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吃货国家,奇葩的食物中国人可没少吃。干煸蚕蛹、麻辣猪脑花、红烧土头……但有一种常见的动物,我们却几乎不吃,那就是马肉。
马肉的营养不亚于牛羊肉
客观地来说,马肉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蛋白质含量要高于牛肉。因为马自身非常擅长奔跑运动,所以相对来说脂肪含量会比牛羊这类安静的动物要少。
不但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含有多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更为丰富。马肉含有1%左右的糖原,这是其他肉类所没有的。
而且胆固醇含量低,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维生素A的含量可达102mg/kg,铁、铜等微量元素含量高。
同时,马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让人体机能更高效健康地运转,不仅可以预防动脉硬化还可以延缓衰老。
既然马肉的营养价值不亚于牛、羊、猪肉。但为什么一直不受欢迎?
经济效益问题
作为一个肌肉发达的“运动型选手”,马不能高效地把草和谷物转化成肉,换句话,100斤的草可能可以得到1斤的牛肉或羊肉,但是马却只能长半斤的肉。
另外,从养殖难易程度来说,马也是更难养的,因为马的生存策略是“少吃多餐”!
所有食草动物都会面临消化草的问题,因为它们也缺少消化纤维的酶,只能依靠体内的微生物来帮助消化,所以它们只能让草停留在体内更长时间。
而进化的随机性给了食草动物两个选择,一种是有足够大的胃,就像牛羊一样,另一种是足够长的肠。
很明显马可选择了第二种,是不是为了更好的奔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它每次吃得更少了。
马不能很好地积累脂肪,因此马肉纤维含量也很高,脂肪含量少。不像猪,圈养起来让它增肥后不但能节省用料,也能获得更加适合使用的精肉。
历史原因
中国人不吃马肉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几千年的农耕社会,没有形成吃马的习惯,并且出于感情,即使有马肉可以吃,也选择不吃。
马在农耕时代是家里的劳动力,一匹马能顶几个劳动力,马又跟狗一样,通人性,人会对马产生感情,所以不到万不得已都舍不得把自己家的马卖掉或吃掉。
吃马肉在有的人心里跟吃猫肉吃狗肉是一样的残忍。
在古代,马是六畜之一,所谓六畜就是猪、牛、羊、马、狗还有鸡,然而六畜里面,只有猪、羊、鸡三种动物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肉食,剩下的三种牲畜,并不是专门养来吃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百废待兴,人民的体质因为之前的长年动荡非常差,为了增强大众的体质,牛的饲养量激增。
加之我国的工业发展迅速,再也不需要马车作为运输工具了。同为劳动力的牛和马就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路,牛因为产奶率、产肉率高,成为了食用牲畜,马则被直接淘汰了。
也就是说,中国从来就没有吃马肉的契机,马一直就没有走入我们的食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