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学习小组按】

5月23日,在看望政协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锤定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实践,我们更深刻认识到,决不能走自由市场经济道路,同时也决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

道路决定命运,总结70多年的正反两面经验,我们既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而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制度优势。

今天,我们谈一谈道路的问题。

原创语文(原创学习新语)(1)

5月23日上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计划经济的老路不能回

新中国建设时期,计划经济对中国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通过集中全社会有限资金,突破低水平均衡陷阱,快速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计划体制是“损有余补不足”的反向配置机制,引导有限的社会资源向弱势群体流动,很大程度解决了几亿人民的基本民生问题。

与此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与激励不相容问题。经济活动关键性信息是分散存在的,集中处理信息的国家计划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计划经济束缚了个体自主性,不利于形成有效激励,不利于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随着经济规模增大,官僚化问题日益突出,计划经济容易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制度困境。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国家计划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困境很大程度上被破解,部分人认为可以进行所谓“新计划经济”。其实不然,与中枢性智能化并行的是集群智能化与节点智能化,分散的、自主的协调才最有活力,才最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事实上,新技术带来的是许多方面市场化趋势的加深,政府、企业、市场的边界正在融合,政府与企业都在采用市场外包和内部市场的方式,进一步激发活力。

原创语文(原创学习新语)(2)

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

自由市场经济的邪路不能走

市场经济赋予个体自主选择的权利,培育了企业家精神,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与公平交易规则体系建设。市场经济能有效激发竞争活力,推动自发协调,促进社会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四大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一直在推进。

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用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利器。但是,我们也要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那些奉全盘自由化、私有化与放松管制的“华盛顿共识”为金科玉律的发展中国家,无不陷入了发展窘境。

市场本身的局限性要求其必须内嵌于一个更大的政治经济结构,才能发挥其有效的功能,受到国家目标和社会伦理的控制,否则就会变成洪水猛兽。资本的逐利性,会使得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社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资本的无限积累性与市场的盲目性是造成经济周期性动荡的根源;由于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市场机制本身会失灵,带来生态环境破坏等各种社会问题;市场主体的分散性,使得其无法承担和组织那些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长期发展项目。

原创语文(原创学习新语)(3)

列车行驶在兰新高铁线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路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首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民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不同与自由市场经济资本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有助于实现人民福祉最大化。

其次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使得人民的整体性利益有了组织力量加以保障,赋予市场经济以方向与灵魂。

第三是公共资产优势。中国公共资产占社会总资产的比例远高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能够用以推进公共福祉,使得人民能够享受更高水平的公共福祉,也成为我们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第四是“国”“民”并进优势。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能够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携手并进,共同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与活力。

第五是有为政府优势。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共同配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中央政府对于市场活动起到战略引领与宏观调控作用,地方政府为市场活动提供发展平台,促进了经济发展。

第六是民生保障优势。中国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走了一条既不同于自由市场、又不同于福利国家的道路,强调民生问题不能完全靠市场和个体力量去解决,要靠个人、集体与国家共同解决,避免了个体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孤独无助,避免了市场完全脱嵌于社会。

第七是国家规划优势。中国有国家规划,能够弥补市场失灵,推动发展的更高水平均衡,能推动国家发展的供需均衡、时间均衡、空间均衡、生态均衡、内外均衡。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制度探索的一条新路,既超越了计划经济,也超越了自由市场经济。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而如何实现两方面优势的更好结合?正如指出的,这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

作者/鄢一龙

编辑/鹤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