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观察者(诡异的杨氏双缝干涉试验)(1)

正在做杨氏双缝试验图片

在普通大众中,一直有一个比较错误的理解,以为光肯定以波的形式存在!其实不然,光具有两种性质,光既是波它还是粒子。居然是在人不进行观测时,光就是波。一旦人对光子进行观测时它就变成了粒子!不得不说光真的是太神奇了,它又是怎么知道的呢?知道人类在观测它吗?难道人的意识会影响到还没发生的结果吗?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观察者(诡异的杨氏双缝干涉试验)(2)

头条提供试验图片

一直以来都想不明白,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一众物理大咖们也是一头雾水,直到最近的两年,在美国的一个试验室里,把光的许多神秘面纱才一一解开!首先在几个世纪之前,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光子是一种粒子,。在牛顿之前的惠根思发现光是一种波!牛顿是经典物理的创始人,在他之后又有人发现光是波,有波长,有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到爱因斯坦的时代才发现光具有波粒二相性,它既是波还是粒子,关键取决于对它的观测,真的是说起来细思极恐:光子是能感知到意识对它的观测,而且在你观测它之前,结果已经明确了!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观察者(诡异的杨氏双缝干涉试验)(3)

头条提供光谱试验图片

换句简单的话就是先有了结果,才发生了过程。这完全和现代经典物理是不相通的,实证科学是用实验来证明物理的正确性。而在量子物理中这一切都一成了玄之又玄的物理状态。也就是说你不看月亮时,月亮就不在那里,想想是不是挺吓人的!所以才对光子进行一系列的升级版的双缝干涉试验。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观察者(诡异的杨氏双缝干涉试验)(4)

头条提供光干涉条纹图片

先说说最初的杨氏双缝试验:这个试验是由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托马思-杨,在十九世纪尾期做的!就是在一处光源前方,放置一块有两条缝隙的挡板,然光通过两条缝隙,然后光子会投射在后面一块黑色挡板上,这样光子会相互干涉,呈现出黑白或彩色的干涉条纹,有点像斑马的。这是光的波动状态,如果加个观察者,或者安放一个高速摄影镜头,对光究竟是通过哪条缝隙?光又是怎样进行相互干涉的?结果在最后的挡板上只产生了两条光斑,光子在通过缝隙时只是单纯的从某一缝隙通过,并没发生干涉现象,这就非常诡异了,因为有人为的观测之后,光所表现出来的却是粒子状态,难道光子知道有人在观测它吗?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观察者(诡异的杨氏双缝干涉试验)(5)

头条提供杨氏双缝试验图片

不管重复多少次这样的试验,光子都只会呈现出粒子状态,一颗颗地从缝隙通过,但没有人为地观测它又表现出波的状态!这就是一种叠加态,和薛定谔的猫一样,只有人参与到观测当中,那种叠加状态才会坍塌,成为实实在在的确定状态,要么是一只死猫要么是一只活着的猫,不会是一只既死又活的猫。随着升级的双缝干涉试验的出现,不管是电子、光子还是量子微粒所表现出来的都是,波粒两种状态的叠加态。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观察者(诡异的杨氏双缝干涉试验)(6)

头条提供试验图片

就算你在电子出发前,安装一个观测器在它后面,它同样会知道你观测了它,马上坍塌一成确定状态粒子态!而且把一个电子用多棱镜分成多个电子,由不同的反射镜反射到挡板上,同样会出现这种被观测状态,哪怕在电子或光子触发时,并没安装有观测器材,只要你哪怕是在最后到达挡板前,安放一个观测仪器,最后呈现出来的都只有籽子状态。而且观测A电子,B电子同样呈现相同的状态,难道出发前A电子就知道有人会观测它们,然后再告诉你B电子,我们用粒子状态呈现吧!这就是先有了两根条纹的结果,再去由发射出来的电子经过棱镜,最后分成AB两个电子都会出现粒子状态!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观察者(诡异的杨氏双缝干涉试验)(7)

头条提供试验图片

这简直太吓人了,怎么会这样,后来的物理学,特别是量物理的解释为观测者效应,只要有意识的参与叠加态马上坍塌成确定态,而我们人生不正是一种叠加态吗?看你怎样去选择自己的道路,所呈现的结果就会是怎样!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观察者(诡异的杨氏双缝干涉试验)(8)

头条提供杨氏双缝试验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