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是宋朝诗人赵师秀的名句,那么黄梅时节是什么季节?具体是阳历几月呢?据资料显示,农历五月、阳历6月下旬,初夏时期中国长江流域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安庆的梅雨季节是什么时候?乾隆三十三年(1768)《望江县志》把出入梅的时间写进了风俗志:”芒种后逢壬日立霉,夏至逢庚日出霉……”;

桂南采茶戏源于几月采茶(安庆黄梅时节唱)(1)

(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风俗志记载的出入梅的时间)同治壬申年(1872)《太湖县志》也载:“四月梅雨蒸溽,俗称烂梅天……四月乍晴乍雨为梅雨天,主旱。谚云:黄梅寒,井里干。”

桂南采茶戏源于几月采茶(安庆黄梅时节唱)(2)

(图为同治壬申年(1872)《太湖县志》关于梅雨天的记载)由此看来,安庆地区的黄梅季节一般指农历四月底到农历五月底这段时间,那么在这“黄梅时节”,安庆地区有些什么风俗呢?元代至正十六年(1356)时任江淮行省参知政事的余阙(元末官吏,字廷心,一字天心,生于庐州。元统进士。授泗州同知,至正十二年,权淮西宣慰副使,守安庆。历都元帅、江淮行省参知政事)为安庆城隍庙撰写的《城隍庙碑记》载:“五月之望,里俗相传以神生之日也,民无贫富男女,旄倪空巷闾出乐神。吹箫伐鼓,张百戏,游像舆于国中。”(此碑记载清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艺文卷)

桂南采茶戏源于几月采茶(安庆黄梅时节唱)(3)

(图为清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艺文卷载的《城隍庙碑记》)以上碑记表明,早在元朝,五月之望,也就是黄梅时节,安庆就有“吹箫伐鼓,张百戏”的“里俗”。关于黄梅时节的风俗,清道光年八年(1828)《宿松县志》也有载;五月……二十八日为城隍诞辰……仪仗无限,制鬼物杂,戏殊状诡……乡镇亦多效仿……”清康熙年间著名文人、宰相张英(桐城人)《文端集》中有首《山中观农夫力田之苦》:黄梅节近苦滂沱,正是山中力作多。雨湿短蓑泥没骭,农人犹听插田歌。

桂南采茶戏源于几月采茶(安庆黄梅时节唱)(4)

(图为张英文端集中《山中观农夫力田之苦》诗作)清道光年间,宿松县解元赵世暹在《东寅堂诗草》中也有一首《田家词》:去怕分秧节候差,手叉泥脚水翻花。弯躬不暇伸腰起,却斗高声和采茶。宿松《养性轩吟草》中亦有“布谷声中夏正长,田歌竟唱采茶腔”的诗句”。道光年八年(1828)《宿松县志》风俗志载有:“四月……农家始不谷,或具酒食,招亲故听田歌”。还载有十月唱“采茶”的习俗:“十月立冬后,上冢增土,始修筑塘堰.是月,树麦已毕,农功寝息,报赛渐兴,吹豳击鼓,近或杂以新声,溺情惑志,号日‘采茶’,长老摈斥,亦绌郑之意云”。1920年安徽《宿松县志》载:"邑境西南与黄梅县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桂南采茶戏源于几月采茶(安庆黄梅时节唱)(5)

(图为道光年八年(1828)《宿松县志》风俗志中五月与十月的风俗)(作者:宋海明 项结权)作者简介:宋海明:资深媒体人、作家、导演、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庆市作协顾问,(曾先后供职于省级及中央主流大媒体)已创作在全国院线、电视台、网络平台播放院线、网大电影多部。并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报刊发表长短篇小说、影视剧本、戏剧剧本及其它文学、新闻、摄影作品6000余篇(部),黄梅戏起源发展史文史稿10余篇。其创作成果曾受到过中宣部及省、市级以上多次表彰。并被《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旅游报》、中国戏剧网等等全国及海外近百家媒体宣传报道。项结权:曾在《人民政协报》、《江淮文史》、《志苑》、《安徽佛教》、《赵朴初研究》、《项羽文化研究》、《新安晚报》、《安庆日报》、《太湖县文史资料》等报刊发表历史研究类文章2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