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真实的历史怎么死的(李广为何到死没封侯)(1)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黎子堂

字数:7619,阅读时间:约20分钟

编者按:对于李广的功过评价,算是互联网上经久不衰的老话题了。一方面, 大部分爱好者不满于太史公对李广的过分溢美,认为李广过大于功,不足封侯,而另一边,也有部分人将李广赞为秦汉一流的军事家,甚至有人将其与卫霍并列,乃至排到卫霍之上。那么,该如何评价李广,笔者以为,则要抛开个人成见,重新梳理史料。下文笔者尝试以《史记》为主(不特别标注的引文皆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结合《汉书》等史籍的记载对李广的功过进行梳理。

李广真实的历史怎么死的(李广为何到死没封侯)(2)

▲李广画像

得益于太史公对李广的偏爱,单独列传的大篇幅使得后人可以更详细地了解李广的生平履历。其中也涵盖了李广一生的战绩。

根据李将军列传的记载(纪年上则结合其它本纪、列传、表的记载),笔者将李广的军事生涯列表如下,其中纪年上包含笔者推测的内容则尾注于后。

纪年

地点/出发点

所领兵数

对手

表现/战果

孝文帝十四年

不明

匈奴

从军击胡,杀首虏多

孝景帝三年

昌邑

不明

吴楚军

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孝景帝时

上谷

不明

匈奴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

孝景帝中六年六月/八月[1]

上郡

不明

三射雕者

匈奴数千骑

从百骑往驰三人(射雕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射杀胡白马将

孝景帝中六年后[2]

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

不明

羌人、匈奴

陇西:羌(反),(李广)诱而降,降者八百馀人...诈而同日杀之

北地、雁门、代郡、云中:以力战名

武帝元光元年冬十一月

云中

不明

为骁骑将军屯云中,六月罢。

武帝元光二年夏六月

马邑

不明

匈奴

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

武帝元光六年春/(马邑其后四岁)/马邑后五年之秋(元狩元年)[3]

出雁门、关市下(匈奴列传)

万骑[4]

匈奴

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武帝元朔元年至后数年

右北平

不明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武帝元朔六年

出定襄

不明(推测在万余或数千)[5]

匈奴

广复为後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而广军无功。

武帝元狩二年夏

出右北平数百里外

四千骑

匈奴左贤王部四万骑

(李广)射其裨将,杀数人...广军几没。(武帝纪载)杀匈奴三千余人。

武帝元狩四年

出定襄

不明

以为前将军...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引刀自刭

以上,就是李广的军事生涯。下面,笔者按时间顺序,对其功过进行评述。

文景时代

首先,纵观李广的一生,其主要战功都集中在了文景两代。首先是其人生的首秀,孝文帝十四年从军击胡,取得杀首虏多的战绩。再就是孝景帝三年在昌邑城下的取旗之功,但是取旗之功仅见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在《汉书李广传》中,取旗的记载被删去,仅仅提到显名。

所以取旗之功是否属实,可能要打上个问号。但结合其后梁王授其将军印的行为来看,李广在昌邑战中应该是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且当是作为陷阵勇将,博得了梁王的赏识。但私受将军印的行为基本抵消了李广在昌邑下的战功。

而其后就是在上谷任太守,《史记》记为匈奴日以合战,似乎匈奴经常与李广交战,但是《汉书》中又将此改为了数与匈奴战,说明作战频率并不高。那么,这个能否算为战功呢?

李广真实的历史怎么死的(李广为何到死没封侯)(3)

笔者以为不行,首先,查《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景帝年间,上谷并未遭受过匈奴的大规模入侵。所以所谓数与匈奴战,恐怕指的是与小规模匈奴劫掠部队的交战。居延汉简中多有反映这类小规模匈奴入寇的情况,尽管这些简牍记载的事例主要为汉武帝以后,但也可以用来倒推汉前中期的情况。

按汉简中所反映的匈奴入寇规模来看,有“大众”“可八十余骑”“可卌余骑”“可二十余骑”“可九十骑”等多种规模,大多为数十骑的情况。而这是汉武以后匈奴实力衰弱的情况,在汉景帝时,匈奴正盛,其入寇规模可能更大,在百余左右。结合公孙昆邪“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的描述,李广可能就是亲自率领小部分亲兵,阻击拦截入寇的数百余匈奴骑兵。而由于其亲身作战的风格,以至于公孙昆邪“恐亡之” 。就这种情况来看,笔者以为,不能算是战功,只能说是其作为太守应尽的职责。

