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原理是以座钣承受后坐力,大多采用炮口装填(中小口径采用炮口装填,大口径采用尾端装填)、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滑膛火炮。

迫击炮的名称源于两方面:一是操作简便,弹道弯曲,可迫近目标射击,几乎不存在射击死角;二是炮弹从炮口装填后,依靠自身重量下滑而强迫击发,使炮弹发射出去。

迫击炮大多是一种小个头的轻型火炮,它在使用时灵活轻便,适于伴随步兵进行隐蔽活动。但近期有大型化、自行化和装甲化的趋势。

迫击炮工作原理动画(迫击炮工作原理)(1)

扩展资料

迫击炮利用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炮弹的曲射火炮,其特点:

一是射角大,射角一般为45°-85°,弹道弯曲,初速小,最小射程相对近,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

二是可以配备多种炮弹。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弹,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还可配用烟幕弹和照明弹等特种炮弹。

三是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射击时,身管后坐能量通过座钣由地面吸收。行军时身管、座钣可分解,所以便于携带。

迫击炮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和堑壕战,配合步兵小单位(连、排、班)作战,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特别适合于用来对付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