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夏日鸣蝉(聆听夏日里那些诗意的声音)(1)

蝉鸣声:

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

——唐·白居易《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当槐花一开,蝉鸣开始,夏天也就到了。

入夏后的天气逐渐炎热,深居地底的蝉开始爬出地面,破壳涅槃,攀上高枝,长鸣高歌。炎热的夏日,便在这日渐喧闹的蝉声里,变得生动起来。

万树鸣蝉隔岸虹,游乐原上有西风。

——唐·李商隐《游乐原》

整个夏天,蝉鸣声此起彼伏,热闹喧腾,天越热其鸣叫声越响。直到入秋后蝉声才会渐少,至白露蝉鸣稀落,然后销声匿迹。

美文夏日鸣蝉(聆听夏日里那些诗意的声音)(2)

其实,蝉的一生是传奇而又悲苦的一生。蝉的寿命一般在2~5年(最长的有十多年),但大部分时间,它们都是活在黑暗的地底。

蝉是一种卵生动物,它们将卵产在树枝的小孔里(用产卵器刺出来的小孔),卵发育成幼虫后会爬出树孔,被风吹落。落于地面的幼虫会钻入泥土中继续发育(如遇地面坚硬结实,等待他们的就只能是死亡)。在地底,它们要经历四次痛苦的脱皮蜕变,然后在某个夏日雨后的夜晚,才从被雨水软化的泥土中爬出,攀上树枝,完成一生中最后的一次蜕变——破壳羽化(也称蝉蜕),最终完成成虫的生命历程。

美文夏日鸣蝉(聆听夏日里那些诗意的声音)(3)

爬出地面的蝉生命极其短暂。平日里我们听到的蝉鸣,是雄蝉发出的,雌蝉并不能发声。因为生命非常短暂,爬出地面的雄蝉会每日叫个不停,其目的是为了引诱雌蝉前往交配,繁衍后代。

完成交配的雄蝉会马上死去,而雌蝉也会在产卵后的几天里掉落地面而亡,所以蝉在地面存活的时间非常短暂。

当我们听到蝉鸣声时,蝉的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了。

美文夏日鸣蝉(聆听夏日里那些诗意的声音)(4)

蝉一生主要靠吸食树木汁液而生存。其鸣叫声高亢嘹亮,尖而脆。所以在诗人笔下,蝉餐风饮露,声名远播,是清高玉洁的象征。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虞世南《蝉》

作为唐朝的开国功臣,诗人身居高位而德行淳朴。于是吟咏蝉的饮露之洁和居高声远,以此抒写自身的高洁。

美文夏日鸣蝉(聆听夏日里那些诗意的声音)(5)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骆宾王《狱中咏蝉》

身陷囹圄的骆宾王,将蝉与自身融为一体,通过咏蝉之洁而言自身之洁。

诗人因触怒武后而被人构陷入狱。因身陷囹圄而感慨“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被露水打湿翅翼的蝉是难以起飞的,风太大太响,蝉声也是难以响彻天地的。犹如自己的一生,阻碍前行的人事太多,难免坎坷。只是自身的清远高洁,又能与谁说,又能几人信!

美文夏日鸣蝉(聆听夏日里那些诗意的声音)(6)

在这里,饮露高歌的蝉是清高的,是纯洁的。不带一丝烟火,不着一缕俗尘,清清白白,志趣高远。连它的鸣叫声,都仿佛能涤去心尘,洁净灵魂,所以诗人伫立于门外,迎风听蝉鸣。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远处山色苍苍,秋水潺潺,诗人倚杖柴门,临风听蝉,让心,在这蝉声里纯碎、超然。

也许,也只有“⾏到⽔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王维,才能够有如此的闲静悠然,随性随缘了。

美文夏日鸣蝉(聆听夏日里那些诗意的声音)(7)

