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2022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京召开,来自全球各地智能网联领域的213家知名企业携191款新产品亮相,全面展现智能网联领域新成果。
近年来,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已成为汽车产业的主流发展趋势。今年上半年,具备组合驾驶辅助(L2级)功能的乘用车销量达288万辆,同比增长46.2%。未来,我国还将推动L3级以上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市场上路行驶。
我国智能网联车产业逐步驶入“快车道”,北京等多城发布“小目标”布局加速推进智能网联车产业。新京报贝壳财经通过数据“透视”智能网联汽车如何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2022年上半年L2级乘用车
销量增长42.6%渗透率超30%
近年来,我国从政策扶持、建立示范区等多方面推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统筹布局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将智能网联车产业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随后,北京、重庆等城市启动智能网联驾驶技术研发工程。
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到2035年,我国将全面建成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体系,各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广泛运用。
时至今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根据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1),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竞争力在过去几年中有了大幅提高。2017年至2020年,我国不断追赶美国、日本、欧盟;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国际竞争力基本与日本处于同一水平。
智能汽车的三大关键技术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车联网,其中自动驾驶技术通常被划分为6个级别。从L0到L5,自动驾驶技术级别逐步提高,逐步将驾驶权限由驾驶人(人类)转让给车辆(机器),直到最高级别的“无人驾驶”。
近年来,L2级智能网联车渗透率不断升高。2021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中L2级车辆渗透率为23.5%;2022上半年,L2级渗透率增长8.9个百分点,达32.4%。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销量持续走高。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L2级乘用车上险197.02万辆;2022年上半年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张,L2级乘用车上险数量达288.09万辆,同比增长46.2%。
我国智能网联车产业逐步驶入“快车道”,多地推进L3级以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2018年,北京提出加快量产L3、L4级别新车。上海则表示,到2025年,L2和L3级汽车在新车生产中占比超过70%。
2022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工信部前期已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和关于开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备案的通知,现阶段正在开展准入试点工作,支持L3级以上智能网联汽车加快进入市场上路行驶。
今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明确规定列入产业目录的智能网联汽车,经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
北京测试公路超过1000公里
17个国家级测试区覆盖全国
道路测试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从研发走向量产的必要环节,从研发生产到投入市场使用,智能网联车需要走出实验室,经过多样实地测试,进而逐步完善实现技术落地。
我国智能网联车的发展,离不开测试应用的加速推进。随着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先后建立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其中华东、中南地区数量最多。此外,我国还有江苏无锡、天津、湖南长沙、重庆四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全国发放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牌照900余张,北京、上海、广州测试示范区发放牌照百余张。据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统计,北京两个测试示范区共发放牌照170张,开放里程达1027.88公里,测试里程391.18公里。上海两个示范区发放325张牌照,开放里程超过1000公里。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表示,我国已初步形成封闭测试场和开放道路组成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验证体系。截至2021年底,我国25个城市发布道路测试实施细则,北、上、广等地已开始系统化构建政策和标准体系,为自动驾驶产品化落地与商业化运营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