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有几个机场叫什么名字(原来长春还有一个叫宽城子的机场)(1)

长春最早的机场就像长春这座城市一样,包含了近代列强殖民的意味。它最早的开辟是与日本陆军航空兵联系在一起的,与当时我国政府对日本的依附密切相关。当十多年后,它再度被建设时,长春已经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座长春最早的老机场,见证了怎样的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退休教授李其颖在建国初期与这座机场结缘,对这座老机场的经历,老人家如数家珍。

宽城子机场是长春有史以来第一座机场,也是最早被撤消的机场。它始建于1921年,撤消于1956年,前后存在了35年。它的开辟与日本陆军航空兵有关。日本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军事实力大增,为与列强比肩,日本重视发展空军。他们一方面引进和仿制外国飞机,一方面着手飞行部队的建设和试飞训练。

为日军试飞

长春建近代第一座机场

为锻炼飞行部队,1921年,日本拟定派出陆军的侦察机,从日本东京所泽陆军飞机场起飞,途经朝鲜最后飞到中国东北的长春,全程2000余公里。这个航程对今天的飞机来说不算什么,可当时,一般飞机的巡航时速仅一百多公里,航程多在三五百公里内。飞行员赖以驾驶飞机航行的仅有老式磁罗盘,机上没有通信设备,加之当时世界气象技术不发达,沿途的气象动态无从传递,飞机一旦起飞,就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其航向、目标的判定、气象的应对以及空中所发生的一切全靠飞行员的个人判断和处理。可以说,驾机飞行是充满危机的空中游戏。因此,日本陆军航空兵的那次远航飞行,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危机四伏、困难重重、任重道远的冒险行动。

事实上,为外国飞机直飞长春而开辟机场不是个简单的小事。允许日军建机场既伤害到国家主权,又会便于日军对我国的军事侦察,还会牺牲机场所占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可当日本提出这个要求时,正在仰日本之鼻息的军阀政府,仅提出将在飞机到来之前,派航空署的官员进行一次例行公事的检查,聊以装潢主权国家的外交门面。

于是,长春地方官衙开始忙于长春机场的开辟。经过日本关东军驻军的考察,他们看中了紧靠满铁附属地、临近日本驻军西大营的长春城西北角的一块农田,用来作为临时机场。这块农田地处后来的长春客车厂南、国营长春机械厂西、西安大路以东、长春站西北方向,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在那里把原来的农田进行简单的平整、夯实,搭建了临时机库、简易休息间和观赏台,机场周围还用席子围了起来,以防人畜等任意进入。

日本派出4架飞机,其中两架飞机在飞行途中遭遇意外未能抵达,另外两架飞机抵达长春机场。日本飞机抵达宽城子机场的第二天,两名日本驾驶员为他们的本国同胞和长春官民进行了飞行表演。据李其颖了解,这可能是长春有史以来的首次飞行表演,遗憾的是表演者不是自己的同胞。后来,当日本飞机转道沈阳回国后,长春官府和民众为之修建的宽城子临时机场,也随之完成了为日本远航飞行服务的使命,又恢复成为原来的农田。

长春有几个机场叫什么名字(原来长春还有一个叫宽城子的机场)(2)

为侵略推波助澜

宽城子机场被重建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长春后,便打算在长春修建机场,选中了1921年建的宽城子临时机场所在地,原因是这里曾经是机场,而且紧邻日本在长春的满铁附属地。关东军决定把这里建成永久机场。经过9个月的施工,到1932年6月,宽城子机场建成。当时的机场占地面积7.1平方公里,设有主、副跑道各一条,另有滑行道,把停机坪与主、副跑道连成一体。主跑道和滑行道均为水泥路面,副跑道为草地路面。机场西侧建有5座机库,每座约2000平方米,用来停放飞机。这里成了关东军的空军基地。

1934年3月1日,伪满洲国在日本的操纵下,变成了伪满帝国,溥仪再度成为皇帝。为了制造气氛,日本派出了“爱国飞行义勇队”的两名队员,驾驶一架双翼双座飞机,携带大量的贺词飞往长春,向伪政权表达日本民众热烈祝贺之情。这架飞机于1934年3月9日午后3点降落在长春宽城子机场。受宠若惊的伪满政权赶忙组织了一群学生,前往机场热烈欢迎。

