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们喜欢将傻里傻气的人,称作是“呆若木鸡”。可见,“呆若木鸡”并不是什么好词。可在以前,“呆若木鸡”和一则寓言故事有关,还是个褒义词。

呆若木鸡还是呆若木鸡(呆若木鸡可不是贬义词)(1)

在《庄子·达生篇》中记载道,周宣王,非常喜欢斗鸡,并且还让纪渻 子,为他训练斗鸡。十天后,周宣王向纪渻子问道:“我的斗鸡,训练得怎么样啦?可以拿去比赛了吗?”纪渻子回答说:“现在还太早了,这个鸡还趾高气扬,一副不得了的样子,不适合拿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又派人来询问情况,纪渻子还是说:“不能太急,现在这个鸡,还没达到训练目标,它现在还会瞪着眼睛,对人怒目而视呢!”

呆若木鸡还是呆若木鸡(呆若木鸡可不是贬义词)(2)

时间又过去了十天,纪渻子终于将训练好的斗鸡献给周宣王,说道:“这只鸡训练得差不多了,它已经到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境界,不管其他的鸡,怎样叫唤,它都无动于衷,现在让它上场看看吧。”周宣王听后,便拿着这只鸡去斗,果然,不管多么气势汹汹的鸡,看到这只不为所动,呆得像木头一样的鸡,都望风而逃。

这则故事,可能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庄子讲这个故事,并不是为了教大家如何训练斗鸡。而是用纪渻子训练斗鸡的三个阶段,来向人们讲述,道家修身养性的方法。

呆若木鸡还是呆若木鸡(呆若木鸡可不是贬义词)(3)

第一步:戒骄戒躁,《道德经》中说道:“自见者不明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自逞的人,做不到明智,自卖自夸的人,没有成就,自高自大的人,不能胜任领导者的职位。由此可见,戒骄戒躁,是提升自我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不受外界干扰,培养内心定力。《庄子》中讲道:“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是在提醒人们,培养定力,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第三步:收敛锋芒。就像其他的斗鸡,看到“呆若木鸡”一样,被它强大的气场,吓得四处逃散。养精蓄锐,韬光养晦的人,也是在为成功,积蓄力量,一旦出手,也能让竞争对手,望风而逃。这便是道家所说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呆若木鸡”也不仅是呆头呆脑的代名词,只要利用好它背后的思想,也能成为人们进步的阶梯。

今天的内容分享到这,喜欢这段内容的朋友们别忘了『点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