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心灵鸡汤永不过时(为什么会有心灵鸡汤)(1)

导语:到底啥是“鸡汤”呢?这些“鸡汤”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鸡汤”?这些“鸡汤”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呢?在一个充斥着心灵鸡汤的年代,人们真的能够以鸡汤为宗教进行自我解救吗?

今天,土逗带大家来一发回忆杀。

在我们的青春里,以下总有一款,曾经从我们的全世界路过:

有人说心灵鸡汤永不过时(为什么会有心灵鸡汤)(2)

图:Youtube

眼看已经迈进联合国定义的中年阶段,老编这才知道这些自己当年看得津津有味的内容,就是传说中的“鸡汤”,而且大江南北的无数天真少年都曾经(甚至还在)喝过这些“鸡汤”。

那么,到底啥是“鸡汤”呢?这些“鸡汤”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鸡汤”?这些“鸡汤”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呢?

鸡汤考古学:从舶来品到本土化

“鸡汤”这个词,最早应该是来自美国畅销书作家Jack Canfield在九十年代出版并畅销的《心灵鸡汤》系列丛书。丛书针对不同的群体,“量身定制”了不同的“鸡汤”,包括夫妻鸡汤、青少年鸡汤、宠物爱好者鸡汤等等,文章围绕着爱、励志、真善美、人性等主题展开一个个小故事——开头会先旁征博引一些名人名言(虽然也没考证过是真是假……),然后来个或长或短的煽情故事。1998年,这套《心灵鸡汤》引进中国,我们在中译本里选了一些内容(加上土逗自己的OS)让大家体会体会:

流浪老妇(一个煽情的标题√)

人人都渴望得到幸福。但是追求幸福之路却只有一条。简单地说,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情。幸福与不幸福,并不是由个人财产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职业的贵贱决定。(一句不知是真是假的名人名言√)

——戴尔·卡耐基(一个成功学大师√)

我在街上看到一个看起来很不堪的流浪老妇,所以打包了一些自家剩菜拿去给她,结果老妇坚决地说“谢谢您了我不需要这个你还是把这个留给有需要的人吧”,最后留下我一个人在风中凌乱……(为了节约篇幅,土逗为大家梗概了一下文中的故事,此处省略3000字)

不知道捧书阅读的你,是否也随着作者一起感动而凌乱了呢?

20年过去了,Jack Canfield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他老人家的推特还在不断更新:

有人说心灵鸡汤永不过时(为什么会有心灵鸡汤)(3)

Jack Canfield的推特封面特别显眼地标注了“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最大化你的潜能”和《心灵鸡汤》丛书封面等元素。他的自我介绍是“美国缔造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领先权威”。图:推特

但其实早在《心灵鸡汤》引进中国之前,中国就已经出现各种国产的“人生导师”。最早的是被称为成功学祖师爷的李燕杰——一位专事青年精神建设的演说家,当时磁性的嗓音 激情的演说 励志/奋斗/个人努力的话语开始成为3D版真人鸡汤的标配,李燕杰代表作名为《塑造美的心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红极一时。

有人说心灵鸡汤永不过时(为什么会有心灵鸡汤)(4)

李燕杰。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式鸡汤简史》评称:“在那个年代,年轻人的主要困惑是‘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李燕杰的演讲就主要围绕青年面临的这些问题展开,比如理想、成才、婚恋、家庭、自我修养……总之,中心思想就是励志、人性、真善美。”

在网络阅读尚未流行的时代,纸媒杂志是盛满鸡汤的那口碗,比如青春岁月几乎人手一本的《读者》。以题为“你对《读者》哪篇文章印象最深刻?”,土逗做了个小调查,我们得到了以下回答:

●诉说农村孩子通过艰苦最终在大上海和城里人平起平坐的《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孝顺儿子和盲人父亲去面馆,自己吃阳春面,让父亲吃牛肉面的《一碗牛肉面》;

●刘若英回忆老保姆易副官的《我怕会忘记他》;

●养女对单身养父的感恩和思念故事《君生我未生 我生君已老》

从调查结果来看,《读者》煽情功夫可见一斑、影响深远,人世间的温情感动仿佛都写在每月如期到来的《读者》里了,但这并非偶然,而是杂志有意为之:

