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痛苦,总之就是非常痛苦,我觉得婚姻就是人造出来最痛苦的病。”
这段戳穿婚姻本质的吐槽,来自日剧《最完美的离婚》男主光生。
两年短暂婚姻,让他两眼无光。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一个人带着猫住进深山老林,从此不问红尘。
在他眼中,与妻子结夏的惨痛婚姻,一如口中腐蚀的蛀牙。
亟需连根拔起,方可治愈他痛苦的身心。
而致使这场婚姻“病入膏肓”的原因,不过是一些稀松平常的琐碎生活细节:
去便利店,结夏挑选的零食,不是光生喜欢的品牌;
喝酒时,光生想红葡萄酒,结夏打开的却是白葡萄酒;
因为白天吃过炸猪排,光生想着晚上绝对不会再吃炸猪排,结果结夏却说想吃炸猪排;
约好看电影,结夏觉得迟到十分钟无关紧要,光生却觉得错过开头会毁掉整部电影。
《最完美的离婚》
结婚两年,光生觉得结夏和自己完全合不来。
她时不时踩在光生的雷区蹦迪,越看越不顺眼。
这让光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结夏的关系,以至于提出要离婚,结束这段不到两年的婚姻。
光生的婚姻困境,其实折射着大多数男女的亲密关系困境:
总想有一个完美的伴侣——对方像蛔虫一样,时刻知道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总想要一段完美的关系——只要相爱,就无需再费力气做任何努力;
他们只要发现伴侣有不合自己心意的地方,便开始否定伴侣的整个人格;
只要关系出现一丝裂缝,便立即给这段关系“宣判死刑”。
以至于他们的亲密关系,总是无疾而终。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指出:
这种关系困境,源于“固定型思维”。
对于固定型思维者,他们总期待一段童话般的完美关系——
永恒的和谐相处,一旦出现问题,就想要逃避。
《最完美的离婚》
他们不明白,导致感情“被判死刑”的原因.
并非伴侣的缺陷,亦非关系的裂痕;
而是他们不懂得这个道理:
“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只存在于假想的童话;
“永远为维持双方的关系而努力”才是永恒的真相。
正如婚姻专家艾伦·贝克所言:
“对于两性关系而言,最具毁灭性的想法之一就是‘如果我们需要努力,这说明我们的关系里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而破局的方法,就是将关系转变为更具生命力的“成长型关系”。
今天就来聊聊,“成长型思维”是如何让一段关系续航持久?
以及,为什么说“成长型关系”是男女最理想的关系?
《最完美的离婚》
成长型关系:正视不完美才能完美不同于偏执于一段完美关系的“固定型思维者”。
其思维模式没有提供愈合伤口的能力,他们对关系的裂痕持消极态度。
他们会下意识逃避,甚至会“报复”对方。
“成长型思维者”并不期待童话般的奇迹。
他们敢于正视关系中的不完美,会积极主动地应对关系中的裂痕,他们掌握着以下3个信念。
《最完美的离婚》
1、一段健康的关系,需要付出努力维系
恰如被誉为“婚姻教皇”的两性研究专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所言:“每段婚姻都需要努力来保持不脱轨。”
“成长型思维者”掌握了让一段亲密关系茁壮成长的关键——
健康长久的两性关系,无法仅依靠单方面地付出,而需双方努力;
彼此不可避免的差异,无法仅依靠天然的爱来弥合,而需双方磨合。
在今年爆款古偶剧《梦华录》中,女主赵盼儿与男主顾千帆,就是成长型关系。
他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身份地位有着云泥之别:
前者是曾没入“贱籍”的从良官伎,
后者是官入五品的“国之鹰犬,民之爪牙”;
二人从未因这些被世俗强加的标签,而怀疑彼此之间真切的爱。
他们无畏世俗的眼光和强权的阻隔,历经千难万险,在刀口上舔血,也要守护对方,护住这份难得的相知之爱。
俩人还被命运嘲弄,隔着家族世仇。
Pexels
曾为武将的赵父因抗命,遭顾千帆生父弹劾,被发配流放。
赵盼儿的命运也因此地覆天翻,从高高在上的官家小姐沦为被世人轻视的官伎。
没入“贱籍”,一直是赵盼儿内心的一根刺。
但在获知身世之谜后,她并未被仇恨冲昏头脑,仍旧保持清醒——
家道中落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顾千帆父亲的弹劾,而在于父亲选择:
即使违抗圣命,也要开城门拯救命悬一线的百姓。
父亲选择了国家大义,而牺牲了小我,牺牲了自己的家庭。
父亲不曾为这个选择后悔,她赵盼儿也不后悔。
而且,她清楚地知道:
害她全家的不是当年不谙世事的顾千帆,让她去做官伎的也不是顾千帆,这一切与顾千帆无丝毫干系。
她也理解了为什么顾千帆“冷落”自己。
他并不是负心于自己,而是过于愧疚而不敢面对自己,这背后是深沉含蓄的爱。
即便内心百般复杂,她仍然选择主动跨出一步,并向顾千帆告白:
“我要你走出自己的世界,到我的世界里来。”
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不过多地沉溺于痛苦之中,不直接给对方扣帽子。
