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宋词之巅的苏大学士,从不吝啬对好诗妙词的赞美之词。而且他要是觉得哪首诗词写得实在太好,还时不时模仿一首。多数时候,苏轼的模仿是很成功的。比如当年北宋才子叶清臣有一首《贺圣朝·留别》,苏轼随手一仿,便写出了“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千古名句。

苏轼的六首诗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小和尚平生仅一首诗存世)(1)

但这么牛的苏轼也有两次技不如人时,一次是模仿张志和的《渔歌子》,苏轼在数首作品中都仿过其中“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另一次失败的模仿,就是本篇要和大家介绍的这次。

这一次苏轼模仿的是一首名为《题梵天寺》的古诗,来自北宋一位没什么名气的小和尚。此人名叫守诠,是梵天寺的一名普通僧人。守诠平生只有这一首诗存世,而且是一首妙手偶得之作。当日守诠夜归时见山寺美景,一时诗兴大发便于月光下在墙上写下这首诗。后来苏轼偶见此作,觉得太可爱便依次韵模仿了一首,没想到却败下阵来。让我们看看苏轼和守诠的两首作品:

苏轼的六首诗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小和尚平生仅一首诗存世)(2)

《题梵天寺》

北宋.守诠

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

松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

唯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北宋.苏轼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

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苏轼的六首诗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小和尚平生仅一首诗存世)(3)

因为当时守诠和尚还没什么名气,而且他的诗又是写在不起眼的墙上,所以问世后名气并不大。直到苏轼写过仿作后,南宋文人周紫芝觉得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作品值得苏大学士在标题里就称其可爱呢?于是周紫芝便去寻访守诠的原诗,读完后作为苏轼粉丝,他也不得不承认苏轼是没有敌过守诠的。他对守诠这首诗的评价是:纯属天籁,古人风味。

对比这两首诗,守诠诗胜在了意境的悠远和字句的隽永。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僧人晚归图。诗的首句以落日开篇,夕阳西下,晚归的诗人听着寒蝉鸣叫,独自走在山林间。一开篇就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落笔,平淡的字句下,是清绝的意境。

苏轼的六首诗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小和尚平生仅一首诗存世)(4)

次联则写自己回到寺中,松木做的寺门还没有关上,调皮的月亮也随着诗人入了寺。在这一句里,时间由傍晚变成了皓月当空的夜间,诗人一路行来,月亮也一路跟来。诗人遣词的能力在这一句得到了集中体现,“松扉”体现了寺庙的古朴气息,“片月”写出了月之灵动,而“掩”和“履”字的使用也堪称高明。

苏轼的六首诗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小和尚平生仅一首诗存世)(5)

最后一联用的是以动写静的手法,僧人都已睡下了,只有犬吠声在欢迎着诗人回来。这一句看似平淡,其实暗藏转折。犬听到脚步声,便吠了声来,看见是熟悉的诗人又默默地钻入青萝丛中去了。诗人仅用10个字,不但写出了寺庙之静,也叙述了一件生活中常见的小事,灵动而又自然。

苏轼的六首诗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小和尚平生仅一首诗存世)(6)

纵观守诠这首诗,无论是遣词用字,还是意境的渲染都是极高明的。最难得的是,全诗无一静字却句句写静,首联和尾联用的是都是以动写静的手法,令人眼前一亮。与他的诗相比,苏轼的模仿之作,确实落了下风。守诠这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