《读者》杂志创始人之一、原副主编胡亚权……进一步解释……“我们始终认为,人类世界的主流应当是美好的,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民都向往美好生活。譬如对一位普通人,送他鸡汤呢,还是送他药石?这是同样一种关爱下的两种方法。《读者》选择了前者。”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式鸡汤简史》

另外,成功人士诸如俞敏洪、李开复、马云、于丹、各种仁波切等频现于鸡汤读物中——心灵鸡汤更是借着成功人士为载体,将成功学推上全民信仰的高台。

有人说心灵鸡汤永不过时(为什么会有心灵鸡汤)(5)

于丹教授的防霾大法,欢迎大家一试。图:微博

报纸杂志会衰落,但是鸡汤没有因此衰落——移动端阅读兴起,草根作者们借助互联网之势将鸡汤洒向任何一个阅读空间,鸡汤从白纸黑字,变成了一屏又一屏让人眼花缭乱的“碎片化阅读”。

有人说心灵鸡汤永不过时(为什么会有心灵鸡汤)(6)

稍加观察,我们大致可以总结一下“鸡汤”的特点:

1.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无论是社会不公,还是个人不顺,所有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都应该反求诸己。雾霾?躲起来,然后用心灵对抗它。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认命,然后努力成为最强者。被渣男劈腿?请快点让自己成为灵魂充满香气的正能量女子然后嫁给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

2.比起逻辑,更重要的是修辞、气势、激昂、感人肺腑,先激起读者情绪再说。于是听了俞敏洪的故事分分钟觉得自己下一步就能创办新东方,听了于丹讲论语就觉得自己可以通过儒道经典实现自我净化,读了《读者》就觉得世间只要有真情和真爱就可以融化一切坚冰,也不怎么想这些坚冰都是怎么来的,我不是泰坦尼克号但为啥撞冰的总是我……

鸡汤是灰色的,但生意之树常青

随着鸡汤吸引的受众越来越多,各路鸡汤大师们也开始考虑怎样赚钱。如果说鼓励大家忽略社会结构问题,多反思自己的鸡汤是麻醉药,那以下这些生意鸡汤就是毒药了。

还记得“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吗?若干年前,连电梯里面都可见到他的广告。陈安之号称自己赤脚走过火烧铁板不被烫伤、带出的弟子单杠训练量超过奥运选手,认为 “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

有人说心灵鸡汤永不过时(为什么会有心灵鸡汤)(7)

图:网络

这位成功学大师赚起钱来也是“发了疯”:

号称心灵潜能大师的陈安之,两年前曾经以一本超级成功学,在台湾市场拿下畅销书第一名。不过今天却有一群债权人代表,出面指控陈安之非法吸金,恶性倒闭……陈安之先在心灵课程当中建立信赖感,再向四五十位学员吸取5000万资金,代理美国费尔滋饼干店。近一年多来,陈安之声称经营不善,分店一家一家倒闭。陈安之不但先前开立本票还钱的承诺没有实现,反而先报警控告投资的学员是黑道,涉嫌对他威胁恐吓……

——人民网《潜能大师陈安之被控非法吸金》,2000年8月

陈安之的“贵人”——将陈引进中国大陆并做推销的刘一秒更是本事惊人。他成立了专为中小企业主做培训的思八达教育集团,他的培训俨然一套传销套路。思八达首先通过电话短信推销,这些销售人员被称为“战士”:

新来的销售员,如果没拉到单,就不算“战士”。如果拉到单子,则提成不菲:思八达定期会有2500元的小课,每卖出去一堂,销售员提成1000元……“战士”们分属各个军团:财富军团、燃烧军团、龙霸江湖……每当有课程要推广时,军团之间就要进行PK。早会从8点半开始,“战士”们先齐跳两遍《眉飞色舞》,随后大声朗读《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然后,是邀请到场客户和上月销售冠军上台。战士们分别对他们鞠躬。接着是一个多小时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激励。战士们要轮流大喊三声:“我XXX,今天一定要拉到一个单。”“买车、买房,干干干!”如果喊得不够大声,则要重来。

——南方周末《思八达:“教父”的生意》,2011年7月

2011年,刘一秒在广州做培训,一张门票卖两万元,听课的老板学员接近万人:

