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几千年来他们逐水而居,依山而作,以自己民族特有的秀灵与坚韧,在这山水之间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守望生命,守望家园,守望历史,他们穿越千年时光,融入百越,踏水传歌,延续文明。
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水族人民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年轻一辈的水族青年也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先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水族姑娘刘思蔓在广西艺术学院担任教师,每逢放假她都会去到水族村寨采风,研究水族文化。
为了探寻水书的奥秘,刘思蔓来到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馆,翻开厚重的水书,犹如翻动千年时光,也打开了刘思蔓这一次对水族文化的探索之旅。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见证并记录了世界文明发展历程。水族人至今仍然保存使用着来自远古时代的原始文字体系,这就是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的水书。水书为何能从远古流传至今,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从古至今水族人民无论过节,还是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农耕劳作等日常生活习俗,都离不开水书的指导,人们似乎相信,一切答案都隐藏在这古老而神秘的水书文字里。水书是水族特有的文字体系,它与汉字、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字并列为世界上正在使用的三种象形文字,水书由单体字、异形字符号、图画象形组成。
水书文字只被少数经过学习的特定人群所掌握,这些人能够读懂和在民俗中运用的人,被尊敬的称为水书先生。水书,作为“水书习俗”的典籍,它没有统一的刻本,全靠民间水书先生代代手抄和口传心授而流传下来。
水书的神秘之处在于除了文字以外还有大量的“心书”秘籍,口口相传,保存在水书先生的脑海之中。和许多古老文明一样,今天水书文化的传承也正在时代的发展中面临一个关键时刻。如果不抓紧抢救水书先生的“口头文化”,今后这些古代文明的信息将无人能破译。
当大多数人类文明的早期记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水书却鲜活而完整的保存了这份记忆,通过水书先生的诵读和抄录,一代一代延续着水书文化的神秘与传奇。
在水族,一把马尾绣出了水家人多彩的生活,神奇的缠丝马尾,简单的图案包罗万千世界,针线之间弥漫着古老与神秘的气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闻名遐尔的水族马尾绣,被称为刺绣界的“活化石”,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尾绣”,顾名思义,以马尾毛作为主要原材料。马尾绣的历史到底有多长?水书及相关资料都没有记载,已经无从考证,全靠聪明贤惠的水族妇女世代相传才保留至今。马尾毛具有纤维长、拉力强、耐磨耐湿,不易折断等优质特点,这是目前无论是人造还是天然的其它材料都无法取代的。
水族马尾绣绣品精美绝伦、华丽精致,具有浮雕质感,立体感强,远远望去宛若一幅彩色的浮雕画。在水族人民的传统观念中,把掌握马尾绣制作工艺作为判断一位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在广西南丹,工艺美术大师吴芳将传统的马尾绣进行了改良创新。
如今马尾绣已成为水族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一块艺术瑰宝,继续延续着它的传奇。
“畲山为田,饭稻羹鱼”,水族人民世世代代延用着这样的生活方式,鱼是水族人民祭祀祖先、过端节、待客席上必备的佳肴,而用独特的方法秘制的“鱼包韭菜”则是水族第一名菜。
酸汤是当地味觉的标志,一整罐倒入沸腾的汤水中,让风味更加浓烈。经过几个小时的熬煮,鲜甜的鱼肉和酸爽的佐料在汤汁中如胶似漆,辛辣的香气和入口欲化的质感,让人口舌生津。午后,水族一家人愉快地享受着一天的劳动成果。
鱼,水族重要的图腾,包裹着生命旺盛的韭菜,是水家人对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祈愿,朴实勤劳的水家人把愿望寄托在这古老的味道中,历久弥新。
水族素有“唱起歌,像江河流水”之说,多元文化的润泽濡养,水家人骨子里的原始崇拜与朴素的浪漫情怀造就了他们生来就爱唱歌的性格。水家姑娘从小就跟着长辈学歌,经过口口相传,远古的旋律得以延续至今。
水歌按其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双歌、单歌、蔸歌、调歌等,其中以单歌、双歌居多。按演唱场合又分为情歌、婚嫁歌、庆贺歌等。水语的声母变化较为复杂,各地水族群众一般都可以用水语互相通话。水乡的男女青年至今仍然沿用水语对唱情歌。
双歌,即说故事的歌,是水族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双歌演唱多是在庄重热烈的酒席间进行。其内容广泛,包罗万象,纵贯古今。双歌演唱较为特殊,要有两个或几个人来打和声。这种和声是一种衬和,也叫作帮腔。双歌起歌的和声,既提起周围听众的注意,又能使演唱者振奋。歌尾和声,除了烘托场面氛围之外,还让演唱者得到舒缓、回旋和思考的机会。
水族的单歌跟双歌区别在于,它的每首歌词都能独立表达完整,演唱时可独唱、合唱、重唱。单歌编唱自由,长短自定,少则三四句,多则几十上百句。
神秘的水歌,带着人们穿越云山碧水,见证着一支从远古走来的神秘族群,也吟唱着水族人不屈的精神。水族除了有丰富多彩的民歌,还有独具特色的舞蹈,其中斗角舞最能体现水族人民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
表演时,以芦笙和莽筒作伴奏,围成一圈边走边吹奏,烘托着斗牛紧张又激烈的场面。另两人各戴“牛头”道具,作半蹲式,以“浪步”作为基调,糅进牛左顾右盼、抖毛、打滚等动态和步伐。
古老的乐音给舞蹈渲染了古朴而又激昂的色彩,表达了水族人民爱牛的心情,寄托了他们对五谷丰登的愿望。
对于刘思蔓这样的水族姑娘来说,这次对水族的采风之旅,绝不仅仅只停留在对文字的收集,更多的是源自对人类文明共同记忆的一次探寻和回归,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