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就(浅谈思想领域的精准扶贫)(1)

古丈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向加茂(右二)深入贫困户调研

精准扶贫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就(浅谈思想领域的精准扶贫)(2)

向加茂(左一)细心查看贫困户递交的救助申请

精准脱贫,是以为的党中央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扶贫开发领域提出的新战略新思想。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在践行治国理政新战略新思想的实践中,立足部门职能,从思想和精神上精准发力,提升共同富裕的思想认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以治陋习为先导,弘扬科学发展理念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近年来,古丈县以精准脱贫为依托,在大力发展脱贫致富产业的同时,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理论微宣讲、文明创建、社会综治、同建同治等工作同扶贫工作充分结合起来,使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互不误、互促进。

以强教育为抓手,夯实精神扶贫基础。过去5年,全县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7所,率先在全省实施山村幼儿园项目,建成山村幼儿园72所,使1000余名边远山村幼儿享受到免费学前教育。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完善工程、“一家一”职教工程等,着力推动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向农村薄弱初中倾斜,积极发展特色职业教育,引导“两后生”、青年农民、城乡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近两年来,年均举办各类培训班近50期(次),免费培训农民5000人次以上。加快建立健全教育发展帮扶机制,实施贫困学生救助工程,近3年来共资助贫困学生近2万余人次,发放资金5万余元。乡村青少年宫建设成效显著,2015、2016年由古丈青少年宫合唱团培养的我县优秀少年歌手向小康、李正康先后在北京卫视《音乐大师课》大放异彩,受到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

以正能量为重点,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好用好村综合文化服务活动中心,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卫生、核心价值观、扶贫政策微宣讲等活动一百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一万余份。积极开展城乡环境同建同治工作,县城和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观,群众文明习惯、卫生习惯明显提升,为我县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的创建和美丽乡村、美丽社区创造了坚实基础。

实施网格化管理,开展“净网”行动、“扫黄打非”、禁毒等专项行动,群众对社会风气和治安状况满意度大幅提升,2014年古丈荣获“全省综治(平安创建)工作先进县市”称号。

深入挖掘和大力推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近年来定期举办颇具本县特色的古丈茶叶节、土家族社巴节、苗族赶秋节、鼓文化节以及春节等系列文化活动,既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品质,也全面影响带动了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过去5年,全县接待游客从2010年的46万人次上升到181万人次,旅游收入由1.8亿元上升到6.5亿元。

发动群众积极推荐身边好人,持续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创业女性”等最美系列评选活动,近年来先后成功推荐全国“五好文明家庭”鲁德权、谢根英家庭、全国“最美孝心少年”向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龙献文、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万木峰、全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鲁德权、全州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向春辉以及“最美村官”杨申权、“最美创业女性”李永花和“最美志愿服务团队”古丈麦田团队等一大批先进模范典型。

二、在政策解读上出实招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力更生造血扶贫

以落实政策为重点,树立扶贫攻坚必胜的信念。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五个一批”“十项工程”以及县委县政府相关配套落实政策,按照“六个精准”要求,进一步优化配备扶贫干部队伍力量,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扶贫工作效率,严格扶贫工作考核,帮助贫困群众稳定提高收入,同时加强对贫困群众身边脱贫致富典型和先进经验的宣传推广,让他们切实对脱贫攻坚战役建立起必胜的信念。

近年来,古丈推行“54321”工程,把党员干部推向扶贫一线,贫困村、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单位、结对干部不脱钩。并结合“一进二访三联”活动,全县省、州、县140余个单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共慰问帮扶资金190余万元,捐物质折合人民币25万余元,实施项目400余个,完成项目投资4800余万元。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等媒体和政务公开、社区和村务公开栏等各种宣传阵地,及时发布中央和省、州、县精准脱贫政策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实施方式、优惠政策等;动员各级干部、青年志愿者深入村组和农户,采取召开村民大会、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个别讲解等形式,对精准脱贫的意义、政策和具体做法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和解读,消除群众的问题疑虑、思想顾虑,使扶贫政策精准到户、家喻户晓。

在自力更生致富上下功夫。坚持“造血式”扶贫的政策设计,使各项扶贫政策充分体现“只扶穷、不扶懒”的原则,扶贫资金到产业、到合作社、到岗位而不直接到手,让贫困群众清楚意识到做与不做、做少与做多之间的明显区别,消除“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群众干事创业积极性;不断建立完善“五个一批”“十项工程”具体落实政策,确保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对象顺利实现兜底,有一定劳动能力,有脱贫产业项目,有勤劳致富愿望的建档立卡对象早日脱贫致富。

2015年,古丈县制定了实施产业扶持、庭院经济、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等9项扶持政策,全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9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减少贫困人口6800人。16个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和县“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发放农村大病家庭救助金348万元,救助困境儿童1158名、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8万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100户、公租房500套、棚户区改造2500户,发放城乡低保和救灾资金6012万元,受益群众达4万余人次,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实施,新农合参合率达95%。

在精准脱贫制度上做文章。坚持脱贫不脱扶,摘帽不摘政策的政策设计,打消部分建档立卡对象怕“脱帽”的心理;坚持早脱贫好处更多、奖励更多,晚脱贫受益更少、更加被动的政策设计,促使建档立卡对象形成早脱贫、快“脱帽”的心理;坚持勤劳者受人尊敬,懒惰者受人嫌弃的价值舆论宣传导向,让勤劳致富成为主流价值,让勤者和能人引领社会新风。

鼓励年富力强的贫困户转移就业,过去5年,古丈全县城镇新增就业7904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637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7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3.7%。其中2015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197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49人。

鼓励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发展茶叶、柑橘等特色产业,2015年,古丈共投放扶贫贷款4000余万元,帮扶贫困农户300余户1000余人,扶持发展茶叶3000余亩。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生态茶园13万余亩,柑橘5万余万亩,烟叶2万余亩,蔬菜3万余万亩。

三、提升组织凝聚力,引导群众寻出路

认真践行和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深入人心,大力弘扬互帮互助互敬互爱价值,切实保障和保护贫困弱势群众政治权益和个人尊严,鼓励和引导他们走出自我封闭,同大家一道积极谋发展、寻出路。

鼓励先富帮后富,企业、大户牵手拉一把。激发企业、产业大户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发动他们积极参与企业劳务用工帮扶和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委托帮扶等帮扶形式;完善政策设计,确保企业、产业大户等通过委托帮扶吸纳的建档立卡户越多,所收获的利益越丰厚,激励他们主动牵手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积极同建档立卡户建立起利益共同体。

支持带动致富,集体抱团求发展。积极宣传推广特色产业合作社,鼓励群众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土地流转、资金整合、科学管理,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壮大共同产业,建立起“家族”间的命运共同体;大力挖掘和培育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共同价值认同,凝聚民族自豪感,实现团结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