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作为社会上的知识精英,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社会生活的合理化两方面都起到创造性的先导作用而其科学探索的事迹,也是向公众进行科普的最理想内容之一如何才能使科普中对科学事迹的讲述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故事,则是在科学普及工作中需要突出关注的问题与讲好科学家故事相关,由科学史家、科普作家等人写作的科学家传记,是最直接相关的材料来源和传播内容,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讲好科学家故事,传承科学家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讲好科学家故事,传承科学家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

讲好科学家故事,传承科学家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

科学家,作为社会上的知识精英,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社会生活的合理化两方面都起到创造性的先导作用。而其科学探索的事迹,也是向公众进行科普的最理想内容之一。如何才能使科普中对科学事迹的讲述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故事,则是在科学普及工作中需要突出关注的问题。与讲好科学家故事相关,由科学史家、科普作家等人写作的科学家传记,是最直接相关的材料来源和传播内容。

在一般情况下,科学家传记通常采用“生平加学问”的形式,回顾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过程以及人生发展轨迹。在科学史研究中,传记是针对关键人物研究的常见方法,是专门研究的一类代表性成果,也是最容易为公众所接受和阅读的科学史类型。公众在阅读传记的过程中可以洞悉科学家内心世界,体会感受支撑伟大科学成就的强大科学精神。

然而目前国内社会公众对科学家传记的接受和阅读情况却并不是很理想。一些国外畅销传记引进国内后反响一般,国产传记虽偶有佳作,但整体在写作上又存在诸多问题,难以被广大读者认可。2017年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大会上就曾专门指出,我国科学史写作做得非常不成功,缺乏专业性,而面向公众的传记文学增加了杜撰的情节,这种错误的写法要不得。

其实,在关注讲好科学家事迹问题上,需要注意的问题有许多,也都与科学家传记密切相关。这里仅选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一是打破科学家传记“圣人”刻画模式,还原更为真实的科学家形象,实现读者共情传递。

科学家作为与公众有一定距离的特殊群体,其整体形象往往存在刻板印象,这与科学家传记的写作类型与传播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一书以好莱坞式的刻画模式,将其母亲居里夫人塑造成“完美女科学家”形象就是典型。但我们也应注意到,这种在早期科学家传记中塑造的“高、大、上”的刻板形象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播。然而,随着科学史研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逐步建立,我国公众对科学家的印象逐步显示出祛魅的趋势。有研究表明,对于科学家形象的构建已经从宏大叙事、精神构建和观念先行往日常生活、价值认同和个性挖掘方向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打破刻板印象、让科学家走近公众是当下媒体热议的话题。相应地,科学家传记也需打破传统“圣人”刻画模式,让读者在对科学家真实的细节描写中,意识到科学家也是活生生的人,体会到科学家对待事业理想的执着态度,品味科学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导向,与传记主人公共情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公众所愿接受的效果。

二是探索科学家传记科学性与可读性的平衡,呈现传记主人公多角度面貌。

国外学者汉金斯曾对科学家传记提出了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涉及科学本身;二是必须尽可能地把传记主人公生活的不同方面综合成单一的一幅有条理的画面;三是要有可读性。在科学史研究中,撰写传记的困难往往和这三个要求密切相关且彼此交织。当面向公众,科学家传记科学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平衡问题则更加突出。由于科学的职业化发展、精细化分科以及科研工作的前沿性,他们的工作往往超出了公众认知范围。这对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科学训练的广大读者来说,高深难懂的科学概念必然成为其阅读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就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向读者传递科学概念。因此,科学家传记作家在具备足够科学素养以及强大的叙事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的同时,需进一步接受专业的科普写作训练,掌握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的专业技巧,以提高科学家传记的可读性。例如保罗·霍夫曼撰写的《数学情种:埃尔德什传》,介绍了匈牙利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的传奇一生。作为一部数学家传记,该书不可避免涉及到诸多数学定理,然而作者以浅显的方式向读者叙述了许多数学问题,使非专业读者轻松了解保罗·埃尔德什的学术成就以及数论贯穿300年的发展历程。此外,多角度生活题材的选取可进一步增强科学家传记作品的真实感和丰富性,让读者更具体地感知科学家在生活中的人性。例如沃尔特·艾萨克森撰写的《爱因斯坦传》不但详细描写了爱因斯坦的学术生涯,也向读者深入地展现了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文化修养以及政治转变的心路历程,使读者沉浸在对爱因斯坦全方位的探索中,充分利用多维叙事的方式实现了科学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平衡。

三是全面提升科学家传记作家的综合能力,扩展科学家传记作家的人文素养。

要想让读者喜闻乐见,与专业科学史家们撰写的研究性著作不同,在科普领域中的作家除了要理解传记主人公科学工作的内容,还需要会讲故事,让科学家事迹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科学家传记的撰写是一个融合多领域综合能力的工作。当下这个工作通常是由科学史学家、科普作家或科学家来承担。对标优秀的传记作品对作者综合能力的极高要求,科学史学家往往需要加强向公众进行知识普及和科学传播的理论学习和技巧掌握;科普作家则需要加强科学观和科学史观的构建以及科学史理论的训练;科学家如果亲自从事传记的写作,则在以上两方面都需要补足。与此同时,与科学家相关的职业伦理责任和人文社会关怀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为了将这样的人文立场向公众有效传递,科学家传记作家必须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构建科学家形象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科学家所秉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向公众做好传播工作。

(赵勣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编审,刘兵系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来源: 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