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从伟 见习记者 丁安顺

七月,是赏荷花、吃莲蓬的好时节,也是采莲人张志龙收获的时刻,每天忙碌而又幸福。

从当初种植莲藕维持家庭生计,到现在卖莲蓬亩收益过万,再到下一步发展莲子工艺品,凭借当地得天独厚的水源条件,再加上爱专研的韧劲,鱼台县罗屯镇八户村村民张志龙与莲为伴二十多年,走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

一亩田水果种植前景(采莲人张志龙念活莲蓬致富经)(1)

亩收益过万

莲蓬成了“金果果”

7月23日下午3时,鱼台县罗屯镇八户村村东的百亩荷塘里,一朵朵鲜艳的粉色荷花开得正艳,与之相伴的,是一个个嫩嫩的莲蓬挂在莲柄上。

“明天上午就给你发货,保证莲子鲜嫩可口……”荷塘边的棚屋内,趿拉着拖鞋、裤腿半卷的张志龙正在微信上与下单客户沟通,不一会儿,他在手机上就完成了十多个待回复的订单。

“我们这里的莲蓬当成了水果卖,每个3-5元不等。”张志龙笑着告诉记者,自己种植的莲藕比较特殊,个头只有普通藕的五分之一大小,小的有拇指粗细,大的也只有黄瓜粗细,但结出的莲蓬个大如盘,莲子圆润饱满,口感脆甜,当地人称之为“磨盘莲”。“磨盘莲一亩能结近万个,按照品相等级,能卖到3元一个的莲蓬可达3000多个,算下来,亩效益过万不成问题。”

“我们一般都是凌晨3点进行采摘,莲蓬采摘后用航空冰进行保鲜,尽量减少水分流失。”张志龙说,快递的包装盒也有讲究,里外总共三层,尽量保证莲蓬的新鲜,现在一天可外销60余单。

一亩田水果种植前景(采莲人张志龙念活莲蓬致富经)(2)

从卖藕到卖莲蓬

中间也交过“学费”

鱼台是滨湖水城,水系发达。靠水吃水,张志龙打小就爱莲,成家立业后,种植莲藕成了家里的营收来源。

时间一长,当地种的人多了,莲藕价格卖不上去,张志龙开始打起莲蓬的“主意”。

一年夏天,张志龙路过济宁火车站,看到很多小商贩在卖莲蓬。他一问价格吓了一跳,一斤莲子要卖十好几块,而每个小商贩一天能卖几百斤。“要是把地里长得莲蓬拿来卖,岂不是既能挣莲藕的钱,又能挣莲蓬的钱。”张志龙算了一笔经济账。

越想越兴奋,张志龙赶紧回到家,请了五六个工人去地里摘莲蓬,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工人忙活了一天也没摘上来几个。张志龙疑惑了,偌大的藕塘怎么加到一起也就摘了二三十斤的莲蓬呢?这连工人的工钱都不够。

对方给出的答案让张志龙哭笑不得,原来专门产藕的荷叫藕莲,专门产莲蓬的荷叫子莲。长莲藕的荷很少长莲蓬,结莲蓬的荷基本不长藕,二者不可兼得。

盘算了种莲蓬的种种好处,张志龙从网上购买了专门产莲蓬的苗,找了合伙人共同承包100多亩地。莲蓬苗种下后,张志龙时常就去荷塘走一走,看到荷塘开满了荷花,仿佛看到了一大笔的财富。待莲蓬刚一成熟,他就迫不及待地拉到济宁去卖。

本以为能大赚一笔的张志龙,没想到事情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想去发展。从外形看张志龙的莲蓬和小商贩的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口感却相差甚大,小商贩卖的莲蓬又脆又甜,而自己的莲蓬只脆不甜甚至还有点发涩。他找到当地农业部门咨询得知,自己种的品种是以产干莲子为主,并不是水果莲子品种。

张志龙并不甘心,终于在陕西的一次农博会上了解到磨盘莲这个品种。待到磨盘莲成熟后,张志龙尝了尝,果然没有让他失望,这磨盘莲吃起来脆甜可口。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再次把莲蓬拉到济宁水果市场,这次尝过的人都连连叫好,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不到半天,莲蓬就卖掉了500多斤。很快,自己的产品就打开了市场销路。

一亩田水果种植前景(采莲人张志龙念活莲蓬致富经)(3)

善于琢磨

想把干莲子“盘出个道道”

筛选,打孔,抛光……在张志龙的手下,一颗看似其貌不扬的干莲子就变得光泽起来。如今,张志龙又在干莲子上做起了文章。

“你看,这个莲子手串就是我最近推出的产品。”张志龙拿着一串莲子手串给记者展示,干莲子经过打磨后光泽鲜亮,与其他玉石搭配毫无违和感。

“文玩圈有句俗语‘万物皆可盘’,我也想把莲子盘出个道道来。”张志龙说,莲在古代就被赋予了高雅正直的美好寓意,做成手链等工艺品,还是有一定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