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庆云

《两只老虎》无疑是这个贺岁档,令人捧腹的电影。而且,大量的捧腹瞬间,那些喜剧包袱,又充满着成年人的高级智慧,这些智慧当中,还带着人生的诸多无奈。

两只老虎电影葛优真实经历(揭秘两只老虎的真实性)(1)


当葛大爷遇到《两只老虎》,就真的是如虎添翼。葛大爷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通过简单的一两场戏,就让影迷觉得这就是生活当中的人物!具体分析《两只老虎》为何葛大爷出场,就带着真实的质感,以下几点缘由:

首先,是人物身上散淡的状态,精准的北京侃爷。葛大爷饰演的角色被绑架后,是一副“肉笑皮不笑”的状态,这正是北京大爷儿的典型气质。这种散淡,更是带着几丝对生活的冷嘲热讽。因此,影迷能够捕获到他们的生活态度,继而帮助他们建立真实的生活质感。

两只老虎电影葛优真实经历(揭秘两只老虎的真实性)(2)


其次,葛大爷饰演的人物,又带着“生活的鸡贼”。这其实就是艺术创作当中的缺点诠释原则。有缺点,才更为真实可信。反应到具体的《两只老虎》桥段当中,比如,当乔杉饰演的绑匪要用高尔夫球杆打死他的时候,他竟然回应:按理说,用得起这种球杆儿的人,不缺钱啊,兄弟,你是遇上什么事儿了吧?这种反应,真很鸡贼。

此外,葛大爷诠释的人物,都是情感丰富但却外表平稳如水的。刚被绑架,葛大爷便带给人物一种“寻常事”的即视感,这是典型的大风大浪都见过的波澜不惊。这种波澜不惊,让影迷觉得,这就是葛大爷本人,是人戏合一了。

两只老虎电影葛优真实经历(揭秘两只老虎的真实性)(3)


另外,《两只老虎》的高级,正在于人物情感的高级。导演编剧李非“过分地会讲故事”,“三件事儿”的桥段梗,更是让故事充满了未知的期待点。而这些期待背后,又都是编剧故意戳在影迷情感点上的小伤痛。爱情、友情、亲情,被逐一拿到故事当中来戳痛观众。而葛大爷的能耐便是,能够让这些戳痛,都是在笑着当中完成的。中年男人的高级智慧,也正是笑着说出曾经的所谓苦痛,并且不再认为它们还是苦痛。

赵薇出场的“第一件事儿”,是中年男人对爱情的一种苦痛感。但这种苦痛,依旧是笑着演出来,尤其是葛大爷饰演的角色在听取“她说”的时候,看似平静的演员面部表情之下,却正在为影迷呈现故事之外的大起大落。影迷甚至于可以在葛大爷的演技当中脑补曾经发生过的男女主角之间的过往生活。

两只老虎电影葛优真实经历(揭秘两只老虎的真实性)(4)


这种高级,正在于演技层面上的留白,痛苦也好,苦楚也罢,乃至于甜蜜温馨的回忆,都不必用台词的方式嚷嚷出来,都写在了葛大爷的脸上。这种“写”,脱离了台词的呆板“一致”,而实现了影迷心目当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影迷可以植入自己的情感经历,“葛优”成为一个影迷的情感皮囊,演员的演技之内,是每一个人记忆当中的爱情模样了。

“第二件事儿”,则是愧对友情。葛大爷的高级在于,不用台词,也能实现喜剧化的表达。尤其在乔杉、范伟和葛大爷三人的对手戏当中,葛大爷不言语,只用手势动作传递态度。这场戏,当属喜剧表演当中的最高境界,尤其是葛优老师的一些手势,都是典型的中年男人做派。

两只老虎电影葛优真实经历(揭秘两只老虎的真实性)(5)


整场戏,表面上,都是笑着的。葛大爷自己不笑,但影迷会忍俊不禁。而葛大爷的高级在于,最后的“情感留白”。他没有面对镜头放声大哭,因为演员哭了,是帮助影迷抒情,影迷的情绪被镜头里边的演员宣泄完了,影迷就没有情绪了。葛大爷则是:笑的部分归我,哭的部分,归观众吧。

“第三件事儿”,与其说是亲情,不如说是所有中国人对文化概念上的乡土故里的一种沧桑态度。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变化的日新月异,大家在感慨岁月的同时,也发现,家乡是回不去的那些记忆瞬间。在《两只老虎》当中,葛大爷的角色,他的家乡到底在哪里呢?他的父亲,离开家园定居山野的诗人。而他的童年,便是山野的崇山峻岭,和大河滔滔。《两只老虎》当中,有一场葛大爷并不在场的戏码,却一直在烘托这种情感。

两只老虎电影葛优真实经历(揭秘两只老虎的真实性)(6)


闫妮和乔杉来到山顶,闫妮指着远处的河流,诉说曾经少年的游泳。而画面镜头当中,故意让闫妮手持的手机运转起来,拍摄大山大河,这是一种非常巧妙地“质疑”——这些河山,真的是我们的故园吗?它只是父辈们居住的地方,但它又为何走不出我们的精神家园呢?

在最后的“第三件事儿”当中,葛大爷不再是“演技的不在场”,更是表演者自身的断然离场。追问精神家园的个体,对曾经的山河岁月,都是不在场的,而这种不在场本身,则是最大的在场!艺术的巧妙,被葛大爷呈现的炉火纯青。

只有葛大爷,才有这种中老年人的味道,这是历经沧桑后的大智若愚,这也是沧海桑田之后的更加迷惘。在这部戏当中,葛大爷演一个中老年,更是在演自己。这样人戏合一的电影,真的实现了每一个毛孔里边都是演技的至高境界。越大的屏幕,越能捕捉葛优老师丰富的笑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