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返乡创业人员超过740万,这其中82%以上创办的都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类项目;全国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达到900万,带动了700万户农民从中受益……2017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448.8亿元,同比增长39.1%;农村网店达到985.6万家,同比增长20.7%,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公布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以下简称《报告》)中列出的数据,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何才能实现1?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何才能实现1
“2017年,全国返乡创业人员超过740万,这其中82%以上创办的都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类项目;全国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达到900万,带动了700万户农民从中受益……2017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448.8亿元,同比增长39.1%;农村网店达到985.6万家,同比增长20.7%,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公布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以下简称《报告》)中列出的数据。
这些数据只是“冰山一角”。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通过“融合”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因此“鼓了腰包”,越来越多的新产业、新业态在农村加快发展,有的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和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了解到,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9.4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2: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5%;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提档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6200亿元,同比增长25%,年接待游客23亿人次,占全国旅游接待游客总量的43%。
变功能分割为有效融合
众所周知,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说,第一产业主要指种植业、林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生产对象的产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和制造业;第三产业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服务业,范围比较广泛,包括通讯产业、商业、公共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
那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一产”“二产”“三产”和上述定义有哪些不同呢?对此,有关专家认为:“从产业分工来讲,农村‘一产’还是农业,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二产’就是农产品加工业,也包括加工、贮藏等环节,使农产品变成商品;‘三产’就是农村服务业,包括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农村‘三产’是全新的业态,需要大力挖掘潜力。”
专家以浙江为例具体介绍说:“浙江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就做得比较好,他们把农业发展和农村治理相结合,建设美丽乡村,构建休闲观光环境,同时还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吸引城里人到乡村旅游。浙江安吉最早就只是一个产矿的地方,很贫穷,但是后来发展竹产业、茶产业,进而发展生态产业和乡村旅游,农民自己种植、自己包装、自己销售,同时还可以招待来旅游的城里人。”资料显示,仅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2017年游客接待量就达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50万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有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常态下实现“三农”发展新突破的积极探索,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以前,农村的功能是分割的,种地的就自己种地,搞养殖业的就自己养殖,与销售脱节,乡村旅游也基本是空白。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出现了新的消费需求,这就对农产品安全、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农产品采摘之后,不能直接上市,要经过加工、包装、冷链等环节方可销售。这些客观需求,也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关专家表示,不管是农业内部还是外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都是大势所趋。
鼓励试点示范率先作出成效
《报告》指出,为更好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积极开展试点示范。201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实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的基础上,联合印发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成300个融合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利益联结紧密、配套服务完善、组织管理高效、示范作用显著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17年确定了首批148个示范园创建单位。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鼓励政策和文件。
除中央层面外,各地政府也积极助推。天津市将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扶持政策向重点园区和项目聚集,提升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吉林省累计拨付财政资金4.86亿元,扶持本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福建省通过实施乡村旅游“百镇千村”工程,安排资金6520万元指导创建了31个休闲集镇和350个特色村;西藏自治区设立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各地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在各项鼓励政策支持下,2017年各试点示范初见成效。一大批基础作用大、引领示范好、服务能力强、利益联结紧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融合主体已出现。截至2017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2.7万家,已服务3600多万农户,托管面积2.32亿亩。
为扩大试点示范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印发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汇编》,从全国251个产业融合典型案例中精选出101个汇编成册,印发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予以推介。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报告》显示,2016年山东省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户户均增收2680元,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40%;新疆自治区昭苏县,通过实施特色马产业融合发展,农牧民人均来自马产业的收入为1920元,人均来自马产业增收对畜牧业增收贡献率达到36.4%,对农牧民人均新增收入的贡献率达到了19.8%。
从日本、韩国的经验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法律支持,同时也要凸显地方特色,引导各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本土化的发展模式。还要让农户分享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红利,同时制定产品服务标准,建立完善的行业自律体系,重视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以及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存在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层次不高,融合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充分建立等问题。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从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机制、提升政策支持效能、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素保障等三方面进一步助推产业发展。
比如,解决农村电商融资难题就被写入《报告》。《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联合大型电商平台,依托国家社会信用信息平台,搭建以“数据库 网络”为核心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中小微企业和农户信用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与应用机制,并通过设立融资担保公司、风险补偿基金等,推动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水平,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信贷资金。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牵头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其中对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作出了明确安排。规划编制印发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实化政策措施,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中国经济导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