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归笼一个月,欢喜鼓舞终于换得短暂“自由身”的我,又重新被“焦虑”情绪所占据。

  为啥?

  鸡娃闹得呗!

家长在群里聊什么话题(家长融入不易不懂这些)(1)

  为了做好鸡娃的准备,抱着一腔热血,我也进入了不少妈妈群。

  本来想要跟各位“鸡娃前辈”们学习各种鸡娃硬货、汲取经验,为鸡娃的后续发力做好准备,万万没想到,一张嘴,我就傻了……

  爬藤、占坑、ZZP,考K、考P、红白思……

  得,不先学会点鸡娃圈的专业“黑话”打底,还真聊不了这个天、取不了这个经。

家长在群里聊什么话题(家长融入不易不懂这些)(2)

家长在群里聊什么话题(家长融入不易不懂这些)(3)

  鸡娃程度有几级?

  说几句“黑话”就知道了

  鸡娃学问的博大精深,你在鸡娃上付出的多少,从专业“黑话”上就能窥探一二。

  “鸡娃”这个词实际上是要拆分的。

  不是一通乱鸡,也是根据孩子情况,讲求方式方法的。

  鸡,要分“怎么鸡”。

  重视应试教育,以学好语数外为基调的鸡娃,是“荤鸡”

  重视艺术培养,主打艺术路线为基调的鸡娃,是“素鸡”

  靠课外班提升,用各种辅导班把孩子课余时间填充得满满当当的鸡娃,叫“班鸡”

  不报班辅导,全靠爹妈在家鸡(ku)飞(kou)狗(po)跳(xin)的鸡娃,叫“家鸡”

家长在群里聊什么话题(家长融入不易不懂这些)(4)

  娃,也分“什么娃”。

  表现平平、没啥天赋异禀的普通人家的孩子,称作“青蛙”

  成绩优异、学什么都能手到擒来的别人家的孩子,称作“牛蛙”

  只读课内教材以及新概念等应试教材的孩子,是“应试娃”

  打小接触原版读物,有一定英语自主阅读力的孩子,是“原版娃”

  没参加过任何辅导班,只跟着学校大纲按部就班完成课业的佛系孩子,都算不上“蛙”,只能叫“小蝌蚪”

家长在群里聊什么话题(家长融入不易不懂这些)(5)

  牛,也分是什么样的“牛”。

  天生学习不用愁的小孩,是“天牛”

  全靠后期人为努力的小孩,是“人工牛”

  奥数成绩优异的孩子,是“奥牛”

  英语能力拔尖的孩子,是“英牛”。

  然而,在鸡娃界里,“纯种”未必能打,“混血”才是赢家。

  荤鸡、素鸡、不如荤素搭配鸡。

  英牛、奥牛、不如英奥混血牛。

  你看,“鸡娃圈”的专业术语有多少,就证明家长对此的关注度有多高。

家长在群里聊什么话题(家长融入不易不懂这些)(6)

  为了鸡娃爸妈能有多努力,

  看看你就知道了

  在鸡娃上父母能有多努力呢?

  曾看到过一个家庭的“鸡娃时刻表”,连孩子冲澡的时间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家长在群里聊什么话题(家长融入不易不懂这些)(7)

  不由得肃然起敬,这届家长也是够拼了!

  “鸡娃之前,必先自鸡”绝不是一句口号,随着在教育上的投入比越来越高,家长为此付出的努力也绝不比孩子自身少。

  “鸡娃”前请先自“鸡”。

  鸡娃的关键不仅是“娃”,更在于“妈”,每一个“牛蛙”的背后,都有一个更强大的“妈牛”。

  上班学习查资料,列好晚上要讲哪本书。

  下班分配好时间,回家进行实地“演练”。

  睡前总结经验,哪里要调整、哪里要精进,第二天上班期间,插空做好铺垫,做好后续的“鸡娃安排”,日复一日。

家长在群里聊什么话题(家长融入不易不懂这些)(8)

  择校的江湖你了解吗?

  作为一个合格的“妈牛”,不仅要熟知自家娃的情况,也要对升学环境了如指掌。

  其实,鸡娃界也是个不大不小的“江湖”,各路名校就像江湖中的“名派”。

  北京有“六小强”、杭州有“前八所”、深圳的“四大名校”、上海的“四校八大”……

  妈牛们削尖了脑袋都想把孩子往“名门正派”里送。

  毕竟,那么费劲吧啦地带着娃努力,不就是为了把他送进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未来吗?

家长在群里聊什么话题(家长融入不易不懂这些)(9)

  抱团打气继续“鸡”。

  每个鸡娃的妈妈手机里都有无数个“鸡娃家长群”,互通有无,抱团打气。

  每天主要在群里做三件事:分享自家的鸡娃计划、共享不同阶段的鸡娃资源、炫耀终有成效的鸡娃成果。

  每天早起“备课”的妈妈不止我一个,群里的“妈牛”们个个都很早。

  鸡娃累吗?累!

  但是,教育焦虑真的会传染,只要别的孩子在努力前进,就没有家长能安心看着自家孩子原地打转。

  而且,优质的教育资源放在哪里都是稀缺物,上海高中的录取比例也不过才70%左右。

  不论孩子未来怎样,就拿今天来说,一线城市的好工作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动辄985、211、硕博起步。

  想要在千军万马之中能杀出重围,更具竞争力,父母唯有咬咬牙,继续“鸡”。

家长在群里聊什么话题(家长融入不易不懂这些)(10)

  偃苗助长过犹不及,

  “鸡娃”也要科学“鸡”

  只要家长铆足了劲儿地“猛鸡”,娃就一定能“青蛙”翻身变“牛蛙”,升学考级都不怕了吗?

  Emm,这还真不一定。

  前阵子,一名初一的学生就有理有据地论证了“课外班的作用”。

  如果你学得快、吸收得快,那么有用。

  如果你学得慢,课外班只会是拖累,上课的内容你都消化不了,还报课外班能有什么用?

  真实又扎心啊!

家长在群里聊什么话题(家长融入不易不懂这些)(11)

  娃要“鸡”,但不能“强鸡”,拔苗助长、过犹不及。

  放宽心态,选择适合孩子的“鸡”法,才是关键。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关键。

  两会期间,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唐校长一席话刷屏了全网。

  他说: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家长在群里聊什么话题(家长融入不易不懂这些)(12)

  确实如此,分数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

  其实,健康的“鸡娃”心态应该是:鸡过程、佛结果。

  对于孩子而言,除了分数的高低,更重要的应该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努力去拼的精神。

  如此,未来的每一场“大考”,他都能用良好的心态从容地应对。

  要放缓脚步,夯实基础。

  鸡娃群里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是在为孩子“提前启动”。

  比如如果整个小学阶段的单词量是900左右,但KET需要的单词量要1600,那么家长们就会提前启动,在更早的阶段提前下手,把孩子的基础夯得实实的。

  其实,超前启动并非都是为了“赢在起跑线”,有时也是为了能让孩子有更多的缓冲时间,以谋求更多的主动权。

  提前出发但可以放缓步伐,如此,把基础夯实记牢、地基打好了,未来的学习才会更加事半功倍。

  注重成长,而非成绩。

  作为父母,倾尽自己半生全力“鸡”娃,无非是为了让孩子能在未来拥有更多选择权,在我们护不了他的时候也能一切安好。

  不管是大人的世界还是孩子的世界,人生处处都会有比自己强的人。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重要的不是在一两次分数上的碾压,而是学习借鉴他们的方法,汲取有效的经验,提炼出适合自己的方式,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才是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