更多的时候,蝉常因其生命的短暂,往往使诗人们闻蝉而悲,从而赋予蝉伤感悲愁的形象。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初歇。都门帐饮⽆绪,留恋处,兰⾈催发。执⼿相看泪眼,竟⽆语凝噎。念去去,千⾥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此去经年,应是良⾠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说?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傍晚时分的郊外,骤雨刚停,在这清冷的黄昏,诗人就要与心爱的人离别了。多情自古伤别离,这一去便是千里烟波,相聚茫茫,此时的蝉声又怎会不凄切呢?于是诗人醉了,醉在离别的柳岸边,醉在秋夜的残月下。

美文夏日鸣蝉(聆听夏日里那些诗意的声音)(8)

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

——唐·元稹《送卢戡》

落日黄昏,秋染夕阳,生命易逝,岁月沧桑,远树的蝉鸣,难免让人倍感忧伤。

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

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

——后唐·廖凝《闻蝉》

蝉声的悲切,总是与秋日有关。

也许是这秋日的落木太过萧萧,也许是生命太过匆匆而人生又太多的悲苦离伤,所以诗人们总是闻蝉而悲,触景生情,从而感心中的忧伤悲苦,叹世间无奈离愁。

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

——唐· 姚合《闻蝉寄贾岛》

其时蝉声不只是凄彻的。嘹亮的蝉鸣声高低错落,清脆而响亮,当众蝉齐鸣时,此起彼伏,余音袅袅,生动而又鲜活。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宋·朱熹《南安道中》

美文夏日鸣蝉(聆听夏日里那些诗意的声音)(9)

既然寒蝉太过凄彻,那夏日里的蝉声又如何呢?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唐·王籍《入若耶溪》

若耶溪上,诗人驾舟悠悠而行。阳光轻照溪面,晚霞映于水间,天水相和,明净祥和。蝉鸟的鸣叫,更增添了山野林间的宁静幽深,这让诗人萌生了归隐之心。厌倦仕途的诗人只想每日泛舟溪上,听风送蝉鸣,看鸟过花开,吟风诵月,悠闲自在,悠哉乐哉。

美文夏日鸣蝉(聆听夏日里那些诗意的声音)(10)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所见》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活泼可爱的小诗。野外的林阴小道上,牧童骑在牛背上悠悠而行,嘹亮的歌声在林间回荡,路傍的树枝上,一只蝉在肆意地鸣叫,放牧的孩子被蝉鸣声吸引,想要捕捉树上的鸣蝉,于是立马停止唱歌立于树旁。

诗人没有述写捕蝉的过程与结果。但就单单诗中所描述的:林荫小道,骑在牛背上高歌的牧童的那份悠闲烂漫,树上的鸣蝉,蝉声的清远,以及听到蝉鸣后孩子的机灵可爱……就让人为之动容,既而沉醉。这样宁静平和而又简单闲适的乡村夏日,实在太美。

这样的蝉鸣,将童年渲染得生动活泼,是乡村夏日里最动人的点缀。

美文夏日鸣蝉(聆听夏日里那些诗意的声音)(11)

抱叶隐深林,乘时嘒嘒吟。

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

——清·朱受新《咏蝉》

蝉,一生追求生命的极致。“生命不止,奋进不前。”这是对蝉最好的评价。

为了见证这个美好的世界,蝉从树根深处苦苦挣扎,破土而出,涅槃重生,只为能在这短暂的夏日里歌唱。

试逐微风远,聊随夏叶繁。

轻飞避楚雀,饮露入吴园。

——梁·萧子范《后堂听蝉》

为了躲避天敌的捕食,它隐身于繁盛的夏叶间,饮风吸露,逐风而鸣,用自己的叫声释诠了盛夏的炎热。

“炎威天气日偏长,汗湿轻罗倚画窗。”在这炎热的夏日里,蝉,将“不思生命苦,但求高歌长”的悲壮表达得淋漓尽致。

美文夏日鸣蝉(聆听夏日里那些诗意的声音)(12)

美文夏日鸣蝉(聆听夏日里那些诗意的声音)(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