宽城子机场不仅是关东军的军用机场,也曾经是伪满洲国的民用航空港。1932年9月26日,日本人在长春成立以满洲之名的民用航空公司——“满洲航空株式会社”(简称满航),这家航空公司实际上是由日本的住友财团、满铁和伪满政府三家合资组建的企业。当年11月3日,满航开始运营,使用关东军宽城子机场,航线机型都是小型飞机,开通了几个主要城市之间的民航业务。1934年4月1日,又开通了伪首都新京至日本东京的航线,使进占东北的日本势力与日本政府有了快捷的交通通道。至1934年,满航已经开通航线5480公里,为日本本土航线的两倍以上。

除航班之外,满航还开始经营空中侦察、空中测量、飞行训练、运送鸦片等多种包机飞行,从而成为日本军国主义镇压和毒化东北人民、掠夺东北地区财富的现代交通工具。

上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日伪航空事业的发展,宽城子机场显得日益狭小,军民混用不便,于是,日伪于1935年在长春西郊大房身开辟了更大的民航机场,原来在宽城子机场的满航便迁到那里开展民航业务运营,原来军民混用的宽城子机场又回归关东军专用的地位。

见证近代风云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作用

宽城子机场在日伪对长春14年的统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苏军于8月19日派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部作战处长阿尔捷缅科上校为全权代表,率领部分官兵乘C—47型运输机,由9架驱逐机护航飞往长春,当面敦促关东军首脑停止抵抗,无条件投降。当天中午12时,C—47降落在宽城子机场。这是自1931年日本关东军占领该机场之后,第一次被外国空军飞机强行进入并着陆,昭示着日本霸占我国东北的局面彻底结束。此后,长春宽城子机场转归苏军管制和使用。

1946年4月14日,苏军全面撤退归国之后,东北民主联军曾对长春国民党守军发起过猛烈的进攻,使长春一度回归我党手中。那段时间,宽城子机场也在我军手中,不过当时仅有一所航空学校的东北民主联军,不可能派出空军部队和飞机驻在那里,因此,机场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946年至1948年,国民党进占时期,与航空或机场有关的大事件包括蒋介石来长春机场、宋美龄来长春慰问苏军、解放军攻打和占领长春机场等,但都是发生在大房身机场的事,与宽城子机场无关。尽管如此,宽城子机场在国民党占领时也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1948年5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了大房身机场后,国民党军政首脑部门与外地的联系失去了主要的空中走廊。他们不得不依靠宽城子机场来沟通内外的人员往来、物资运输、通信联络等。国民党将原来设在大房身机场的空运部队转移到宽城子机场,以协调飞机来往的有关事项。但是,机场地处解放军炮兵的有效射程之中,经常受到炮火的袭击,以致机场跑道严重受损,无法正常使用。

1948年长春解放后,原来驻防在牡丹江机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校部迁入长春,接管了长春的国民党空军设施,包括宽城子机场。这所航空学校的前身是1946年3月1日成立于通化的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1947年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1948年3月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通称它为老航校。

全国解放后,根据党中央的决定,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12月1日,以老航校的人员为基础,并在苏联的飞机装备、技术人员的援助之下,成立了新中国的航空学校,老航校为我军组建空军奠定了十分坚实有力的基础。

1949年12月,新成立的第二航空学校(简称二航校)设在长春,接管了宽城子机场和大房身机场。为了使用上的方便,航校人员把前者叫一机场,后者叫二机场,一直通用至宽城子机场拆除为止。1952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航空学校在长春成立,任务是培养空军地勤工程技术人员,主要对象是轰炸机的地勤机务人员,这所航校的实习机场就设在宽城子机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工业大规模建设阶段,长春是全国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考虑到宽城子机场规模不大,又地处市区,不具备发展的空间,终于决定放弃机场,修建工厂,发展工业。于是,宽城子机场在1956年停止使用,机场所在地成为国营长春机械厂(代号133厂)、长春客车厂和长春缝纫机厂的用地。这块塞北平原的大地,自1921年日本飞机在此落地,至1956年改建,前后达35年之久。在中国人民迎来大发展的机遇时,这里成为了新兴工业发展的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