李广真实的历史怎么死的(李广为何到死没封侯)(4)

▲漫画中对匈奴形象的还原

再就是孝景帝中六年匈奴大入上郡时,李广亲率百骑追击射雕者。射杀二人,生获一人,如果这是一个中下级军官取得的战果,或许能称得上战功。但李广彼时的身份是一郡太守,区区三首虏的战功,实在不足以称道。

其后,李广又遇见数千匈奴骑。尽管解鞍马的计策成功让其部安然脱逃。但这一情况过于特殊,且充满了侥幸。李广作为整个上郡防务的总负责人,其本应该指挥大军,居中调度,以防不测,即使自己出击,也应该做好主力部队的预案措施。可其却抛弃大军,出现了“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也就是说,李广在自行出击时并未给大部队安排任务,又未告知行踪,导致了部队群龙无首的问题。所以,如果其解鞍马的计策失败,其导致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不仅他所部百骑覆没,群龙无首的大军更将遭受不可避免的损失。

再者,我们把目光放到整个匈奴大入上郡的背景下来看,据《汉书-景帝纪》的记载:“(中)六年,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 由此推测,此处匈奴入侵规模可能较大,从雁门至武泉,到上郡一带,均受波及,造成吏卒战死者二千人的损失,上郡更是出现苑马被匈奴取走的尴尬局面。

李广真实的历史怎么死的(李广为何到死没封侯)(5)

这有可能就是因为李广抛下大军自行出击导致的结果。所以,匈奴大入上郡一役,李广实在称不上有功。而杨宁宁前辈也在《从汉匈战争中认识真正的李广》一文对此役李广的表现提出严厉的批评。笔者将其论述摘引如下:“他(指李广)没有考虑由于个人的冲动冒进将会给朝廷和军队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故,笔者将其在上郡的表现,归为过。

接着就是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各地任太守的事迹,诸史籍均未详细记载,仅李广自述中提到其在陇西时遇羌人叛乱,诱降八百人后杀之。虽说行为并不道德,但也能算为一功。其它则仅有《李将军列传》中描述的以力战名。甚至以力战名在《汉书-李广传》中都被删去。

所以力战可能指的是在任期间对付匈奴小规模入寇的情况。同时,匈奴没有大规模入寇,也说明李广在任上的防务工作较此前有了改进,可能吸取了在上郡的教训。再考虑到武帝时李广能被左右称为名将,他在对付匈奴小规模入寇上和威慑匈奴、加强边郡防务上有不小的功绩。此与陇西平羌乱可算为两大功绩了。

李广真实的历史怎么死的(李广为何到死没封侯)(6)

▲汉军陷阵

以上为李广在文景时期的主要功过。作为对比,笔者择取了文景时期的另几位太守。

首先是孝文帝时期云中太守魏尚。冯唐评价其为:“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军市租尽以给士卒,出私养钱,五日壹杀牛,以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尝一入,尚帅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这句评价发生在匈奴大入朝那、萧关后。在此前,魏尚做太守做到匈奴远避,当是指匈奴不敢大规模入侵,这点从《匈奴列传》《文帝纪》中可以得到佐证,而“虏尝一入,尚帅车骑击之。”则当指代应对匈奴小规模入寇。就此来看,魏尚的表现与李广在诸边郡的表现基本相同。但魏尚复为云中太守后,却出现了问题。

《匈奴列传》载“匈奴日以骄,岁入边,杀略人马甚众,云中、辽东最甚。郡万余人。” 也就是说,匈奴在文帝十四年后开始岁入云中,魏尚在此阶段当是没作出突出的贡献了,且在孝文帝后四年,更是出现匈奴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的情况。

李广真实的历史怎么死的(李广为何到死没封侯)(7)

此时魏尚是否在任不得而知,若是在任,则可算作失职。再对比李广出现的最大损失,则是任上郡,仅是被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似为诸郡伤亡总和,但上郡损失算上民众当也在此数。)如此来看,李广任诸郡太守的表现,相对于孝文帝时期以魏尚为代表的诸边郡太守来看,还是可圈可点的。

