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望一个好朋友,他说两肘关节处疼痛,尤其早上起来洗把脸,肘部就成电掣样疼痛,根本就顽不成洗脸动作。因为这他已经半年多没没上班了,现在几乎成了焦虑症。检查时发现肘部内上髁明显的压痛,无红肿,向上抬手肘部电掣样疼痛,同时可以摸到明显的肌腱绷紧,上臂肌肉痉挛。这就是中医上所说的筋痹。
那么筋痹是怎么回事呢?古代中医是如何认识的呢?
其实,筋痹病在筋,是以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多由正虚邪侵,气血痹阻,筋脉失养所致。
一、筋痹的由来
筋痹之名,首见于《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曰:“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及“筋极”,与筋痹关系密切。
二、古代对筋痹的临床描述
临床表现方面,《素问·痹论》中有“痹在筋则屈不伸”的表现。《素问·长刺节论》也指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微涩为瘛挛筋痹”,指出了筋痹的脉象特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纳其主要症状为“四肢抽挛不得屈伸”。
三、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
早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就认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灵枢·刺节真邪》认为本病是“虚邪搏于筋”所致。《中藏经》则认为“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汉华佗《中藏经》认为“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强调了外邪致痹。
三、治疗方面
在《素问·长刺节论》中提出“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的针刺治法。《灵枢·官针》也提到:“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中藏经》提岀筋痹“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饵汤丸。”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阴受病发痹》提岀治疗筋痹的常用穴位,如阳陵泉、中渎和解溪。《备急千金要方》在筋极门下,列有治方及灸治方法。宋代《圣济总录·诸痹门》列有筋痹条,并附方分类辨治。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创治筋痹名方“羚羊角散”,其舒筋以愈筋痹的治法为后世医家所沿用,如明代《本草纲目》和清代《张氏医通》、《医门法律》等均有记载及阐发。
四、中西医病名对照
五体痹的筋痹相当于西医中的坐骨神经痛、纤维肌痛症,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滑囊炎、腰肌劳损及各种因素引起的筋脉痉挛具有筋痹症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