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恐怕再没有第二种鱼,因为解救过千千万万条人类的性命,而被抹上浓浓的历史色彩,与人类一起上演了一幕幕凄美的人间故事。”
“湟鱼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鱼,是人类必须感恩和学习的鱼。”
——摘自纪实文学《湟鱼》
青海湖是中国最美的湖,在这片辽阔的高原水域,生活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裸鲤,俗称“湟鱼”。湟鱼的生存,不仅仅代表青海湖水域里有这样一类鱼种,更在一定层面代表着青海湖生态环境状况。
因为湟鱼,青海湖才成为鸟类的“大粮仓”。湟鱼在青海湖“水生生物—鱼类—鸟类—草原”复合生态共生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保护裸鲤,就是保护青海湖生态。
在环湖地区各州县各级政府和渔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青海湖的湟鱼资源目前已经恢复到60000吨,较去年年初增长了9500吨,增长达18.8%,是保护初期资源量的23倍。
青海湖鱼鸟共生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生态链
青海湖典型而独特,孕育了丰富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天然的高原生物基因库”,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加入《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保护区之一、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青海湖除了拥有独特的湟鱼,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珍稀鸟类栖息于此,形成了闻名中外的鱼鸟共生生态链。这一生态景观,全世界独一无二。每年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以及鸟类专家到这里观光或考察。
有研究表明,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由高原湖泊水体、岛屿、河流和湿地构成,表现为“水生生物—鱼类—鸟类—草原”复合生态共生体系。
没有了湟鱼,鸟儿因失去食物源将不再依恋青海湖;没有了湟鱼,青海湖水体生态链崩溃,将变成一潭毫无生机的死水。
青海湖曾有32万吨湟鱼青海人值得感恩的救命鱼
老辈人都知道,青海湖湟鱼曾经是青海人的救命鱼!帮助青海人战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3年自然灾害,青海人对湟鱼的特殊感情也由此而生,很多老人都会讲出一大串吃湟鱼的故事。据统计:1960年捕捞湟鱼2.8万多吨,1961年捕捞湟鱼2.3万多吨,1962年捕捞湟鱼1.8万多吨,青海湖湟鱼的储藏量由此开始锐减。
那么青海湖湟鱼在开发之前的原始蕴藏量究竟有多少呢?湟鱼资源是从1958年开始捕捞的,根据历年的捕捞量、渔船的马力、湟鱼的生长数据等估算,青海湖湟鱼的原始蕴藏量达到32万吨。虽然青海湖水含盐高碱,湟鱼生长缓慢,但调查结果显示整个青海湖饵料生物最多能够支撑42万吨水生生物的蕴藏量。
拯救湟鱼保卫战青海已走过35年时间
至今,青海保护湟鱼已走过35年的时间。
从2010起,青海省政府发布第五次为期10年的封湖育鱼通告,今年已进入第六年。
年复一年,青海采取打击非法偷捕和人工增殖放流湟鱼的两轮驱动举措,为湟鱼有效恢复创造了条件。青海湖的湟鱼资源目前已经恢复到60000吨。
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湟鱼的平均体长、体重、年龄都有所增加。
裸鲤资源得到明显增加为何还要保护它
裸鲤资源总量得到明显增加,为何还要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它?
“裸鲤作为青海湖中惟一的经济鱼类,原始资源蕴藏量约32万吨,目前与裸鲤原始资源量相比,只达到原始蕴藏量的16%,差距依然很大。”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释疑。
由于滥捕滥捞和过度捕捞,导致青海湖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而且,近年来,违法捕捞者一直未曾彻底终止伸向湟鱼的“黑手”。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湟鱼资源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
据了解,去年省渔政管理总站共办理涉及“湟鱼”的各类案件达37起,其中,刑事案件达10起,行政案件达20起,治安案件7起。渔政部门采取“湖上抓、路上堵、市场查”等多项举措,深入湖区重点区域、重点村社、重点市场巡查蹲守,通过安插耳目、走访当地群众,获得相关信息线索,并建立省、州、县渔政一体化联合执法机制,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网络,有效遏制了非法偷捕、贩运、加工销售湟鱼的违法行为。
不捕、不贩、不食!千辛万苦“长到”六万吨的湟鱼,仍然无限渴望全社会的共同呵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