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最难学的一首诗(经过高考历练的白居易如此高调)(1)

让千万个家庭关注的高考终于落下了帷幕,一千多万学子,一千多万个家庭都在静静地期待,期待着自己的孩子能够“金榜题名”!

尽管人们都知道高考是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但绝非终点,祝愿孩子们都能如愿以偿,给人生开启一扇无限美好的大门。

高考结束了,给大家谈谈与考试有关的历史故事:

今天跟大家说说大家熟知的盛唐后期的诗坛巨匠——白居易。

如果说李白是可上九天揽月的“诗仙”,杜甫是俯瞰众生万物的“诗圣”,那么白居易则就是一生为诗而活的“诗魔”了,“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那是一千多年前,诗魔白居易,也参加了科举考试,那时的他,和今天的学子们一样,怀揣梦想,满怀信心走进了考场。

最让人着急、揪心、夜不能寐的就是“看大榜”,有名,便是金榜题名,无名,便是名落孙山。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农历二月的一天,天还未大亮,长安城礼部南院的大墙之外,人头攒动,热热闹闹,好似赶集一般,这一天是“放大榜”日子。

这“大榜”承载着多少学子的多少努力、多少心酸,多少梦想......

考生们,家长们,亲人们如潮水般涌上前去,焦急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

考生们“泪如泉涌”,一种泪水是金榜题名的喜极而泣;一种泪水是落榜后的痛苦哭泣。

白居易最难学的一首诗(经过高考历练的白居易如此高调)(2)

这其中有一个人,目不转睛地在大榜上注视着,注视着一个名字——白居易。

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泪水流的有道理,白居易不仅榜上有名,而且进士第四名!这样的成绩是足以让世人惊叹的“拔得头筹”的成绩。

这次考试为何如此之难?因为全国一共只录取了十七人!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也可以说是极小概率事件,比中500万大奖还难。

在古代,放榜之后,皇帝会亲自宴请新科进士,以示嘉奖,同时也是皇帝想为自己未出阁的女儿相看如意郎君。

这次中榜的十七人中,只有白居易未婚,这唯一让白居易瞬间成为了全场焦点。

宴请过后后,皇帝一行到了慈恩寺,白居易也跟着一起了去了,还瞻仰大雁塔。

按照传统惯例,每名新科进士,可以在大雁塔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这是状元们的最神圣的时刻。

状元们一个接着一个庄重地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而轮到白居易时,他写完之后,却迟迟不放下刻笔,又在下面添了一句: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意思是说:十七名新科进士当中,只有我老白是最年轻的!除了我,天下无二。

可谓是狂妄之极!

按理来说,他上头还有状元,榜眼与探花,第四名,也只入了二甲,至于吗?

那么,白居易为何写下如此狂妄的诗句,也没有人提出非议呢?

那是因为当时白居易,只有二十九岁。这个年龄在今天就是一个“大龄考生”,但在古代时候,很多人穷极一生,花白了头发也未必考上。

可以明显看出,年轻就是资本啊!

虽然此诗只有一句,说是十分贴切了,还是为人们认可和喜爱,并为它命题为《句》。

白居易最难学的一首诗(经过高考历练的白居易如此高调)(3)

参加完所有活动后,白居易便匆匆向众人告辞,他要尽快赶回家乡,完成自己多年的夙愿——挽手初恋湘灵,丝毫没有动做乘龙快婿的心思。

也可算得忠诚爱情的典范,。

蟾宫折桂,金榜题名,不负过往,亦不惧将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