不过,从地图上看,云中虽北部有长城,但是东西两边却是大窟窿。西部九原郡城少人弱,东部,代北无长城,且城池更少,匈奴可长驱直入,对付云中可从九原和代地两边夹击。所以云中的防守难度相比李广所任职的边郡来说要高得多。总的来说,李广任诸边郡太守的功绩,还是能与魏尚比肩的。

李广真实的历史怎么死的(李广为何到死没封侯)(8)

另外,再就是景帝时的太守-号为苍鹰的郅都。郅都曾为雁门太守,具体任期时间不明,而《酷吏传》中称其在任时“匈奴素闻郅都节,举边为引兵去,竟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都,令骑驰射,莫能中,其见惮如此。匈奴患之。” 而《汉书-景帝纪》载,景帝时期匈奴共二次侵入雁门,“(中)六年六月,匈奴入雁门.....后二年春匈奴入雁门,太守冯敬与战死,发车骑材官屯。”

结合《史记-孝景本纪》“后二年正月..郅将军击匈奴。酺五日。”推测,郅都为雁门太守当是前雁门太守冯敬死后,其率军击退入寇匈奴,并为雁门太守。而此后,雁门也确实再无被大规模入侵的记载。但不久郅都被杀,表现不多。就表现来看,郅都是正面迎击规模较大的匈奴入侵,并将其驱逐,使匈奴患之。而李广唯一一次面对匈奴大规模入侵是在上郡,其表现可见于前文。所以,李广比起郅都,可能略有不如。

综上来看,与文景时期的诸太守对比来看,李广基本可以对标文景时一流的边郡将领,其守边,也当算得上屡有功绩。这也是武帝朝,他能被左右称为名将的重要原因.

孝武时代

但是,随着汉廷由守势转入攻势,李广作为“名将”的水分,愈来愈大。从前面表格也可以看出来,在武帝朝,李广的军事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无功 2.有功 3.全军覆没或有罪。

先说第一类,无功。其具体事迹有二件。一为元光二年夏六月,李广参与马邑之战,但此役匈奴及时撤退,汉军皆无功。李广作为后将军,跟随卫青出定襄击匈奴,此役诸将皆有功,而只有李广军无功,此后与李广担任的是后将军有关。

第二类,有功。即元朔元年至后数年,李广居右北平被称为飞将军。史记载“匈奴避之数岁” 《汉书》则记“数岁不入界” 可能指连小规模入寇都没了。当然,以往网上有说法称-整个西汉匈奴都未入右北平,所以李广在右北平的功绩有水分。其实这是漏读了史料。

《汉书-匈奴列传》“明年春,匈奴入右北平,定襄各数万骑,杀略千余人。”(此处武帝纪也有载)此处的明年春,是元狩三年。彼时李广刚因为击左贤王的大败而赎为庶人。李广一去,而匈奴再犯。笔者以为,这侧面反映了其飞将军的名号不虚。不过,此功的含金量也不宜夸大。

相比下,有这类功劳的边郡太守并不少,同一时期辽西,渔阳等地也都未曾遇大规模入侵。匈奴避开的原因,除却李广本身的威名,也有卫霍频繁出击,使匈奴入寇的重心转移的缘故。

另外,也有说法认为,右北平被入侵,是因为李广出右北平时带走了右北平的部分精锐机动兵力,又在击左贤王时全军覆没,致使右北平防务大削(按《秦汉军制史论》两汉时大郡、边郡往往有万骑的兵数)才导致了右北平受侵。当然,这么讲未免偏颇,但也可作一说。笔者兹录于此,供读者参考。

李广真实的历史怎么死的(李广为何到死没封侯)(9)

▲今人绘制的匈奴形象

总的来说,与他几郡动辄被杀略千余,太守被杀的情况相比,李广也足以称有功了。

第三类,全军覆没或有罪。

武帝元光六年,李广第一次领军出塞击匈奴,也是武帝朝的第一次主动出境击匈奴。《汉书-武帝纪》载:“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 从职位分配来看,各将军都是独立领军,显然是汉廷的一次考验。然而,除卫青取得龙城大捷以外,其余将军的表现,均不堪。尤其是李广与公孙敖。

