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英国伦敦万人空巷,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在此隆重举行。

女王的“喜丧”规模浩大,多达500余人的各国领袖、皇室贵胄、政要富贾都前来致祭。这次葬礼是数十年以来,英国皇室举办的世界最大最多的领导人聚会之一。约有20000多名来宾躬身送别女王。

在位长达70年之久的96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9月8日驾崩。英国女王去世后,多国政要纷纷表示哀悼,有的国家甚至为女王逝世降下半旗。年近百岁而逝,可谓“喜丧”。英伦默哀,举世同悲,祭奠悼念者数不胜数。

政要云集,贵族毕之。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领导人都纷纷发来唁电或发表文章,歌颂女王的英明伟大,赞扬女王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颂扬之词,恭维之语,一时之间充耳盈庭,舆情煌煌。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恐怕也没有想到,生前在位之时,规定“不参与政治”,一度还引发民众议论,更有甚者,谩骂攻击女王为封建余孽,专制化石,必欲废止而后快。因为“不参与政治”,没有权力,对英国内外政策没有建议权,缺乏影响力,如同提线木偶,任命官员、接见外国政要、签署相关文件也都是亦步亦趋,早有程序在列,例行公事而已。能让人记住的就是代表大英帝国的形象,体现“日不落”国家的昔日余晖。就女王内心,哪里有什么贡献,何谈“伟大”。谁知刚刚撒手人寰,赞誉好评接踵而至,全世界都来送别,盛况空前,极具哀荣。

同是喜丧(同是喜丧)(1)

这就让人有点不平了。同是“喜丧”,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就没这么幸运了。对比起来,简直是云泥之别,让人不胜唏嘘,感慨不已。

8月30日,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去世,终年91岁。年逾九旬,堪称喜丧。戈尔巴乔夫的葬礼于9月3日举行。令人喟叹的是,都是有影响的大国领导人,都是年逾九旬德高望重的政治家,死后所享受的待遇却是大相径庭。

戈尔巴乔夫生前掌握着庞大的另一个超级大国,手中有着强大的军队,发达的科技,还有令所有对手为之色变的核武器,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小觑的重大影响力。

当年,戈尔巴乔夫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其推行的改革“新思维”赢得了美西方的热切赞扬和推崇肯定,所有的西方舆论都对戈尔巴乔夫颂扬备至。西方世界历来视戈尔巴乔夫为结束冷战、“埋葬苏联”的杰出政治家,并为此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等荣誉。

戈尔巴乔夫去世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戈尔巴乔夫是改变历史进程的国务活动家;美国总统拜登说,戈尔巴乔夫是具有非凡远见的人;英国首相约翰逊称赞戈尔巴乔夫在和平结束冷战方面“勇气、正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形容戈尔巴乔夫是“值得信任和尊重的领导人”……

同是喜丧(同是喜丧)(2)

生前声望如日中天,尽管是虚幻的畸形的声望;可在死后却是一片凄然冷清。好歹也是一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啊,好歹曾经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过巨大的杰出的贡献啊,怎么着也比那个尸位素餐像个花瓶摆设的女王强吧。难道就因为女王是“在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是“前领导人”的区别么?

在戈尔巴乔夫的葬礼上,没有显赫的外国政要,没有隆重的场面,更没有如丧考妣般的哀痛送别。如果说因为俄乌冲突,很多西方政要参加不了,这情有可原。而与戈尔巴乔夫关系很好的哈萨克斯坦国安会主席纳扎尔巴耶夫竟然也没有参加。

戈尔巴乔夫的葬礼是有着大国博弈的背景,那么,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呢?他可是西方阵营中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其国葬为啥也没有人前来捧场,以至于让日本政府尴尬不已呢?

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享年68岁。从岁数上来说,安倍晋三还到不了被称为“喜丧”的年龄,而且是死于非命,更不能当成“喜丧”。然而,日本的岸田文雄政府为了某种需要,竟然在死人身上做文章,意图搞“葬礼外交”,别出心裁地提出“丧事喜办”,定于9月27日为安倍晋三举行国葬。

安倍晋三的这场国葬拟邀请6400人列席。日本政府已经向195个邦交国发出了邀请,估计到时会有千余人的外交使团来“共襄盛举”。日本媒体自信满满地说,恐怕大多数西方国家的领袖都会参加安倍晋三的国葬,但是事实与他们的估计却完全相反。

对于安倍晋三的国葬,国际上反应平平,甚至还有些冷淡。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俄罗斯是公开表示不去的,中国也没有去的意思;英国首相新老交替,估计也没有兴趣跑去参加一个死于非命的日本前首相的“国葬”;而美国总统拜登则由副总统代之,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直接表示不去,甚至连正在考虑访问日本的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也不去。

有件事让日本人顿感羞辱。不愿出席安倍晋三“国葬”仪式的拜登,则和他的妻子出席英国女王的葬礼。还有其他国家领导人也都是势利眼,竟不给日本撑场子,这让日本人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

伊丽莎白二世可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王,她也是英国与英联邦国家之间的外交纽带。英国还是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所以相比于日本,英国更值得美国拉拢。安倍晋三只是日本的前任首相而已,两者的政治影响力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对于美国来说,日本更多地像是政治附庸国,而不是完全平等和可以得到尊重的同盟国。至于戈尔巴乔夫则是一个被西方利用了的棋子,当然也有俄罗斯是美西方阵营的宿敌这个因素,就是贡献再大,美西方的领导人也不可能去。

列位看官瞧明白了吧。同是“喜丧”,场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国家间讲究的是实力,政治家算计的是利益。利用活人自不必论,消费死人也是一门政治艺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