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名产之二•丝与绸

湖州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自古至今,所产的丝绸质量最好。

我国古代浙江湖州的文房四宝(湖州丝绸之府的历史)(1)

湖州丝绸

湖州丝绸历史悠久,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1958年,在湖州南郊的钱山漾出土了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碳化的绢片。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确定丝线、丝带、绢的年代为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它的发现使湖州成为世界丝绸的最古老的发源地,同时也推翻了一直流传的中西陵氏之女黄帝元妃嫘祖(约公元前2550年)发明养蚕的神话传说。现在,这些绢片已成为浙江丝绸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我国古代浙江湖州的文房四宝(湖州丝绸之府的历史)(2)

湖州出土4000年前的丝植织物

湖州素称“丝绸之府”。湖丝以色白净、质柔韧、形细圆、体匀坚而驰名中外,历经千余年而不衰,享有“衣被天下”之美誉。春秋战国至南北朝,湖州丝绸就已出口十多个国家。至唐朝,湖州丝绸被列为朝廷贡品。唐朝丝绸之路的真正起点在湖州,现如今湖州还保留着骆驼桥、织里等地名,因西域的商人贩卖丝绸都是用骆驼来托运的,而附近的苏杭等地却不存在此类地名。

我国古代浙江湖州的文房四宝(湖州丝绸之府的历史)(3)

湖州南浔·丝绸故里

北宋时期丝绸印染技术日益进步,湖州设有官营织造坊“织绫务”。仁宗天圣至嘉佑年间,湖州就能印染出深红、浅红、淡 红等色彩的“湖缬”。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湖州丝绸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吴兴的樗蒲绫、安吉的丝绢纱、武康的丝绵、双林的绫绢都是天下闻名的丝织品。

我国古代浙江湖州的文房四宝(湖州丝绸之府的历史)(4)

古代丝绸服装

宋元时期,桑树嫁接在浙江湖州已经十分流行。采用嫁接技术繁殖桑树,则能够保存桑树的优良性状,这种先进的育桑技术,也使江南的丝茧产量和质量大为提高。元朝湖州籍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在《吴兴赋》中有“平陆则有桑麻如云,郁郁纷纷”句,生动地概括了春天湖州眼野桑林遍地和蚕乡的特异风光。

我国古代浙江湖州的文房四宝(湖州丝绸之府的历史)(5)

采桑叶

公元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湖州,在游历中写道:“这里居民温文尔雅,衣绫罗绸缎,恃工商为活。”可见湖州丝绸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至明代,湖州周边一带,包括苏锡杭加等地,乡民兼营纺织,产绵、绸、绢、丝,统称“湖绉”。清朝,山西晋商就以经营湖州丝绸发家,乔家大院里就有乔致庸当年到湖州购买丝绸的故事。此时的湖州府,下属菱湖一镇的丝产量就能抵上杭州、嘉兴、苏州三府的产量。

我国古代浙江湖州的文房四宝(湖州丝绸之府的历史)(6)

织丝

清咸丰元年(1851),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湖州南浔辑里村的“荣记湖丝”一举获得金银大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1910年,辑里湖丝参加南洋劝业会获超等奖;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获金奖,1929年,参加全国首届西湖博览会获特等奖。

我国古代浙江湖州的文房四宝(湖州丝绸之府的历史)(7)

1851年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

当时西洋贵族均以穿湖州丝绸为荣,英女王身上所穿的就是湖丝长裙。清朝皇帝的龙袍也均以辑里湖丝织造。湖州丝绸和景德镇陶瓷,是中国让欧洲人欣喜若狂的两件商品,他们共同创造了“白银内流”的产业奇迹。

我国古代浙江湖州的文房四宝(湖州丝绸之府的历史)(8)

龙袍

湖州丝绸“冠于全国,闻名天下”,远销海内外,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今天的湖州,仍然是桑蚕丝生产的重要基地,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链接:湖丝

湖丝,中国明清时期浙江湖州府出产的蚕丝。湖州自唐代起即为蚕丝的重要产区。明代,湖州蚕丝全国闻名,其中又以产于辑里村的蚕丝质量最佳,被称为辑里丝,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比一般丝价为贵。