关于李广,太史公将其失败解释为是因为匈奴兵多。而《汉书-武帝纪》所载的诏令则为李广的失败提供了另一解释。“代郡将军敖、雁门将军广所任不肖,校尉又背义妄行,弃军而北,少吏犯禁。” 可以推测,在战时,李广军可能因为校尉弃军导致了失败。而李广本人或因其亲身冲锋的作战风格被匈奴生捕。

李广真实的历史怎么死的(李广为何到死没封侯)(10)

考虑到后面诏令提到“赦雁门、代郡军士不循法者。” 此役李广所部并非全军覆没,且有相当部分士兵突围。但不论如何。“用兵之法:不勤不教,将率之过也” 李广此役表现应该归于有罪。

另外,这里笔者还要再补充一条李广的过错——杀霸陵尉。李广曾与故颍阴侯屏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夜归时遭霸陵尉呵止。其后李广任右北平太守时,公报私仇,将霸陵尉斩杀。笔者这里不论李广的道德品行如何,就论擅斩霸陵尉这一行为。

霸陵尉,《史记》索隐案百官志云“尉,大县二人,主盗贼。” 当指县尉。《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霸陵尉当是四百石长吏。擅杀四百石长吏是什么罪过,笔者这里列几位功臣侯者被除国的记录作为参照:

侯/姓名

国除时间

原因

结局

贳侯 吕倩

武帝元鼎元年

杀人

弃市、国除

南安侯 宣千秋

景帝中元元年

伤人

免、国除

昌武侯 单得

武帝元朔三年

伤人 (使人二旬内死)

弃市、国除

梧侯 阳戎奴

武帝元狩五年

谋杀季父

弃市,国除

章武侯 窦常坐

武帝元狩元年

谋杀人未杀

国除

▲以上选编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年间侯者年表》)

从上来看,这些勋臣贵戚,均因杀人、甚至伤人而被弃市、除国。而与之相比,李广这杀四百石长吏的性质更为恶劣。若非当时的情况是“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

也就是李广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此情况下,汉廷不会作出临阵换帅的举动,故李广得以免罪。而从武帝为李广开脱的理由来看,也是颇为勉强,将李广杀霸陵尉后请罪的行为类比司马穰笡杀庄贾。可要知道,庄贾是真的因为“军法期而后至”“当斩”。而霸陵尉做错了什么呢?就此来看,此是李广的一大罪。但终被武帝所原谅。

其后,元狩二年,李广再出右北平。从此时的兵力分配来看,可以明显看到汉廷对李广出塞作战的能力不再信任。仅给予四千骑,而同行的张骞部则有万骑。此次,李广与张骞异道,史书未载是李广异道还是张骞异道。最后,李广以四千骑被左贤王部四万骑包围。军士皆恐的表现说明其“远斥候”并未起到作用,当是被突然包围打乱了阵脚。靠李敢数十骑驰击才稳定了士气。

李广真实的历史怎么死的(李广为何到死没封侯)(11)

其后李广“为圜陈外乡” 当是骑兵下马,结阵迎击。此选择正确与否,笔者不作评论。总之,此役持续了一整日,李广本人战绩为:“射其裨将,杀数人。” 其部具体战绩则载于他传。《史记匈奴列传》载为:“卒可四千人,且尽,杀虏亦过当。”《汉书匈奴列传》亦从此说,但将杀虏过当放在了死者过半后。

《汉书武帝纪》记载了该役的具体损失情况:“广杀匈奴三千余人,尽亡其军四千人。” 结合《汉书匈奴列传》的记载来看,笔者以为,杀虏过当当是实情,但是发生在汉军死者过半之时,大概就是汉矢且尽之际,彼时李广下令持满毋,此战术在提高杀伤效率的情况下,或导致了伤亡的急剧上升。

就最终结果来看,李广杀伤少于其损失且此杀伤似乎为其自报战果,而非经过点校的首级。此役李广最终军功自如。但在笔者看来,此军功稍有些水分,因为有类似的案例存在。

李广真实的历史怎么死的(李广为何到死没封侯)(12)

▲汉军形象

元朔六年夏,卫青将六将军击匈奴之时,前将军赵信与右将军苏建并军三千余骑兵,按《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余,汉兵且尽”“(信)遂将其余骑可八百奔降单于。”“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