而是将矛头直指问题的核心,摆脱责备去理解问题,去尝试修复关系。
这样的爱情,只要有一方稍微退缩,便会泯灭。
他们的邂逅,可以说是命中注定,但他们的爱情,却是搏命向命运夺来的。
无论发生什么,他们始终像战友一样,站在同一战线上,摒除万难。
Pexels
就像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所说:
“不努力的两性关系难逃一死,是不健康的。
双方需要努力才能够进行正确的沟通,需要努力才能发现并解决双方不同的期望和想法。”
成熟的爱情原则是:我被爱,因为我爱人。
就算是童话中的王子公主,也并非只靠一个吻,就轻而易举地永远在一起。
王子需要披荆斩棘,公主还要打倒坏女巫。
他们并不是“永远幸福快乐地在一起”,而是“永远幸福快乐地为双方的关系而努力”。
Pexels
2、问题的出现,绝非因为性格的缺陷
两性关系专家丹尼尔·威尔(Daniel Wile)说过:
“挑选一个伴侣就等于挑选一大堆问题。”
世界上没有不存在问题的候选人。
然而,“固定型思维者”永远期待一名完美伴侣——
拥有完美的伴侣,就会拥有完美的关系。
因此,只要关系出现问题,他们便会归因于伴侣不完美,是其性格缺陷所致。
因为人的性格是稳定的、持久的。
所以“固定型思维者”会悲观地认为,关系中一旦出现问题,便无法解决。
《不能结婚的男人》
比如,在《最完美的离婚》中,尽管妻子一直在试图改变自己,比如买书学习如何整理和做菜。
但在光生看来,妻子的尝试却显得徒劳而滑稽。
因为他认为妻子与自己不合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她身上那些令自己无法忍受的性格缺陷:
粗鲁无礼、做事马虎、缺乏时间观念。
而这些刻在妻子基因里的特质,稳定而持久,甚至永远无法改变。
但事实上,这些并非严重的性格缺陷,都可以通过小小的沟通解决。
然而光生却像局外人一样冷眼旁观、默默承受,直到心理防线崩溃。
《最完美的离婚》
而“成长型思维者”不会直接把矛盾归因于性格缺陷。
他们会选择主动与妻子探讨他们当下的情况,冷静思考双方之间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
如果存在问题,就意味着关系还有挽救的机会,毕竟只要找到那把正确的“钥匙”,问题就能被解决。
这也是固定型思维者和成长型思维者的本质区别——
前者遇事悲观消极,因为他们认为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性格的缺陷。
这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努力是徒劳的;
后者遇事乐观积极,因为他们认为问题是一个契机。
一切都可以被培养,自己和伴侣,都能成长和改变,而努力面对就是第一步。
而共同面对的过程,也是不断了解对方底线的过程——
这是培养双方关系的基础。
Pexels
3、一段完美的关系,是能够成就彼此
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婚姻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你要鼓励伴侣成长,也要让对方鼓励你自己成长。”
这并不是要逼伴侣进行彻头彻尾地改造,让他们觉得原本的自己不够好。
而是指在感情关系中,帮助对方做他们想做的事,帮助对方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帮助对方挖掘自己的潜能。
在《梦华录》中,赵、顾二人在彼此的支撑下,在各自的领域发光:
赵盼儿从一介小茶坊店主,一路成长为京城最大酒楼的掌柜,亲手撕下内心的“贱籍”标签,与过去和解;
顾千帆在沉浮的官海,面对威逼利诱,从未动摇立场,最终官升五品,实现为亡母追封诰命的夙愿。
尽管赵盼儿“商妇”的标签,不利于仕途发展,但顾千帆仍旧不遗余力地帮赵盼儿开店,在他心中:
只要是赵盼儿真正想做的事,就算倾家荡产,也要支持到底。
Pexels
一段完美的关系,并不是指伴侣必须完美。
而是敢于正视那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帮助不完美的自己与伴侣,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敢于正视不完美,让彼此不断成长的关系,才是一段完美的关系。
如何拥有成长型关系?就像艾·弗洛姆曾在《爱的艺术》所说的:
“大多数人绝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
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
但是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固定型思维者”爱情困境的症结就在于:
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学会去爱的能力。
思维模式是可以转变的,一段关系是可以被培养的。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一段成长型关系呢?