我国古代浙江湖州的文房四宝(湖州丝绸之府的历史)(9)

湖丝

湖丝有头蚕、二蚕,末蚕之分,质量以头蚕为上。其细而白者,称为合罗,专为皇帝织造御服所用;稍粗者,称为串五;又粗者,称为肥光。因为湖丝产量多质量好,故销路甚广,远销日本、南洋等地。

每当蚕丝上市,四方富商大贾都云集湖州购买湖丝。菱湖镇是有名的湖丝贸易中心,镇上临水处有不少专门经营湖丝买卖的商店。每当四五月间,乡人卖丝船只沿溪而泊,贸易很盛。

我国古代浙江湖州的文房四宝(湖州丝绸之府的历史)(10)

湖州菱湖镇

两千多年前中国与西方就开始了丝绸贸易,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自明代海路贸易开通以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退位,鸦片战争后,湖州丝商抓住机遇,开创了近代中外贸易的先河,使湖丝在海上丝绸之路中一直居于主要地位。

据记载,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丝织品开始传到欧洲。欧洲人对轻盈柔软、光彩夺目的丝织物,视若珍宝,争相抢购。

我国古代浙江湖州的文房四宝(湖州丝绸之府的历史)(11)

丝绸之路

蒸汽机发明以后,欧洲纺织工业迅猛发展,对中国蚕丝的需求急剧增加,在他们眼里,“辑里湖丝”是最好的原料,但是当时清政府对蚕丝的出口有着严厉的限制,乾隆帝曾明确批示,“辑里湖丝出口限量5000斤,必须现银交易,不得以货易货,且春丝不得出口”。

我国古代浙江湖州的文房四宝(湖州丝绸之府的历史)(12)

抽丝剥茧

两广总督在奏本中提到西洋商人要用本国的商品交换湖丝,对此嘉庆皇帝生气地批复说:“西洋玻璃是土中提取的液体,钟表可有可无,而自鸣钟更是粪土,断不可用本国的珍贵特产交互这些废物。”但是这样严格的限制并没有能够阻断蚕丝的海外贸易,南浔距上海只有一百多公里,摇船只用两天就能到,运费只占0.2%,售价也比广州时期下降了35%,这样质优价廉的“辑里湖丝”立刻成了中国当时对外出口的主要商品。

我国古代浙江湖州的文房四宝(湖州丝绸之府的历史)(13)

乾隆帝

1851年,“荣记湖丝”在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一举夺得金质大奖,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不仅亲自颁奖,还赠送“小飞人”画像,开创了中国产品获世界大奖之先河。

辑里湖丝在英国获奖之后,外商对湖丝更是趋之若鹜。为了直接和洋商打交道,这些南浔丝商竟然很快地学会了外语。浔商们通过努力,成了上海滩上的风云人物,“辑里湖丝”的买卖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版于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新报》上,每天都有“辑里湖丝”的报价,丝的价格行情也像今天的股票一样不断变化,同时代的英国伦敦还开设了湖丝交易所。

我国古代浙江湖州的文房四宝(湖州丝绸之府的历史)(14)

大英博览会奖章

在南浔今天还保留着“丝行埭”的地名,当年这里是湖丝贸易的集散地。经营湖丝行、丝栈最多时达到50余家,形成了300米长的繁华丝市。丝行收购来的丝就在这里装上开往上海的运丝船,河埠上的青石板台阶被重重的丝包划出一道道印痕。有一首《南浔丝市行》的诗歌记载了当时湖丝海外贸易的盛况:“申江外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先狂。”

我国古代浙江湖州的文房四宝(湖州丝绸之府的历史)(15)

湖州丝行埭旧地

洋人对丝绸的疯狂,引发了湖州南浔丝市的疯狂,这首诗对此也作了极生动的描写:“市中人群不得行,千户万语聋人耳”“一日贸易数万金,市人谁不利熏心”“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我国古代浙江湖州的文房四宝(湖州丝绸之府的历史)(16)

丝绸服饰展示

【陈少非作品/《湖州名片》连载之三十八,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