枫桥经验'理论研究深度、拓展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广度作出了突出贡献,成效显著。"

知行合一 建言献策

汪世荣一直遵循的理念是"知行合一",他认为"研究者不是旁观者,研究者应当是参与者,是社会的建设者和学术的推动者。"2017年5月,汪世荣入选中央政法委"双千计划",挂职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副主任,分管基层法院的指导工作。他关于人民调解的意见和建议被司法部在人民调解制度改革中吸纳,他也被司法部遴选为第二批全国人民调解专家。在最高人民法院挂职之后,汪世荣依托司改办平台,开始谋划把研究优势转化成工作优势的方法。挂职期间,汪世荣被委派参与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侨联《关于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建设的试点意见》的讨论、制定及试点效果的调研等工作,他先后赴浙江、福建、山西、安徽等省进行关于涉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调研,调研报告得到周强院长、李少平副院长的批示肯定。他和同事共同完成第六巡回法庭综合司法改革调研、宁夏自治区、青海省民族法庭建设、内蒙古自治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等调研。特别是2017年底,经汪世荣倡议,最高人民法院领导批准,2018年1月初,由他带队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调研组赴浙江诸暨市专题调研了新时代人民法院传承创新"枫桥经验"。调研结束后,汪世荣主笔完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传承创新"枫桥经验"调研的报告》,报告经过周强院长等院领导批示,提交给中央政法委。

2017年12月汪世荣教授在最高法院挂职期间参加司法改革专题调研课题成果汇报会

2018年,作为中国法学会《"枫桥经验"理论总结和经验提升》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汪世荣参与了中国法学会的调研活动,参与完成《"枫桥经验"的理论构建》一书,他主持的中国法学会重大项目部级委托课题《"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证研究》,受到中国法学会肯定。

除此外,汪世荣还指导了全国大量基层政法单位的工作,如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法院,通过源头治理,提高了一审服判率,优化了资源配置,精简了普通案件法官参与人数,集中力量解决重大疑难案件,提高了司法审判效率。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汪世荣先后荣获了 "全国优秀教师"、"第二届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第二届陕西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等荣誉称号。他始终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如何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对学生有助益的教师一直是汪世荣的职业追求。为此,他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增强自我知识储备,力求成为一名"传道受业解惑"的优秀师者,从而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课堂上,汪世荣教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他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经常采取互动问答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汪世荣教授给本科生授课

汪世荣重视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经常和青年教师交流,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鼓励青年教师身体力行,积极参与、推动学校事业改革发展。他倡导并主持西北政法大学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构建的诊所式教育"西北模式"享誉全国,他出版有《有效的法学实践教育》等法学教育专著和十余篇教改论文。他开展融贯知识、能力和职业伦理的法科研究生实践教学、依托"枫桥经验"研究,面向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培养高素质法科研究生。近年来,他主持的团队相继获得2014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汪世荣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生活中的汪世荣教授一直有散步的习惯,他坚持每天晚饭后散步一小时,这个运动习惯他已经坚持了30年,这保证他有充沛的体力和清醒的思维。他认为,人生亦如散步,每一步都要自己踏踏实实去走。他也希望学生能够脚踏实地,从今天做起,从自己做起,从每件具体的事情做起,千里之行积于跬步,只有认真走好每一步,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成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关注"西北政法大学"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资料来源:西北政法大学新闻网、西北政法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