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春秋四季分别熬什么汤喝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春秋四季分别熬什么汤喝好(草不黄俗话说223羹羹)

春秋四季分别熬什么汤喝好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唐王建《新嫁娘词》

“羹汤”,用肉或其他动植物原料研末后添加水做成的汤(或稀或稠)。

“糊糊”,川渝或称为“羮羮儿”,或称为“面羮儿”,或称为“搅搅[gáogāo]”。“羮”与“搅”之间的演变路径,相信读过笔者“草不黄俗话说”系列的诸君,一定明白符合“声衍韵失”的汉语音义演变规律。

一、“羹羹”的【羹】取义于“胡涂”

光就“羮”来讲,《说文·䰜部》称为“五味盉羮”,字作“”。羮的原料离不开肉。

【羮】“羮定。”郑玄注:“肉谓之羮。”(仪礼乡˙饮酒礼)

“肺盐羮。”郭璞注:“羮,肉也。”(穆天子传卷六)

作为“肉”之“羮”,实际上与“綮→肯→綮腒臞”等,以及川渝称肉为“朒朒”之“朒”构成系列。羮,字或从“肉从羮”。

根据《尔雅·释器》“肉谓之羮”,《太平御览》卷八六一引《尔雅》“肉谓之羮”旧注“肉有汁曰羮”的说法,“羮”就跟“糊糊、搅搅”关联起来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羮”之取义,可能跟“官人清似水,外郎白如面;水面打一和,糊涂成一片”(元佚名《神奴儿》[孤诗云])之“胡涂”差不多,因此,“搅搅”“糊糊”的形象可以说明羹之所以为“羹”。跟“羮”关联的词还有:

【泔】《说文·水部》、《诸子平议·管子四》“秦之水泔冣而稽”俞樾按引《说文》:“周谓潘曰泔。”

“曰泔之。”王先谦集解引卢文弨曰:“泔,米汁也。”(荀子·大略)古三切,平谈见。谈部。

按:潘,《说文˙水部》:“淅米汁也。”

【浛】《玉篇·水部》:“水和泥。”《广韵·勘韵》:“水和物。”胡绀切,去勘匣。

“谁言畜衫袖,长代手中浛。”倪璠注:“浛,言湿衫袖若水和物也。”(北周庾信《赠别》)

湆(qì): “大羮湆在爨”陆德明释文引《字林》:“湆,肉汁也。”《仪礼士·昬礼)去急切,入缉溪。缉部。

臛:《楚辞·招魂》“露鸡臛蠵”王逸注:“有肉曰羮,无肉曰臛。”洪兴祖补注:“肉羹也。”《广韵·沃韵》:“羮臛。”火酷切,入沃晓。药部。

醢:《说文·酉部》、《左传·庄公十二年》“宋人皆醢之”杜预注:“肉酱也。”《尔雅·释器》:“肉谓之醢。”《广韵·海韵》:“醢,肉酱。亦作酰。”呼改切,上海晓。之部。

滒:《说文·水部》:“多汁也。”《淮南子·原道》“甚淖而滒”高诱注:“滒,亦淖也。夫饘粥多渖者谓之滒。滒读歌讴之歌。”古俄切,平歌见。歌部。

它们与“粥”系词“(飠黄)→飦䭈”可以参观。

二、面食之通名:饼

《释名·释饮食》:“蒸饼、汤饼、蝎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

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初学记》卷二六引晋束晳《饼赋》)

余谓凡以面为餐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宋黄朝英《缃素杂记·汤饼》)

羹汤者,有“汤饼”之意存焉。古无“麵”字,凡麺食一概都叫作“饼”。(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王仁湘说:古代面食皆称为“饼”。“只要是把面粉和到一起、合并起来做的食物,都叫饼。这是古代面食共同的名称”。而由于具体烹饪方法不同,于是便有了蒸饼、汤饼的区分——蒸熟的面食叫蒸饼,煮熟的面食则叫汤饼。

他说的就是:

【饼】:《说文·食部》:“面餈也。”

《释名·释饮食》:“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

也就是说,“饼”是使“面粉”——合——在一起。那面条也是面粉“合在一起”的条状物了。所以,根据烹制方法的不同面条义的【汤饼】,就是水煮之“饼”了,而油炸、油煎、烘烤等,则是干的“饼”了。

三、面条与汤饼会

面条,中国东西南北都吃。整出名声的有“重庆小面”(不吃小面不自在),兰州拉面,北京龙须面、炸酱面,陕西油泼面、岐山臊子面、杨凌蘸水面、武功镇旗花面、扯面、浆水面(汉中);河南烩面、道口麻鸭面、糊涂面条、手工面叶、浆面条、炝锅面、卤面(俗称蒸面条),数也数不过来。

“面条”一词,大约在明末清初出现:

宝坻银鱼,都下所珍,北人称为面条鱼,形似东吴鲙残而倍大,出海中蛤山下。秋深霜降,上温泉产子,映日望之,波浪皆成银色,人每候其至网之。(清朱彝尊、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五十一引《燕山丛录》)

戊申秋仲,张春桥令弟陡患腹痛。适饱啖羊肉面条之后,初作痧治,继作食治,痛愈甚而大渴,然啜饮辄吐,二便不行。(清王士雄《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卷下)

而“面条”的历史,王仁湘说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2002年,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出土一碗距今4000年的古老面条。过去有“汤饼会”的习俗。

【汤饼会】旧俗寿辰及小孩出生第三天或满月、周岁时举行的庆贺宴会。因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故名。《金史·忠义传四·毕资伦》:“提控王禄汤饼会,军中宴饮,宋龟山统制时乘隙袭破泗州西城。”元张翥《最高楼·为山村仇先生寿》词:“愿年年,汤饼会,乐情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转眼间,又是满月,少不得做汤饼会,众乡绅亲友,齐来庆贺。”《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今之热汤儿面,即古之‘汤饼’也。所以如今小儿洗三下面,古谓之‘汤饼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过得两天,撤儿满月,开了个汤饼会,宴会了一天,来客倒也不少。”

或简称“汤饼”:

生儿三日会客,名曰汤饼。(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汤饼》)

明年汤饼应呼我,带醉题麞一笑哗。(清唐孙华《贺王冰庵太守纳姬》诗之二)——以上360百科

过去,川渝农村小孩儿过生日叫“滚阳沟”,要吃个鸡蛋(啵啵蛋)。鸡蛋滚圆,于是象征流年顺利。吃长寿面为什么选用“面条”?估计一方面面条是“长线”,另一方面——可能是最重要的,面,“绵也”,取其“绵远、绵长”之谐音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