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之乱重灾区——颍川

光和七年二月,张角振臂一呼,八方响应,聚集三十六方渠帅兴兵反汉。

短短一月内,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震动京师。

当时,天下十三州,有八州参与黄巾之乱,分别是青州、冀州、幽州、扬州、兖州、荆州、徐州和豫州。

而在这八州之中,又有两州特别严重,那就是冀州豫州

三国颍川为什么人才辈出(颍川汝南人才辈出)(1)

三月,汉天子惊闻噩耗,慌忙下诏,以外戚何进为大将军,率兵镇守京师,又以北中郎将卢植、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为主将,持节调发全国精兵,镇压各地乱事。

三位中郎将兵分两路,卢植率军负责北方战线, 独立对抗冀州的黄巾主力张角,而皇甫嵩与朱儁则合军讨伐颍川的黄巾军。

如果说冀州是黄巾军的大本营, 有张角三兄弟坐镇,需要一路人马单独讨伐,并不令人意外的话。

一个颍川郡的黄巾,竟然让两位中郎将合力讨伐,还一度占据下风,这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三国颍川为什么人才辈出(颍川汝南人才辈出)(2)

不仅如此,颍川可谓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颍川涌现出的人才数不胜数。

比如黄巾之乱时声望正隆的“荀氏八龙”,以及在三国时绽放绚丽光彩的曹魏阵营大佬荀彧、荀攸、郭嘉、戏志才、钟繇,等等都是出自颍川。

在这个三国顶尖谋臣扎堆的地方,又是如何让黄巾肆掠到如此地步的呢?

当时颍川郡的太守又是谁,为何无人敢治罪于他,甚至连史书上都很少提及此事?

三国颍川为什么人才辈出(颍川汝南人才辈出)(3)

汝南太守赵谦

在讲颍川之前,我们先谈谈隔壁的汝南。

在东汉末年,汝南同样也是一个政治文化中心,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人物、故事都是出自汝南。

比如群雄割据初期最大两个诸侯,袁术、袁绍所在家族,就在汝南,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名震天下。

还有喜欢捧人的“月旦评”也是出自汝南,许劭、许靖兄弟品评天下奇才,曹操的“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就是出自于此。

三国颍川为什么人才辈出(颍川汝南人才辈出)(4)

就是这么一个文化中心,在黄巾之乱时期,也是被重点光顾的一个地方,皇甫嵩与朱儁打败颍川的波才之后,就开始剿灭汝南的黄巾。

但是一直没有清剿干净,无论是开始占据豫州的袁术,还是后来的曹操,都在此地招揽了不少黄巾将领,还有后来走投无路的刘备,在依附刘表之前,也曾在此处盘踞过一段时间。

而在黄巾之乱期间,这里也曾涌现过不少豪杰。

《后汉书》记载,黄巾军攻打汝南之时,汝南郡守麾下七位属官,以身殉国,汉灵帝得知后,还将此七人封为“七贤”。

这七人之所以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是因为七贤中有一人名为袁秘,此人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名气,可是他在当时却身份不低,因为他是汝南袁氏之人。

三国颍川为什么人才辈出(颍川汝南人才辈出)(5)

门下属官都是如此,那么太守呢?

在东汉,县令又被称为“百里侯”,而手握一郡大权的太守,已经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东汉末年所谓的诸侯,也就是以郡太守为分界线,能彻底掌握一郡之地的都可以称为诸侯。

所谓“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东汉朝廷赋予了县令、郡守如此大的权力,相对应的,“守土有责”也是他们的义务。

在七贤死于黄巾之乱的时候,汝南郡的太守成为了唯一活下来的官员。

黄巾起,秘从太守赵谦击之,军败,秘与功曹封观等七人以身捍刃,皆死于陈,谦以得免。——《后汉书》

虽然吃了败仗,被一群黎庶给击败,丢了汝南,可是这个太守却依旧好端端地活着。

不仅如此,几年后,赵谦还成了三公之一的“太尉”,成为朝堂上地位最尊贵的大臣之一。

后来董卓迁都之后,因为讨伐白波贼有功 ,又被封侯。

三国颍川为什么人才辈出(颍川汝南人才辈出)(6)

李傕杀死王允之后,又取代王允,成为三公之“司徒”。

一个在黄巾之乱初期,丢城失地,只身逃亡的太守,竟然在朝堂上屡次进位三公,天理何在?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赵谦的祖父名叫赵戒,是历仕汉安、顺、冲、质、桓五帝的五朝元老,并于顺帝、冲帝、质帝、桓帝期间历位四朝三公,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在汉献帝时期居三公之位长达15年的赵温,就是赵谦之弟,可见其家世显赫。

颍川太守,地位太高

众所周知,在官场上,同样的官位,位置越好的身份越尊贵。

同为两千石的太守,出任地方越富庶,自然地位越高。

比如南阳、颍川、汝南、会稽四地,自然是南阳太守最好,其次颍川,再次汝南,最好才是偏僻的会稽。

因为南阳是光武帝的发家之地,是帝乡,地位不一样;而颍川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比起汝南更胜一筹。

三国颍川为什么人才辈出(颍川汝南人才辈出)(7)

汝南太守出身就已经如此不凡了,当时的颍川太守又是何人呢?

