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作、糊纸、扎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祭祀纸扎制作方法(陕西民间祭祀-纸扎工艺)(1)

(现代纸扎作品)

简介

纸指纸冥器。旧时迷信,以为人死后进入冥国,随葬器物供死者在间使用,于是有冥(明)器。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纸冥器逐渐流行。人们用竹篾、芦苇、高粱秸扎成各种家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纸,饰以剪纸,为死者焚烧。颜色有单色的、衬色的、结合涂绘的,的广东佛山的“铜衬料”、“铜写料”等,颇为富丽。

(纸扎的贡品)

明清

明清之际,纸扎成为喜丧俗和鬼节的主要用品。明清纸扎工艺更胜于宋元,应用也更广泛,成为当时各个阶层喜丧俗和祭祀活动的主要用品。清代于敏中曾在《日下旧闻考》记载了京城办丧事出殡的情形以及纸扎的情景。书中描述的大意是:当时办丧事出殡的花费很大,参加出殡的人多达500人,有丧车、铭旌。铭旌高达5丈,上面缠绕着帛布,一次丧事要耗费100多匹帛,还有香亭幡盖仪从等。另有用纸扎糊的供奉物品,仅是纸糊扎的房屋就有数十间;出殡的路上,还有专门在死者棺木旁歌舞的优童,一路上跳竿走马,表演一些戏曲。《帝京景物略》也有记载,十月朔日,民间有这样的习俗:纸扎作坊用五种颜色的剪纸做成男子的衣服,有几尺长,称为“寒衣”,几乎家家要在夜晚祭奠,在家门前将寒衣焚烧掉,称为“送寒衣”。明末“三一教”教主林龙江(兆恩)为超度死于倭寇之祸的大批无辜亡魂,设醮迎神,也更是以纸扎作为祭奠之物。各种文献的记载说明,历史上纸扎的样式是多样的,在民间喜丧或祭祀活动中的使用非常普遍。

近代民间,“喜丧”习俗的形式较流行,这是人们对丧事处理的又一新的样式,它不象以往的只是单纯信仰神祗鬼魂,而更多注重人生观念和情感表达。“喜丧”风俗对丧亡的理智而达观的态度显然受到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人们认为在殡尸期间,对于刚离开人世的亲人应给予一种慰藉。一切哭丧、吊孝、祭祀、守灵、送纸钱、烧纸马等都不外乎是为取悦于鬼魂而安慰亲属的具体做法。丧俗的所谓“颂鬼”,实际上是安慰人,所以丧葬扎俗发展为“喜俗”形式,使祭祀更体现为深厚的人情味。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人类最朴素、最纯真的感情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因破除封建迷信一刀切的历史原因,民间纸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77年,因宗教政策的逐步宽松而得以恢复。此后,纸扎文化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宇宙飞船、别墅、电视、轿车等新时代的产物也进入纸扎艺术,纸扎艺术日臻完善,规模蔚为壮观。纸扎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是对民俗艺术的传承和发扬。

莆田黄氏纸扎即是传承了民间这一艺术,从清道光年间黄玉贤开始开设纸扎铺传承至今已愈六代,在莆田民间颇具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