关于单于兵数,其后问罪时,有提到“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可推测单于兵当也在数万之众。赵信与苏建所遇情况与李广相似,但苏建是自行突围,并无人去解救,赵信在投降时余部更有八百余骑,考虑到两军合并不过三千,每人手下不过一千五百骑,所谓“汉兵且尽”的情况下,赵信仍保有一半的兵力。若其不投降,或可避免两军尽没的惨剧,所以此役的失败,赵信要负一定的责任。

而苏建作为平陵侯、卫青旧部,屡有功绩的情况下,并未得到军功自如的处置,而是先面临斩与囚的讨论,后被囚于行在,最终赎为庶人,后虽然被起任为代郡太守,但终其一生再未得到领军出塞的机会。两两对比下,李广的军功自如就显得尴尬了。当然,毕竟有张骞后期为其背锅,但若张骞没能及时赶到,李广恐怕就真的是全军尽没了。不过笔者还是尊重汉室的判决,此役归于全军覆没一类,不算有罪。

李广真实的历史怎么死的(李广为何到死没封侯)(13)

最后,是李广的谢幕篇。漠北迷路自杀。关于这一事件,历来争论颇多。有称卫青与汉武帝故意给李广穿小鞋,有称纯粹是李广无能……篇幅有限,笔者这里不对整场战役作过多的分析。只想说明的是当时李广已经六十余岁,年老且不说,两次全军覆没的表现,要汉室如何能信任他?将其至于右将军军,与其说是排挤,不如说是防止其再因为过于冒进而全军覆没的保护(此说法仅是笔者愚见,仅供参考,若要对此役作出更全面的评判,还需结合地图和诸史料进行分析)。

而最后“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曰:“青欲上书报天子失军曲折。”” 卫青也未对其刁难,只是进行正常程序的询问,还让使者携带干粮前去,可谓仁至义尽。但李广最终引刀自尽,与他同行的赵食其被赎为庶人。笔者对此役李广的过,选择其自述:“诸校尉亡罪,乃我自失道。” 归于有罪。

综上来看,在武帝朝,李广整体以无功为主,偏向有罪。至于对比,孝武帝时代,卫霍双子星自不必多说。李广所谓“而诸妄校尉已下,材能不及中”也有失偏颇。前文提到的苏建赵信,二人功劳不必多说,以三千骑独当单于部,就足以与李广出右北平比肩。而公孙戎奴,李硕,赵不虞等人,三从卫青,或先登得王,或数为先登,或得王虏阙氏。其战绩都是实打实的,远非李广那无法考证的杀裨将,杀伤多少可以比拟。

总结

最后,笔者以为,李广的功过,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作为边郡太守,他是称职的,今人对其进行评价时,应当对这一部分予以肯定。但这一份功劳,李广有,魏尚、郅都,以及一些未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太守也有,所以这并不足以让李广封侯拜相。而作为领兵出塞的将军,李广无疑是不称职的,具体前文已多讨论,这里不再赘述。总而言之,李广的才能不能与其名望匹配,所谓“李广难封” 更多还是因为其能力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由于李将军列传中没有提到纪年,此处纪年根据《史记-孝景本纪》推出。载“(中六年)八月,匈奴入上郡。” 在该年匈奴入上郡,符合列传中“大入上郡”的记载。另外,据《汉书-景帝纪》记为“(中)六年,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此次匈奴入寇,上郡被匈奴夺取苑马,战死吏卒数量较多。↑

2.关于李广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的时间,《史记》中将其放在匈奴大入上郡前,并且后面又提到“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似乎李广任诸边郡太守的时间是在任上郡太守以前。但是,查《汉书》中,却记载任诸边郡太守是在上郡之战以后,且在记录李广为未央卫尉时未提及上郡太守身份。笔者从《汉书》一说。↑

3.关于此役的时间,据《汉书武帝纪》和《史记李将军列传》推为元光六年春,然两书的《匈奴列传》中均记为马邑后五年秋,当是与元狩元年夏匈奴入代一事混淆。笔者从元光六年一说。↑

4.此处兵数据《汉书匈奴列传》:“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 ↑

5.此次汉军出定襄,按《汉书匈奴列传》:“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十余万骑...”总兵力十余万,分六将军,李广为后将军。↑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黎子堂,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