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铁炮轰开了我国国门,铁骑踏碎了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宁静。

至此我们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抗战。多少革命先烈横刀立马,以血肉筑成长城抵抗御寇抗倭,以马革裹尸之志誓死守卫我们的家园。

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其中战功彪炳,功垂千秋的十位军人以元帅军衔,是为十大元帅。

“红军之父”朱德、“军神”刘伯承、“布衣元帅”徐向前……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如闪耀红星划破长夜,终于迎来新中国的太阳在东方徐徐升起之时。

战争年代,他们誓为青山埋忠骨,不破敌寇终不还;进入和平年代后,百废待兴。他们依然为国鞠躬尽瘁,燃尽自己的一生,甚至临终前操心的依然是国家大事,依然是人民幸福。留下的遗言心心念念的,仍然是国家。

元帅大将最后岁月(元帅们的临终遗言)(1)

朱德:“我还能做事……要工作……革命到底。”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

巨大的噩耗传来,令身在病床上的朱德悲痛过度,彻夜不眠。

55年前,朱德寻至欧洲,求得周恩来介绍入党的往事历历在目。如今风雨飘摇已是过了半个多世纪,老战友先自己一步而去,每念及此都是沉痛不已。

但斯人已逝,国家的重担仍需要有人挑起,朱德义不容辞,只是他自身的情况亦不容乐观。

此时的朱德已届90高龄,精神尚且矍铄,大病小病却一直持续不断。总理逝世,主席抱恙,拼命工作积攒起来的压力再次击垮了这位耄耋老人。1976年6月,他的肺炎复发了。

此前已定下与澳大利亚联邦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的会面,朱德也没有推托或延期,决定一切如常。但肺炎的复发引发了多种病症并发,同时心脏衰竭,一直高烧不退,情况已经十分危急。

元帅大将最后岁月(元帅们的临终遗言)(2)

7月1日这天,是党的生日。

他把秘书叫到病床前,让他念一念报纸当天发表的文章。

秘书为他念完当天的社论后,朱德又要求秘书为他念一念书籍和文件。

秘书实在不忍病榻中的朱德依然如此操劳,含着泪默默躲到了别的房间,朱老总的呢喃却依然清晰地传来:“我还能做事……要工作……革命到底。”

7月3日,朱德和来看望他的老同志李先念进行了谈话。他很清晰地传达了他的理念,说: “我看还是要抓生产。哪有社会主义不抓生产的道理呢?”这位在战场上挥斥方遒的老将,即使年至垂暮,心里念着的依然是社稷的海晏河清。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是朱德的最后一次谈话。

只不过一天的时间,朱德的病情便急剧恶化。病榻中他似有所感,大声呼唤女儿朱敏的名字。

朱敏听到便从别的房间跑了过来。朱德紧紧抓住女儿的手,迫切想告诉她什么,可几次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

朱敏眼泪簌簌落下,她哭着轻轻跟父亲说,我们都明白您的意思,我们都会听党的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朱德听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976年7月6日下午 3 时 1 分,朱德与世长辞,永远告别了他终身为之奋斗的伟大革命事业。

元帅大将最后岁月(元帅们的临终遗言)(3)

刘伯承:中国布尔什维克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编修《大百科全书》,有关部门将初稿拿给刘伯承,向他征询意见。他毫不犹豫将其中相关自己的介绍“革命军事家”改为“革命军人”。

这种自谦的态度贯穿了他的一生。

尽管,在十大元帅之中,刘伯承的军事谋略极为令人称道,他敌情判断之精准,计划布置之周密,用兵擅于“奇”道,常出人意表。

刘伯承的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在军中富有盛名,连主席也是赞叹不已,甚至蒋介石也毫不吝惜赞赏的态度。可他却始终认为每一次战争的胜利都要归功于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指导,和将士们的英勇作战。

尽管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背后都有刘伯承智慧的身影。

定平汉,战陇海,下定陶,破巨野,战滑县,刘伯承之师所向披靡,共歼敌军十万余人,可谓战功煊赫。

而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成为后来全局制胜的关键。

元帅大将最后岁月(元帅们的临终遗言)(4)

新中国成立之后,刘伯承辞去了西南军政委主席的职务,自动请缨,一心投入我国军事学院的建立之中。尽管我们的小米加步枪赢了飞机加大炮,但时代科技一直在向前发展,军事训练体系也应更加体系化、现代化,才能打造一支更加强有力的队伍。

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对敌经验的丰富,令刘伯承应对军校教学驾轻就熟。

但驾轻就熟不意味着信手拈来,况且刘伯承尚在病中,他依然亲自选拔教员、确定教学方针、编写专用教材,几乎是在没有任何先例的情况下,建立起完整的一套训练体系,可以说是以一人之力,平地起楼阁,不愧“我军院校之父”。

饶是如此,人至中年的刘伯承在《自铭》自述:自己的人生若是有一点成就,那应是归功党和主席的。一旦身死,能在墓碑上留下“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名,那将是他毕生的光荣。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逝世。临终前,他特意和身边人强调,要将“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永远留在他的墓碑上,成为他一生最重要的注解,成为他留给世人最后的话语。

