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明清时期,许多历史典籍或者百家故事等,都被后人总结成了常用的短语,这些短语就是成语。尽管绝大多数的成语都是四个字,但也可以是三字、五字或更多字。比如三字的“莫须有”“一字师”“空城计”,五字的“盘古开天地”“二桃杀三士”“狗咬吕洞宾”等等。 许多成语由于出现的时间久,流传广,意思就会多变甚至传错。有个常用成语,叫“为虎作伥”,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帮坏人干坏事,甘做坏人的帮凶。但是我们通常不能理解为虎作伥,“伥”字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这么招人恨?

什么什么作伥成语(成语为虎作伥)(1)

第一种说法,据南宋洪迈编辑的《夷坚志》记载:南宋绍熙四年春天,古田县师姑山有村妇上山采笋,被老虎衔去。当晚,她托梦给家里人说:“我刚下山,碰上一只黑虎从对面岩石中窜出,当时距离还甚远。我急忙躲避,匍匐着往山上爬。但是有两个小孩子强行把我的脚按住,爬也爬不动。我急着向天大叫救命,而老虎已经跃到我身旁,开始吃我,命苦呀命苦!”

什么什么作伥成语(成语为虎作伥)(2)

不久,他的家人赶忙起床,拿着火把和棍子,沿着村妇上山的路找寻,看在村妇的尸骨散落在山坡上。家人把她的尸骨捡起,抬回家。半夜后,老虎绕着屋子咆哮,像是在索求什么,一连好几天晚上。大概是咬死人却不能吃完,所以很生气。那两个小孩子是指被老虎吃掉而变成老虎的仆役的鬼魂。也就是“伥”的意思。

什么什么作伥成语(成语为虎作伥)(3)

还有另一种说法,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

什么什么作伥成语(成语为虎作伥)(4)

坏人固然可恨,但是帮助坏人的人更是其心可诛,如果没有那么多“伥”史上也会少了很多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