他们都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老板,彼此都是一肚子苦水,想来这里寻找灵丹妙药。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多位学员,来上课的原因,要么是婚姻出现危机,要么生意越来越难做。

——南方周末《思八达:“教父”的生意》,2011年7月

有人说心灵鸡汤永不过时(为什么会有心灵鸡汤)(8)

刘一秒演讲图。来自网络

近来,成功学传销骗钱的消息不敢说愈演愈烈,但是势力尤盛。“创造丰盛”已被媒体报道是骗钱无疑:

很快,赵霞来到了当地一家五星级酒店,体验课程。“有很多人上台分享,说身体好了、家庭好了、投资赚钱了。老师们也讲了一些正能量的故事,让我们追求成功、相信奇迹。”赵霞说。配合灯光、音效,老师还会带着近百名学员挥舞肢体、放声吼叫,“同宇宙能量连接、共振”。最后,工作人员会将亢奋中的学员们引入正题——办学习卡。赵霞花5万元办了卡,成为了创造丰盛的会员。财富课、关系课、影响力课……这些价值不菲的课,往往一天就得上万元。5万元的学习卡,转眼就花光了。在“导师”高某的劝说下,赵霞在2014年底交了100万元,从普通会员升级为“督导”,以享受免费听课的待遇。

2015年5月,赵霞不惜借高利贷,又凑了200万元,交了上去。这一次,是高某劝赵霞加盟合作,成立培训中心。

有人说心灵鸡汤永不过时(为什么会有心灵鸡汤)(9)

创造丰盛授课现场。图:新浪《新闻极客》

2016年8月,《新京报》曝出创造丰盛涉嫌违规经营、异地经营和精神传销等问题,敛财超过10亿元,一些学员不惜套刷信用卡、变卖房产来交费。其创始人张馨月却隐居加拿大,只与组织极少数的几个核心“导师”等少数人会面。

为什么会有心灵鸡汤

2017年3月,中国青年报曾经对2000多名受访者展开调查,发现近七成受访者曾购买心灵鸡汤,过半受访者喜欢鸡汤文学。当windows 98、3.5英寸软盘和5号电池MP3都早已被淘汰的今天,心灵鸡汤却能经久不衰三十年,而且在形式和圈钱的本领方面与时俱进,绝非偶然。

文化学者张慧瑜分析,各式心灵鸡汤的大行其道,和中国从1980年代开始的市场化改革齐头并进。市场化改革将人们从单位和集体中“解放”出来,使所有人都成为独立参与市场经济的个体。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全部变成了由市场配置的资源——看起来,市场经济给个体提供了平等的奋斗机会,但事实上,不是所有人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

面对残酷的市场,大多数个体缺乏组织、势单力薄。单位和集体又不复存在了,心灵鸡汤的出现刚好缓解了人们的精神焦虑。鸡汤一面通过励志,强调人们要不懈地模仿曾经草根的成功人士然后努力登上人生巅峰,另一面则在安抚失败,强调人们把问题归结到自己的身上,试着换个心态来看问题,即所谓的“一手马云,一手星云(大师)”。这其实非常反讽:屌丝逆袭的鸡汤更加暴露了成功的偶然性,踏实勤劳致富反而是一场赌博,这恰恰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因为能够站在食物链顶端笑看芸芸众生的只是极少数人。

鸡汤实质是一种精神按摩,让大家在被市场虐得痛不欲生后默默舔舐伤口,而不是鼓励大家思考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对绝大多数人都不公平的社会结构,更不用说反馈,而大众心理的这个痛点却更成了商家眼中的印钞机。

有人说心灵鸡汤永不过时(为什么会有心灵鸡汤)(10)

当你读到让你热泪盈眶、情绪激昂的文章时,不妨深呼吸三秒后冷静下来想想逻辑,那些不由分说的词句会不会阻碍你独立思考问题的真正所在?

当你刻意练习了成千上万次却发现自己没有成为“完美女人”时,不妨想想“正面的过程”就必然导向“正面的结果”吗?有没有什么先天的、偶然的、结构的因素是你根本无法掌控的呢?你真的应合该一个人承担下这个时代与社会的错误吗?

市场让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无依无靠的空巢族,而志在圈钱的各种鸡汤生意经,真的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

作者:沙捞越

编辑:大蘑菇

美编:黄山

土逗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