在他逝世之后,他的儿子回忆起来,父亲平时并没有说过什么特别的话,说得最多的,还是让他们自食其力,不要借助父辈的光辉,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建设自己的祖国。

他的子女们,除了被刺杀的女儿,都成为了国家的优秀栋梁,在自己的领域和岗位上发光发热,报效国家。

元帅大将最后岁月(元帅们的临终遗言)(5)

陈毅:一直向前,战胜敌人

提刀横扫千军,挥毫气吞万里,十大元帅之中,陈毅是以文才出名的“诗人元帅”,这一点他与毛主席颇为志趣相投。

“断头今日意如何,艰苦创业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1936年冬,陈毅率部在梅山被围,一时意气奋发赋诗三首,是为《梅岭三章》。陈毅率部突围后,这三首诗便在军中广为传唱,如此豪气干云的乐观主义革命精神,在那峥嵘岁月里振奋了一代又一代的将士。

只是,英雄仍有迟暮之时。1971年12月3日,陈毅在胃肠短路吻合手术进行过程中,被发现内脏的癌细胞已经广泛转移,已经到了癌症后期。

元帅大将最后岁月(元帅们的临终遗言)(6)

除睡觉时间外,他鼻孔、胆囊、胃里都插满了管子,起坐翻身都极为困难。看着一直乐观坚毅的老将军如此难受,大家的心里都很难过。

1972年元旦刚过,陈毅就几度陷入了昏迷,夫人张茜陪在他身旁。陈毅悠悠醒来,似乎认出了妻子和四个儿女,又似乎似醒未醒。女儿姗姗眼尖见父亲嘴唇翕合,便把耳朵凑近了。只听他喃喃道:“……一直向前……战胜敌人…… ”

这是陈毅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梦中的陈毅,似乎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面对敌人的千军万马,他率军突围,勇往直前,轻易不言败。

在他逝世后,宋庆龄以国家副主席的身份参加追悼会。“我深深地景仰他,因为他是一个胆识过人,具有真诚性格的人。”

元帅大将最后岁月(元帅们的临终遗言)(7)

罗荣桓:坚持共产主义,永远干革命

开国元帅之中,政工干部出身的仅有罗荣桓一个。

这位“政工巨匠”,以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的品格(主席评语),深得全军上下的信任。

罗荣桓逝世之后,毛主席更是悲痛欲绝,赋诗“国有疑难可问谁”致以深切哀悼。

而他对自己的信条,是“永远做老实人”。这种老实,是朴实无华的品格,是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干实事的美德。他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是人民公仆,永远都要为人民群众办好实事。

元帅大将最后岁月(元帅们的临终遗言)(8)

这样的“老实人”,并非没有锋芒。战时,他的锋芒指向敌人;建国后,他的锋芒指向居功自傲,从而违法乱纪、腐化堕落的干部,力求公平公正。因而即便病重,罗荣桓依然坚持带病出任监委书记,可见他对监察工作的重视。

他和林月琴两夫妇,总是以人民群众的困难为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1963年12月15日,罗荣桓的病情恶化,几度陷入昏迷。

病床前,罗荣桓的妻子林月琴陪伴着。他醒来的时候,拉着林月琴的手仔细嘱咐,为家人留下遗言:他希望,在他去世后,家人能从国家分配给他养病的宅邸里搬出,搬到一般的房子里去。他不希望家人搞特殊,要永远做老实人,忠诚于党的事业。

他戎马一生,物质财富却几乎没有任何积累,能够留给子女的只有丰富的精神财富。他叮嘱他们,“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永远跟着党走,一心干革命,他认为这是他一生中做得最正确事情。

清晰地传达了自己的意志后,罗荣桓陷入了深度昏迷。

第二天下午2时37分,在贺龙、张爱萍、肖向荣等老战友的陪同下,在妻子及儿女的守护下,罗荣桓永远离开了。

元帅大将最后岁月(元帅们的临终遗言)(9)

贺龙:人民是历史真正的主人

贺龙是十大元帅中最富侠气的一位。

他平易近人,为人光明磊落,年少时便以仗义疏财、好打抱不平闻名乡里,是乡镇人人知名的敢于恶势力作斗争的“武状元”。

元帅大将最后岁月(元帅们的临终遗言)(10)

1916年,少年意气的贺龙不满帝国主义在我国横行无忌,旧军阀和旧势力鱼肉百姓,令贫苦百姓雪上加霜,于是“两把菜刀闹革命”,自发组织了农民革命武装,即便屡败屡战,仍不改初心。

这支尚且稚嫩的队伍,应百姓之邀打进县城,一举将鱼肉百姓的靖国军团长马吉祥斩于马下,大快人心,从此一举成名。

但游兵散勇素质良莠不齐,贺龙不得不辛苦经营,几经起落,最终才发展成了一个军。

经过1924年的北伐战争,贺龙思想上有了巨大的转变,不再以惩凶缉恶为首要目的,以劫富济贫为首要手段,而是懂得依靠群众、依靠多数人的力量。此后他挥戈革命,意在复兴中华。

1969年6月9日,贺龙逝世。他留给世人的话语是:“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人,谁做了好事,谁做了坏事,人民都会对他采取最公正的判决!”

