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讲不忘初心(如何理解不忘初心)(1)

什么叫初心?

这句话的由来,有一些朋友认为来自于国家领导人为政报告中的使用,再往前一些的是来自台湾作家的一本散文集,使用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几个字作为书名。因为这本书我没看过,所以不好说什么,不过远观有些鸡汤的味道。

再往前追寻的话,很多人说这八个字出自佛教的《华严经》。

实际上《华严经》中是没有这么说过,但是经书中有相关说法,可能后世高僧在讲解这些佛法之时,使用了一些带有韵文味道的语句——我们又称之为“偈子”,让信众们朗朗上口而便于记忆,最终形成了这么几句关于初心的佛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为什么讲不忘初心(如何理解不忘初心)(2)

大家可能不熟悉的是前后共有四句,只不过相对于前面两句对人鼓励、赞赏、正能量而言,后两句就显得有些无奈,所以并不被世俗中人喜欢引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这后两句确实有些让人扫兴。前两句给人以希望,后两句马上就告诉你很难做到。而这才是佛家思想要讲的道理。中国人聪明又爱听好话,所以一般就忽略了后两句,只用前面两句来夸赞别人。

搞清楚了词的出处,那么到底什么是“初心”呢?

既然是佛教源流,咱们自然先听法师怎么解释。慧月法师曾经做出解读:

何谓初发心?它是我们踏入佛门之始,心中秉持的那颗当仁不让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诚质朴的求法向道之愿。在佛门中,最看重的就是这份初心。在纷扰变化的世界中,发心最真实;一切发心中,菩提心最稳固;相续的菩提心中,初发之心最珍贵。只要有了它,我们就能开始成佛之路,也只有怀着这份初心,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同心同愿的人,一起穿越生死。

在法师的解读中,初心就是初发心,是大众成佛利生之心,求法向道之愿。

为什么讲不忘初心(如何理解不忘初心)(3)

其实这说得挺含糊的,成佛——开悟之人,利生——普渡众生,求法——学习探索,向道——追求真理。那么我们为什么进入佛门,学习探索,追求真理,到底是为了个人开悟,还是为了普渡众生?

个人开悟——成佛,普渡众生——成菩萨,这也是佛教对开悟之人的区分。也就是说,我们要进入佛门的理想,其实应该是学习追求真理,用来自渡或者渡人。理清楚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我们学佛的初心是什么?

就是不断学习真理(佛教教义)直到开悟,并且传播给其他不懂的人。

事实上是这样吗?

百分之八十是为了佛祖保佑,死后进入极乐世界,百分之十五是为了清心寡欲,用佛教理论知识来净化自己,真正对佛教知识的哲学思考感兴趣的人,不会超过百分之五。到了今天,可能连百分之一都不到了。

为什么讲不忘初心(如何理解不忘初心)(4)

那么这些佛教信众,是不是就违背了初心呢?

当然不是。

因为人家本来就不懂,被佛教的各种许诺带入法门。求保佑的人本来就是在不确定的事件上寻求一个心里安慰,死后想进入极乐世界的人本来就是因为怕死,听说佛教可以跳出轮回才信的,而那些需要净化自己的,无法是在情感或者某些方面受到了伤害,需要借助一种思想来对自己疗伤排毒而已。

他们的初心,本来就不是研究佛教知识,也更加没有传播的想法。他们对佛教的宣扬,更多地是为了自己的福报和功德。收获这些福报和功德,就是他们的初心,他们得到保佑了(概率问题),自然认为这是福报对他们初心的回馈,更加相信佛教,这难道不是“方得始终”吗?

如果没有灵验(同样是概率问题),很多人就不信了,而佛教的说法是“心不诚则不灵”,这就类似于死后的极乐世界一样,从来没办法验证,也就没办法去反驳。这是一种延缓信念崩塌的方法,甚至可以延续到你去世,这还不叫“方得始终”?

为什么讲不忘初心(如何理解不忘初心)(5)

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梁武帝奉佛教为国教,大肆修建寺庙,“南朝四百八十寺”。他觉得自己功德很高,而高僧(达摩?忘了)对他说:“你没有功德。因为你的发心不对,你是为了功德而修建寺庙,信佛教,而不是为了苍生。”梁武帝最后被侯景饿死在宫里,属于没有善终。

这就是很扯蛋的一个故事,让佛教的人传得神乎其神。其实这完全就是从结果倒推,强行解释为什么一个这么行善积德的人最终没有好报。如果梁武帝得到了善终,那必然是佛教教化,让他作了功德的结果。绝对就不会有发心不纯之说。

四大法王中间好像就一个是杀了很多人,最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这不是笑话么?在教派求生存的时候,只要王不杀你了,他就成了佛了,可以善终了。而在教派地位高的时候,梁武帝捐了那么多钱,修了那么多寺庙,却没有得到善终,那就是人家发心不好。

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为什么讲不忘初心(如何理解不忘初心)(6)

那放下屠刀的法王不也是因为良心受到谴责,才被感化的吗?他的初心又是什么?不过是怕死后变成猪狗罢了。这种入佛的初心,难道不比梁武帝大权在握时入佛更加让人鄙视吗?

所以,官家两张口,宗教就是一张口。口舌之利而已。

当然,宗教的东西,多说无益,说来说去只会把自己绕晕。

我们还是回到问题,什么是初心?

落到现实中来说,每个人的“初心”都是不同的。而“初心”必然是在不断改变的,所谓“不忘初心”,说句老实话,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有朋友就会反驳了,我喜欢一个人,我就喜欢一辈子,那是不是“不忘初心”?

当然是,但是在遇到这个人之前呢?而且说句不好听的,你喜欢一辈子,就能换来“方得始终”吗?只怕结果还是那句无奈的“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吧。

这个世界是动态的,我们个人也是成长的,我们的眼界是不断拓宽的,我们的认识是不断增长的。哪里有什么“初心”?都是在当下环境中,最适合我们的路而已。

为什么讲不忘初心(如何理解不忘初心)(7)

而我们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的颔首默许,实际上都是在得到了始终之后的回顾。

也就是说,只有成功者才配说这句话。

领导能说这句话,因为他代表着执政机构,他的思想领导着我们前进。即便如此,每个时期的“初心”也是在不断调整、变化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只有在获得一定的成绩的基础上,才能笑着说我的初心就是如今的始终。

对于被社会毒打教训的人来说,生存下来已经是不易,谈什么“初心”,不过是个笑话罢了。

人都是动物,最基本的“初心”不过是生存下去,活下去。

这个你当然不会忘的。至于别的附加的理想和心愿——你看,我都用上附加两个字了——这根本就算不上“初心”,不过是家庭、学校、社会给你灌输的理论附加值罢了。

为什么讲不忘初心(如何理解不忘初心)(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