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攴”部的两个汉字:“敹、敿、㪉”。在现代汉语中,这三个字都不是通用汉字,但“敹”在河南、四川等部分地区口语中却较为常用,尽管如此,河南人、四川人却不一定会写它。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敹。读liáo。《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敹,择也。从攴。䍘(或‘宷’,读mí,异体字,GB字库无此字)声。《周书》:‘敹乃甲胄。’”许慎认为“敹”是形声字。本义是选择。

关于这个字的造字方法,清代各大家有争议:

段玉裁认为是会意字。《说文解字注》:“各本有‘声’,误,今删。宷或䍘字,冒也。从攴、䍘者,毄其冒味而择之。”他认为“敹”左边部分是“䍘”,即上网下米,本义应当是从米中选择坏掉的米,即所谓的择米,所以“敹”是䍘加上了“攴”,有击之而“选择”之义,即本义是“选择”,但造字方法是会意字。现在我国南方地区还有人敲击的方式择米。

说文解字第339课(说文解字第603课这个字)(1)

(择米)

桂馥认为“敹”是衍声会意字。《说文义证》:“本书:‘宷,知宷谛也。’馥谓知宷谛,故能择也。当云:‘从宷,衍声字。’”“宷”,就是“悉”,因为对这种事物非常熟悉,所以能够选择。即本义是“选择”,但造字方法是会意字。

他们两家都认为是会意字,但会意方法不一样,各成一家之言。我们仍暂按许慎本说理解。

《说文》这里的《周书》,提的是《周书·费誓》:“善敹乃甲胄,敿乃干,无敢不吊!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孔颖达疏引郑玄曰:“敹,谓穿彻之,谓甲绳有断绝,当使敹理穿治之。”大意是:赶快缝制好你们的军服头盔,系好你们的盾牌,不能不准备好!准备好你们的弓箭,锻造好你们的戈矛,磨利你们的锋刃,不能不准备好!这里的“敹”用的是本义之外的另一个意义,即“缝缀”。

现代汉语中”敹“作缝缀讲多出现在方言中。比如河南、四川方言中,人们经常会说到“liáo几针”,就是这个“敹”,大多数人能说却写不出这个字。

章炳麟《新方言·释器》:“凡非绽裂而粗率缝之亦曰‘敹’。”大致就是衣服或甲胄开线或绳断,需要重新用线或绳子连缀起来。方言中说的:你衣服破了,脱下来,我给你‘liáo几针’。就是粗率地缝制,这个方言中常用的liáo音字,就是这个“敹”字。与“缝”和“补”均有字义差别。相对来说,“缝”是认认真真地缝和织,“补”指的是原材料破洞或烂掉,需要另有补丁作为辅料修补。

说文解字第339课(说文解字第603课这个字)(2)

(敹几针)

此外,“敹”又指修理。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简卒补伍,峙粮敹械,休养半年,而后用之。”选拔士卒,补满队伍,储备粮食修理兵械,休养半年之后,就可以用兵了。

“敹”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339课(说文解字第603课这个字)(3)

(敹的小篆写法)

2、敿。读jiǎo。《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敿,系连也。从攴,喬声。《周书》曰:‘敿乃干。’”形声字。本义是系连。

这里的《周书》仍然指《周书·费誓》,见上一字“敹”字解说。《玉篇·攴部》:“敿,擊连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敿乃干’郑注:‘犹系也。’按:器有罅(xià,缝隙,裂缝),拍而合之曰敿。郑注‘繫’字‘擊’之误。”

因为“繫”字、“擊”字形非常相像,系连这个解释长久已成定论,所以“系连”就成了“敿”字约定俗成的解说,而不是原本的意义“拍合”,上述《周书》中的意义就是把盾的裂缝拍合在一起。好在,古代的盾牌修理,是系连也罢(皮革制盾),拍合也罢(金属制盾),并不会引起很大的歧义。

说文解字第339课(说文解字第603课这个字)(4)

(秦代盾牌)

“敿”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339课(说文解字第603课这个字)(5)

(敿的小篆写法)

3、㪉。读hé。《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㪉,合会也。从攴,从合。合亦声。”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轻击使之)会合。会意方法很明显,“合”是会合,合在一起;“攴”是轻击、小击。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俗云㪉缝。”就是把有缝的东西合起来,使之密合。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合、㪉古今字。”比如:把断开的碑㪉在一起。现在我们看到的中间有一道缝的曹全碑拓片,就是把断成两半的原碑合在一起拓制的。

说文解字第339课(说文解字第603课这个字)(6)

(合在一起的《曹全碑》拓片)

因为《说文解字·亼部》另有“合”字,且较为重要,这里暂不作“合”字的详细解说。

“㪉”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339课(说文解字第603课这个字)(7)

(㪉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603,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