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意象群的大转换(中华词坛演义第十一回)(1)

  一看到回目中的“独怜幽草涧边生”,看官自然会吟诵起那首《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山水诗中的名篇,是作者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诗笺注》云:“闲淡心胸,方能领略此野趣。所难尤在此种笔墨,分明是一幅画图。”

  白居易《与元九书》赞曰:“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然后人贵之。”

  当今,曾有网友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征集下文,短短几天就引起万人续写,引发了全民的创作热潮,而此句的源头就是韦应物五律《简卢陟》的尾联“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话说这韦应物乃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生名门望族。曾祖父韦待价,武则天时宰相;祖父韦令仪,梁州都督;父亲是宣州司法参军韦銮,工于绘画,可惜已家道中落,韦应物为其第三子。韦应物天宝十年(751年)担任羽林仓曹参军,当时是玄宗近侍,称为“三卫”,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后,韦应物流落失职,才开始折节读书。永泰中,授京兆功曹,迁洛阳丞。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或韦江州。又因曾任左司郎中,也称韦左司,有《韦苏州集》。词仅存四首,见《尊前集》。他的那首《逢杨开府》勇敢地自剖劣迹,叙述了浪子回头的全过程: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一作登)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

  坐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

  你看“劣迹斑斑”记录在案:乡里横行,窝藏小人,早上赌钱,晚上嫖娼,一字不识,肆意饮酒……这是用诗歌写成的《忏悔录》,后人称之为君子之行,“以恒情论之,少年无赖作横之事,有忸怩不欲为他人道者,而韦不讳言之,且历历为着于篇,可谓不自文其过之君子矣。”(《剑溪说诗》)

  这位曾经的浪荡公子哥,后来经历人生坎坷,华丽转身为人敬人爱的谦谦君子。他是有洁癖的人儿,所居之地,必焚香扫地而坐,和他常常来往的有顾况、刘长卿、皎然等。我们且看他的词作《调笑令》,语曰: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宋词意象群的大转换(中华词坛演义第十一回)(2)

  此调一名《宫中调笑》,一名《转应曲》。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曰:“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一般以咏物名开始,此词即从“胡马”咏起。

  胡马,泛指产在西北民族地区的马。《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燕支山,又叫焉支山、胭脂山,以产燕支(胭脂)草而得名。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亦有松柏五木,其水草美茂宜畜牧,与祁连山同。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开篇是全景镜头,“胡马,胡马”的重叠反复,显出群马逍遥自在的情态,加上“远放燕支山下”的场景,构成了一幅苍茫辽阔的草原风光图。《敕勒歌》中的情景在此显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中间两句“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由远景转为近景,并且有特写镜头。草原上一匹失群的马儿正引颈而独嘶,在深情呼唤远去的伙伴;它用四蹄刨起沙、刨起雪。(跑páo,走兽用脚刨地,如虎跑泉。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七:“马饥跑雪衔草根,人渴敲冰饮流水。”)这匹马彷徨不安,原来是忘路之远近,迷失路途。

  最后的镜头又摇向无垠的草原,“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广角镜里草原辽阔,沙雪无垠,边草连天,暮色茫茫,即使是“识途”的马儿也不免“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是“路迷”二字倒转重叠,转应咏叹,既符合词格要求,又有顿挫之妙。从胡马说到日暮,时空中的景物色彩斑斓,青山、黄沙、白雪、绿草、红日,共同绘制出壮美之图。

  细品之后,我们还看到夕阳残照,暮霭沉沉,悲壮苍凉中透出了几分迷茫。词中描写骏马迷路时焦燥不安的情形,也隐约反映了人的孤寂忧虑的心情。作者另有一层意思含在其中,难以排遣。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而衰,边境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安史之乱前,大唐和西北的少数民族时战时和,互有攻守。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数年间,唐王朝西北数十州相继失守,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都成为吐蕃的领地。如今胡地的马却公然在大唐版图内的燕支山下放牧,但闻胡骑鸣啾啾,抚今追昔,岂能不感慨万分?

  现存的《调笑令》以此词较早,二言与六言相间,共三次换韵,笔意回环,音调宛转。韦应物此小令言简而义丰,场景壮阔,格调高远,鄙人不禁填《调笑令》一阕赞之,看官莫嗔。

  调笑,调笑,

  吐玉含珠绝妙。

  倾杯掩卷沉吟,

  拍案称奇醉心。

  心醉,心醉,

  静坐永宵回味。

  韦应物的另一阕《调笑令》写得同样韵味十足。

  河汉,河汉,

  晓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

  江南塞北别离。

  离别,离别,

  河汉虽同路绝。

宋词意象群的大转换(中华词坛演义第十一回)(3)

  此处的河汉指银河,看到了银河,就会想起牵牛和织女的故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秋夜将晓,起视银河,“愁人”相思难眠。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这“漫漫”二字是写景,也是抒情。而相亲相爱的人儿被迫分离,江南塞北,天各一方。最后的词句“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押的是入声“屑韵”,恰似无语凝噎状态。

  深秋的季节,将晓的城市,漫漫的思絮,远远的别离,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词以“河汉”起,以“河汉”终,呼应自如。时光若水,相思如潮,独人孤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有婉约、豪放之分,或委婉缠绵,娇媚缱绻,好似江南少女,多情而温柔;或粗犷旷迈,刚劲有力,恰如塞北健儿,豪爽又坦率。同样的词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下一回咱们见识一下写出婉约风格《调笑令》的才子哥。

中华词坛演义·第十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