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我国的航海技术曾经领先于世界。就拿明末的下西洋为例,在明朝永乐到宣德年间,航海家郑和曾经先后七次出海远航,到达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甚至到达过非洲东海岸和红海。这是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可见当时我国航海技术之发达可见一斑。郑和七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航程最久、出征船员最多的一次远航,就算是拿当时1433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来比较的话,也比当时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发现北美新大陆时候早了半个多世纪。但是,从航行所带来的最终影响力来说的话,其实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远不及西方的地理大发现的?为何是这样呢,下面请看小编仔细道来。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明末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发现)(1)

首先,双方的航海活动目的不同。怎么说呢?就是当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来说,明朝政府只是想借这个机会来宣扬一下国威罢了。其次是为了寻找在靖难之役后消失不见的建文帝。明朝在当时是拥有世界最强大舰队的帝国,曾以巨大的热情拥抱海洋,但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后被叫停了,明朝的海外航行逐渐终止,哥伦布之后有无数的哥伦布出现,从1405年开始,郑和在29年中先后七次下西洋,之后明朝的海外航行逐渐终止,在郑和最后一次航行回到国内(1435年)之后80年,葡萄牙人来到了澳门,原来行驶着三保船的海洋已经被欧洲人控制了,从此,郑和之后便再无郑和了。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明末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发现)(2)

通过连续七次下西洋,上述两项目的应当说都实现了,通过“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朝统治集团了解到,南洋和西洋对中国的安全不构成威胁,散布在沿海地区的政权纷纷归依明朝,一个符合儒家观念的“朝贡体系”重新建立了起来。但是宣德之后,在停止国家组织的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同时,海洋也被封闭起来了,从明朝开国到第七次航行结束,明朝的海洋政策存在着一个十分突出的奇怪现象,一方面是国家花费巨资打造庞大的舰队,三十年间七下西洋,另一方面则是严厉的禁海措施,一再下令“仍禁频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海道可以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禁频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对于沿海居民的海外贸易,下令“严禁绝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明末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发现)(3)

另外一个和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在政治不在经济。大约在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切断了当时东西方之间的主要商路-丝绸之路。15世纪前后,西欧的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商品作为交换手段的职能渐趋突出。当时欧洲流传着这样一种观念:“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同时,不出产任何香料的欧洲在饮食上却离不开香料。对金钱的渴望激起了后来欧洲航海家对海洋的探索精神。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明末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发现)(4)

  但是郑和不同。有专家将其下西洋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三次下西洋活动,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即巩固地位。这一目的又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踪迹建文帝”,以去成祖心病;二是“耀兵示富”,宣扬国威,促使诸国来朝。后四次下西洋则变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并重。总体上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政治的而非经济的。中国的封建经济“没有对海外商品和市场的需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这么有钱我干嘛还抢别人的?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明末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发现)(5)

 著名的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说过:八十年后,欧洲人为了找寻香料群岛陆续东来。他们不但拥有武力,作有组织的经营,并且有国家的力量做后盾,得步进步,不到几十年,便使南洋改了一个样子。……这是中国史上一个大转变,也是世界史上一个大关键。”不同的政策锁定了海洋活动的方向,在明朝,一旦皇家的需要得到满足,一旦他们听到了海晏河清的消息,便从国家层面到百姓层面,彻底地封锁了海洋,以至于造成了在世界史的关键时期海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缺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