以下结合《终身成长》和《非暴力沟通》,提出2点小建议供参考:
Pexels
1、停止责怪你的伴侣,把责任推给假想的小人,学会正确表达需求
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责怪你的伴侣,不要因为出现问题,就直接否定伴侣的人格。
不完美的伴侣,并不会让天塌下来;不去解决问题,天可能真的会塌下来。
再者,把责任都推给伴侣,不利于感情的发展。
当你想责怪伴侣时,你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一个形象,然后把责任都推给它。
比如,因为伴侣迟到,看电影错过角色的背景介绍,你觉得有些不舒服。
忍不住想劈头盖脸地指责伴侣时,你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一个受气小人,把那些指责的话语说给它听:
“为什么你会觉得迟到十分钟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
为什么你这么没有时间观念?
你不知道电影开头的角色介绍和电影立意,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吗?”
但更好的做法是:
不要轻易地指责别人,不要总想着别人有错误并埋怨他们。
Pexels
就像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非暴力沟通》中指出:
“分析对方的问题或暗示对方有错,实质是在表达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但这种表达方式却会带来糟糕的影响。”
由于错误的表达方式,提出诉求的过程,往往会成为一场证明对方有错的骂战。
因此,当内心的无名火平息后,你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来包装那些向假想小人输出的话语,再和伴侣进行沟通,提出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
这时,你可以参考《非暴力沟通》中提出的以下几点建议:
提出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提出需要做的是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同时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请求对方的反馈,确保我们的意思与对方的理解相同;
明确谈话的目的;
Pexels
我们询问对方的建议时,可以这样说:
亲爱的,这次看电影迟到了十分钟(观察),错过电影的开头,对我来说其实非常遗憾(感受)。
我希望以后每次都能看一部完整的电影(需求)
以后每次看电影,我们提前十分钟出发可以吗?(请求)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
让你的伴侣说出不同意见,仔细倾听,然后耐心并真诚地讨论问题。
Pexels
2、停止给伴侣贴否定标签,跳出思维的禁锢,把目光放长远
《终身成长》一书提到:
“当人们认为个人能力是固定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时,刻板印象就很容易禁锢人的思维。”
要停止责怪伴侣,就要学会不随意给自己和伴侣贴“否定标签”。
在《最完美的离婚》中,光生给妻子贴上“性格粗野”的标签。
妻子只要做出不合他心意的事情,就把问题归结于他对妻子的这一偏见。
甚至,一次地震过后,光生回到家中,最先做的不是安抚妻子,关心妻子是否在地震中受伤。
他只是指责妻子,灯和电视都还开着,衣服干了还没收,让她注意一点。
他并没有站在妻子的角度考虑:
开着灯和电视、没去收衣服,也许是因为独自在家遇到地震太害怕。
这些标签不仅“禁锢”了他的思维,也禁锢了他对婚姻关系的想象,让他畏葸不前。
Pexels
成长型思维模式,会让人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去解决真正的问题。
双方在一起是因为爱着彼此。
对方是一个粗野的人也好,是一个细心的人也好;
是一个身份“高贵”的人也好,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人也好。
你爱的是这个具体的人,而不是这些标签。
你要做的,是撕开这些标签。
去观察这段关系的可能走向,去考虑双方关系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
比如,当你和对方的性格迥然不同,生活习惯也大相径庭。
当对方做出冒犯到你的行为时,不要像光生那样急着为对方贴标签,而是静下心来思考:
“我们可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怎样让双方相处得更舒服?”
Pexels
写在最后艾·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写道: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
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爱情,爱情是通过双方付出,创造出来的。
爱是一种意愿,爱需要通过不断拓展、完善自我,来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
这是一个不断变化,也是不断成长的过程。
作者:皮不露
图源:Pexels
首发:壹点灵心理(yidianling0)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