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岁初秋物语(秋尝之祭心整肃)(1)

绘画/周勇 制图/蔡嵩麟

岳强

如果我们对汉字的识读不局限于现代汉语的层面,那么,从节气命名上,就能对节气性相领悟个八九分。就像今天“处暑”节气的“处”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义即:“止也,得几而止,从几从夂。”处的繁体是会意字,所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得几而止。”那节气处暑是得了什么而止住了暑气呢?我们从处暑三候里去寻找答案吧。

节气处暑的初候是 “鹰乃祭鸟”,具体描绘了一个图景,老鹰捕食后要先祭拜猎物才会食用。现代人联想的解释是,可能是老鹰把猎物排列在那里教雏鹰捕食吧?如果我们联系雨水初候“獭祭鱼”来看,其实,动物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食物的感恩是自然生发的一种举动,与原始先民们的春秋二祭同理,就如《礼记·祭义第廿四》中所言:“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道:“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阴阳气盛,孝子感而思念其亲,故君子制礼,合於天道。”此言即指出了处暑后秋祭的物候条件:阴气盛,暑气于此处而止。也由此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结构是人和自然互相关联互相印证互相关照,并与自然物侯生命规律相吻合的全息生态文化。

处暑二候是“天地始肃”。秋令属金,于五行德性为义,《孟子·告子上》曰:“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金气肃杀,所感为羞恶之心,其实用“金气整肃”比肃杀似更准确一些。所以,这个时节是整肃风纪的好时机,不妨自我约束下,反躬自省,谨言慎行,合于道则为之,悖于道则知止。这个“道”并非宗教信仰所言之“道”,而是自然与社会的秩序之“道”。

处暑末候“禾乃登”的“禾”为五谷之总名,黍、稷、稻、粱等五谷在处暑节气后就可收成,此时,就到了秋祭时节。在《礼记·祭统廿五》中,对禘尝二祭又写道:“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秋尝之祭,对应性德为义,《礼记·祭统廿五》更进一步释曰:“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其义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敢不敬矣。”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祭祀,其实是一种淳化民风、敦厚人心、上行下效的教化手段。

在祭祀前,对参与者还有斋戒的要求。《礼记·祭统廿五》道:“及时将祭,君子乃齐。”这个齐,即通斋,就是斋戒的意思。斋戒的目的就是整肃身心,斋戒期间节制嗜好,不听音乐,心不驰逐乱想,手足不乱动,这样就合于道依于礼了。

这些在我看来,对今天忙碌的大家来说,值得尝试一下,所以,处暑的表意字我选择了“肃”,就是提醒大家不妨偶尔整肃下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