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0年张小龙开发的微信问世以来。
微信逐渐打败风靡全球的QQ聊天软件。
如今完全取代了QQ。
成为了中国最普遍的个人交友聊天软件。
而且目前还被广泛应到到市政服务。
而微信乘胜追击。
推出的微信扫码支付。
更是俘获了大众的心。
人均一台手机现在已不是稀奇事。
但是,只要有手机的用户。
手机上基本都会安装微信。
同事之间的交流。
亲人之间的亲情沟通。
恋人之间的思恋倾诉。
……
这都离不开微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年轻一代的个性愈渐张扬。
微信随即推出各种表达用户情绪的表情包。
一下子又获得年轻一代的热烈追捧。
于是……
微信聊天的语言文字中。
开始夹杂着越来越多的表情包。
看不懂的人表示非常头疼。
聊天过程中偶尔整一两个表情包。
的确可以缓解尬聊。
但是……
现在很多人利用微信表情包忽悠人。
专门利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表情符号。
去代替不敢肯定回答的答复。
比如说以下的几个案例。
广东广州,四川的租客和房东之间发生了租赁合同纠纷。
房东多次给租客发微信表示加房租。
租客一直没有做回复。
直到一天。
租客估计是不耐烦房东的执着。
回复了一个“太阳”表情符号。
回复中未带有任何文字说明。
之后,房东找到租客收房租。
于是就发生了纠纷。
最后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法院最终判决房东获胜。
另外……
江苏盐城的两个互相认识的小哥哥。
因为停车位吵了起来。
双方都非常的气愤。
事后。
其中一个小哥哥没有当回事。
可另外一个小哥哥。
利用微信给对方发了一连串的“炸弹”表情包。
收到信息的小哥哥随即将对方起诉到法院。
表示自己的人身安全以及人格受到极大威胁和侮辱。
要求对方赔偿精神损失费。
毫无疑问。
收到信息的小哥哥胜诉了。
最后在法院的调解下。
双方握手言和了。
所以……
现在的微信的表情包。
你千万别随意发。
每一个你发出去的表情包。
都有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而且……
目前已有很多表情符号被写入了判决书。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2018年以来。
我国共有158起以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
其中:
2018年8件;
2019年23件;
2020年66件;
2021年61件。
……
这个案件数量的增幅非常的明显。
但是……
表情符号虽然可以作为案件的判决证据。
但是对一些无法表达肯定意思的表情符号。
司法鉴定还存在巨大的困难。
仅仅通过表情符号。
还无法明确和准确的表达当事人的“意愿”。
遇到这种情况。
法院基本上都只能通过解读当事人的聊天记录。
根据聊天记录的上下文意思来判定。
比如果这个2021年11月发生重庆的一个案例。
一个公司的男女同事在工作群拉家常。
同事之间闲聊开玩笑。
其中一位男同事对女同事发了一个这样的表情包。
表情包解读的意思就是“捅你屁眼”。
同事都是年轻人。
本以为发个表情包调侃一下无伤大雅。
谁知道女同事瞬间变了脸。
随即报警称自己被男同事性骚扰。
最终男同事被警察叔叔批评教育。
同时给女同事赔礼道歉收场。
还有……
有一部分人。
在问及自己不敢肯定回答的问题时。
利用微信一些模棱两可的表情包进行忽悠。
2021年发生在深圳的一起合同纠纷案。
甲乙双方签订销售合同后。
因为一些原因。
甲方通过微信请求乙方对合同细则加以补充。
补充协议也是通过微信发给了乙方。
乙方表示很难接受。
甲方随即苦口婆心的解释。
乙方回复了一个“OK”表情包。
甲方随即理解为乙方同意补充协议的内容。
最后。
乙方以甲方不履行合同为由。
将甲方告上法庭。
乙方表示。
回复"OK"表情包是答应见面详谈的意思。
双方各执一词。
最终法院判定乙方败诉。
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表情符号代替敏感词语。
表达隐喻含义以便逃避侦查。
例如某组织卖淫的案件中。
卖淫人员用“笑脸”表情符号代指嫖娼人员。
用来向上线报告交易数量。
一些非法利用信息网络案件中。
犯罪分子刘某某创建多个微信聊天群。
在群里兜售自制的MJ药、CQ药等违禁物品。
同时为了躲避公安机关的侦查和打击。
利用“糖果”表情符号。
来代指MJ药。
用“酒杯”表情符号代指CQ药。
微信表情包虽然可以给聊天增加乐趣。
同时调节气氛。
但是,一定要注意。
使用表情包的时候,可要注意聊天场合。
在一些正式的聊天环境。
最好还是别用表情包。
在不了解聊天对象的时候。
同样不要随意使用表情包。
否则……
自己揽祸上身了都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