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白(不读bai,读zi,即自)”部汉字,一个是部首汉字“白”,一个是“皆”。“白”字在现代汉语已经消亡,“皆”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皆”。

但要明白“皆”的字义,就要先明白部首汉字“白”的意思。因此,这一课的两个字,都要认真学习:

1、白。读zì。注意,它跟“白(bái,颜色)”不一样,“白”(zì)字形瘦长,“白(bái)”字形扁胖。现代汉语中,“白”(zì)已消亡。《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白,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也。”象形字。本义是鼻子,引申指自己。

对,它就是“自”的异体写法。

说文解字71课(说文解字第675课皆)(1)

(白的字形演变)

在甲骨文里,“自”有繁、简两体,都是由鼻子的象形而来,繁体者,鼻身上有二横为饰笔,简体者,鼻身上有一横为饰笔(可以参见上一课“自”字词条);繁体最终演变为“自”,简体最终演变为“白”,它们音义并同,作为一个词来使用,甲骨文时代混用,后代几乎只用“自”,不再用“白”。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慎对“白”的解说是“此亦自字也。”那么,既然如此,许慎为什么又分设了“自”和“白”两个部首呢?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部都有一些所属字,无法统归一部。比如下面要讲的“皆”字,以及后面要讲的“鲁、者、智”等字,多与“口”或“曰”的意义相关,只能归在“白”部。

白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71课(说文解字第675课皆)(2)

(白的小篆写法)

请一定要注意,在小篆里,“白”(zì)与“白”(bái)的字形区别非常明显。注意到了这些区别,就不会写错“白”部的部属汉字了。

2、皆。读jiē。《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皆,俱词也。从比,从白。”会意字。本义是都;俱,表示统括。

看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71课(说文解字第675课皆)(3)

(皆的字形演变)

这里所谓的“俱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司部曰:‘词者,意内而言外也。’其义为俱,其言为皆。以言表意,是谓意内言外。”这里的“从比,从自”,王筠《说文句读》:“比有皆意,白则词也。”意思就是表示比、并、齐、同的虚词。

关于这个字的构字,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字义同缘于语源同续证》:“析言之,匕谓女人(这个我们前面课程讲过),浑言之,匕亦为人。比从二匕,犹二人也。白即自字,自者,鼻也。皆字从比从白,谓二人共自,即今语言两人一鼻孔出气也。二人二口合为僉,二人共一自为皆,字义同由于字形之构造同也。”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字源》张标先生认为应“从比从曰”,认为《说文》的解说是错误的,可备一说。

总之,皆的本义是都;俱;全,表示统括。

《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毕甲坼。”雷雨兴起于是百果草木都舒展萌芽,绽开外皮。《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之内,都是兄弟了。唐代李绅《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说文解字71课(说文解字第675课皆)(4)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本义之外,皆还有很多用法:

(1)普遍。《诗·周颂·丰年》:“以洽百礼,降福孔皆。”朱熹注:“皆,遍也。”配合祭典很适当,普降福禄多吉祥。

说文解字71课(说文解字第675课皆)(5)

(普遍联系的当代人)

(2)同。后作“偕”。《小尔雅·广言》:“皆,同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皆,又作偕。皆、偕古今字。”用法有二:

[1]一同。《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卫君之晋,谓薄疑曰:‘吾欲与子皆行。’”卫君要去晋国,对薄疑说:“我想和你一同走。”

说文解字71课(说文解字第675课皆)(6)

(两位一起走的老人)

[2]相同。《吕氏春秋·离谓》:“亡国之主,不自以为惑,故与桀、纣、幽、厉皆也。”亡国的君主,自己不感到疑惑,所以就与夏桀、商村、周幽王、周厉王相同了。

(3)比;比拟。《敦煌变文·叶净能诗》:“造化之内,无人可皆。”造化之内,无人可以比拟。

(4)嘉。《广雅·释言》:“皆,嘉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嘉皆,声之转。”

此外,皆还是姓氏。《万姓统谱·佳韵》:“皆,姓也。”

皆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71课(说文解字第675课皆)(7)

(皆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675,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