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形考任务(写作指导议论文)(1)

什么是虚拟论敌?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

1.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首先,作者开篇立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其次,引入“虚拟论敌”的声音——“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在论敌的质疑之下,虚拟论敌从“六国”中的“六”这个限定词入手,也就是“除秦以外所有的国家”,作者敏锐地感知到这个限定词有可能会受到攻击,于是将“六国”分为“赂秦者”与“不赂秦者”两部分来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再次,肯定开篇立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也。”这样回应质疑,可谓滴水不漏。

边练边悟6 请站在以下论点的立场,应对相关反例。

(1)论点:做事要把握好度。

反例:司马懿对诸葛亮采取的疲军之术(想方设法变慢)和霍去病对匈奴的长途奔袭(不顾一切求快),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追求极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点:理性引领人上升。

反例:凯库勒在梦境中领悟到苯的分子结构;拉康所谓的“我思,我不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应对参考)(1)司马懿和霍去病的例子,看似“做事要把握好度”的反例,实际可以让我们加深对“度”的认识:度,究竟在哪里?如何把握呢?回答是:以回到事实为度。不能简单地认为不要过头、学会低调、放慢脚步、防止激进就是掌握了度,更不能机械折中,来个最高值加最低值再除以2。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境找到最好的分寸,根据实际情况找到最佳的力道,根据形势需求找到最适宜的节奏。司马懿对付诸葛亮,耐心十足,非常沉得住气,时机未到,绝不真正出手。而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每有斩获,靠的就是快。为了快,他只带精锐的部队,只带必需的物资;他知道,有时候只要慢半个时辰,一切都会翻转过来。把握度,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理性引领人上升,并不否定非理性有时候也可以促使人前进。白日苦思冥想无果,凯库勒在梦境中领悟到苯的分子结构;笛卡尔曾言“我思故我在”,几百年后的拉康针锋相对提出“我思,我不在”。这些都促使我们努力思考非理性的价值与理性的限度以及理性与非理性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2.质疑论据的可靠性

一个错误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错误的论据之上的。而论据是论点的基础,指出对方论据的错误,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反驳理论论据,可以指出其断章取义,也可以指出其歪曲原意,更应该指出其理论的虚假;反驳事实论据,可以指出其事实的虚伪,也可以指出其事例的片面,还可以指出其事例缺乏说服力等。这样去反驳论据,就可以使对方的论点不攻自垮。

学文科真无真才实学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就知道了。就以文科中的语文为例吧,它是工具课,是学好包括数理化在内的一切学科的基础。试想,语文学得很糟的人能学好数理化吗?一篇数理化论文,必须概念明晰,说理透彻,推理合乎逻辑;倘若词不达意,晦涩难懂,是肯定不行的。而要做到这些,必须以学好语文为前提。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研究发现了剩余价值,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一定要在全世界实现这一结论,有力地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推动了历史发展。这难道不是真才实学吗?(《重理岂能轻文》片段)

这是一篇批驳对方论据的驳论文。对方的错误论点是“轻文有道理”,对方的论据是“学文科无真才实学”。针对以上论据,作者进行了批驳。首先指出文科是工具课,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只有学好文科才能促进学好理科,并以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一例说明学文科的重大意义。

3.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反驳论证就是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不合逻辑的错误。我们知道,错误的论点,既有为其服务的论据,又有为其服务的论证。有时,对方的论点或论据都有一定的欺骗性,但却用错误的推理来掩盖其论点的荒谬。这时,我们就可以从论证方法入手,揭露其论证中不合逻辑的错误,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

比如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肯定劳动的意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另一部分是陈述现实生活中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现象:“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如果在作文中只有立论,没有驳论,则很难得高分。因为无的放矢,必然难以进入深处;只有有针对性地驳斥,才能说服人,才能彰显文章的深度。

比如驳斥“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这是将劳动和学习割裂开来的认识,事实上适当的劳动,可以消除学习带来的枯燥疲乏,可以强身健体,为更好地学习打下基础。劳逸结合,一张一弛,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劳动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实践出真知,动手则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最好的学习。”

比如驳斥“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这是逃避当下任务的想法。人工智能发展需要时间,‘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毕竟是‘以后’,当下必须完成当下的任务,当下必须搞好当下的劳动。未来的人工智能不会为当下的愚蠢买单。而且劳动能体现人的存在意义,能实现个人价值,人工智能不能替代所有劳动。”

比如驳斥“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这是逃避责任的做法。如果是家务劳动,这种做法就是不想尽义务,做家务是每一位家庭成员的义务。如果是工作中的劳动,这种做法就是不愿做好本职工作。”

边练边悟7 请站在以下论点的立场,应对相关虚拟论敌,写出批驳提纲。

论点:兼听则明。

虚拟论敌:

①“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②“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③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②阐述论点:“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③举例分析:

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

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④进行限定(同时阐述如何兼听):

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