他一生为民,人民也自当不会忘记他。

元帅大将最后岁月(元帅们的临终遗言)(11)

彭德怀:“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彭德怀个性极为鲜明,最是勇猛无双,胆大的同时又极为谨慎。毛主席以诗评价:“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一触即发。

彭德怀慷慨赴命,率十万大军横渡鸭绿江,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打出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一战,令饱受帝国主义狼子野心的邻国得以摘取胜利的果实,为邻邦及我国换来得之不易的和平。

彭德怀戎马一生,大半辗转在外,极少踏上故乡的土地。因而临终前,他只希望能够落叶归根,将自己的骨灰埋于故乡的苹果树下,最后回报家乡的土地,回报家乡的人民。

元帅大将最后岁月(元帅们的临终遗言)(12)

叶剑英:别人对自己的好,要记一辈子

1977年,80岁高龄的叶剑英出任中央军委主席。尽管戎马半生留下了许多旧伤病,老将军依然神采奕奕,步伐坚定,宛如一座永远屹立的高山。

然而仅仅时隔两年,叶剑英的健康状况就开始走下坡路。

他开始大病小病不断,平常的伤风感冒,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治愈。

1980年,叶剑英被诊断为帕金森氏病,常常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1986年10月22日,心电图机上的图形永远成了一条直线。叶剑英离开了人世。

他的儿女们回忆起来,父亲临终前并未说过什么特别的话,可有一句话他却几乎念叨了一辈子,即:“你给别人做过一件好事,你不要记得;别人如果给你做过一件好事,你要一辈子不要忘记!”

被毛主席赞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叶剑英,家训却如此简单。舍己为人,无私奉献,这也成为了叶家人的处事信条。

追悼会后,国家尊重叶剑英元帅最后的遗愿,用专机将叶帅的骨灰送回广州,让他在50年前一同广州起义的战友身边长眠。

元帅大将最后岁月(元帅们的临终遗言)(13)

徐向前 :一切从简,永远跟着党走

徐向前生性寡言,一生习惯简朴,时常穿一身普通却整洁的灰色布衣,不熟悉他的人极难从战士之中辨认出这位极其低调的首长。也正是这种“泯然众人”的作风,于是人送外号“布衣元帅”。

他临终之前,向夫人黄杰和儿女提出了这样的嘱咐:

“我死后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这就是我留给你们的遗言。还有,你们要永远跟着党走,贯彻党的路线,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严重损坏了徐向前的肝脏,突发亚急性肝坏死,令他最终无力回天。

他只来得及留下这三条遗言,就匆匆离开了人世。1990年

9月21日4时21分徐向前在北京解放军总院逝世,享年88岁。

元帅大将最后岁月(元帅们的临终遗言)(14)

聂荣臻:希望海峡两岸尽快统一

人们都认为聂荣臻老将军是一员福将。在战场上从未受过伤,在白区工作时也都能从敌人的魔爪中逃脱,只是到了晚年,依然免不了疾病缠身,随时都有离世的可能。

1991年,和聂荣臻的家人商量过后,医生们对聂老将军进行动员,说服他住进了医院。9月25日清晨7点半,他似有所感,便匆匆将跟随自己多年的老秘书唤到病床前,为他录下这份临终遗嘱。

作为开国元帅中最长寿也是最后一位逝世的元帅,他见识了共和国的许多风风雨雨,见证了其他元帅所看不到的许多奇迹,得以见到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共产主义事业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元帅大将最后岁月(元帅们的临终遗言)(15)

当年聂荣臻的入党宣誓,“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之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已经实现,遗憾是不能再多看几十年。

而海峡两岸的尚未统一,也成了老将军唯一放心不下的事情。

他衷心希望两岸能化干戈为玉帛,早日握手言和,完成统一。

聂荣臻用微弱而坚定的声音录下了他最后留给世人的声音,在场的所有人却都已泣不成声,反而被他柔声安慰,人活着迟早都有这么一天。

1992年5月14日晚上,聂荣臻因心律严重紊乱,引发心力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

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在了八宝山公墓的一棵树下,另一部分则安葬在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即便在泉下,他也可以亲眼见证新中国蒸蒸日上的科技进步,也能安心离开了吧。

随着聂荣臻元帅的离开,一个时代仿佛画下了句点。

他们一生为国为民。战时他们横刀立马,为保卫身后的人民英勇前进;建国后无不燃尽自己的余烬,直至临终前心里念想的皆是国与民。

寥寥数语不足以道尽他们传奇的一生,也道不尽他们各自的风骨,但他们的英魂,最终铸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国家兴旺昌盛最重要的一部分。

元帅大将最后岁月(元帅们的临终遗言)(16)

参考资料:

《环球杂志》:《开国十大元帅遗言》

人民网:《<走进怀仁堂>临终遗言令所有的人动容》

人民周刊:《高洁如松的陈毅》

湘潮:《老实人罗荣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