在黄巾之乱前后,史书上提到的颍川太守一共有三人。

分别是李旻杨彪,以及司马儁

先说李旻,他是诸侯讨董联盟的成员之一,在初平元年的讨伐董卓大战中,他以颍川太守的身份坐上了一把交椅。

不幸的是,在孙坚与徐荣一战中,孙坚被徐荣打败,而李旻则被徐荣生擒活捉,最后惨遭烹杀。

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生禽颍川太守李旻,烹之。——《后汉书》

李旻的结局不说,他任颍川太守的时间应该是在讨董(公元190年)之前,具体从何时起,不好说。

三国颍川为什么人才辈出(颍川汝南人才辈出)(8)

再说杨彪,这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弘农杨氏的当家人,名士杨修之父,从他的曾祖父到父亲,一连三代都官至三公之太尉

后来他自己也当了太尉,也是世袭三公的家族之一。

当然,在黄巾之乱时,他还没有坐上三公的位置,但也已经官至两千石,具体此时是何职,还不太确定。

在《后汉书·杨震列传》中是这么记载的:

光和二年(179),杨彪搜集黄门令王甫的敲诈勒索的证据,与阳球诛杀了王甫。

此后相继升迁为五官中郎将、颍川太守、南阳太守、永乐少府、太仆、卫尉,直到中平六年(189)接替董卓成为三公之司空。

三国颍川为什么人才辈出(颍川汝南人才辈出)(9)

也就是说,在黄巾之乱时期,他可能先后做过颍川太守和南阳太守,就如前面所说一般,南阳太守地位稍高,所以时间靠后。

而在《后汉书》中有详细记载,黄巾之乱时,南阳太守为褚贡,褚贡被黄巾所杀之后,秦颉为太守,直到中平三年(186)年秦颉被杀。

而秦颉被杀后,南阳太守先后为羊续、灌洵、张咨、公孙度、袁术,这其中都没有杨彪。

说明一个问题:杨彪任南阳太守一定在褚贡之前,也就是说黄巾之乱时他已经离开了地方,开始在京城任职。

如此说来,杨彪任颍川太守之时,尚且还没有发生黄巾之乱。

三国颍川为什么人才辈出(颍川汝南人才辈出)(10)

那会不会是司马儁呢?

我觉得有很大可能是,因为司马儁的身份够高,也符合历史上为什么没有记载一事。

《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量生颍川太守儁,字元异。

史书上只说司马儁是司马量的儿子,并且做过颍川太守,但是没有说具体时间。

既然这么记载,那就是说他最高官职就是颍川太守,在当时,只要不犯大错,又没有坐上容易被祭天的三公之位,一般是不会轻易贬职的,所以最高的官职,大概也就是最后的官职,也就是致使前的官职。

三国颍川为什么人才辈出(颍川汝南人才辈出)(11)

从司马儁死于建安二年(公元197),享年84岁来看,在光和六年(184)年还没有致仕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而且,如果真的是司马儁做颍川太守,颍川又出了如此大的叛乱,却没有一个人出来背责,那就太说得通了。

司马儁不用在历史上承担骂名,至少有三大理由:

1.黄巾之乱时,司马儁已经七十一岁,是个耄耋老人,别说身居高位,哪怕只是普通人,到了这个年纪,纵然犯错,一般人都不会轻易责罚。

2.司马儁的祖先厉害,他是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之一殷王的十世孙,司马家从西汉建国之初就是河内的土霸王,到了东汉末年,家族势力强大,朝堂上盘根错节 ,根本无法动摇。

3.司马儁的子孙更厉害,司马儁有个儿子叫司马防,司马防有个儿子叫司马懿,司马懿有个孙子叫司马炎,晋武帝是也!

三国颍川为什么人才辈出(颍川汝南人才辈出)(12)

作为晋室的老祖宗,无论当时朝廷有没有责罚颍川太守司马儁,在晋朝之后的史书上显然都是很难见到的,原因不言而喻。

身为一地太守,治地被黄巾攻破,却不仅不被朝廷责罚,反而升任三公,东汉末年的朝堂黑暗可见一斑。除了张角所在巨鹿以外,黄巾之乱最严重的地方莫过于颍川、南阳等地,而这些地方恰巧又是中原最富庶的地方,号称政治、文化中心,这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呢?

三国颍川为什么人才辈出(颍川汝南人才辈出)(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