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拥有400多年的古桥(走近古桥聆听它)(1)

作者:半入诗词半入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当潺潺的流水从小桥下流过,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他在羁旅的途中写下了“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天早晨,残月未落,他却已踏上了征途,板桥上留下了昨夜的微霜和行人匆匆的脚印;题扇桥头,他为一位白发老妪题扇,成就了一段千年的越州雅事;夜雪初晴,他经过维扬,望着曾经的春风十里,留下了“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

一座桥,或横跨山水之间,或架起了时间的长河,见证和经历着一次次的悲欢离合和世事的沧海桑田。而今,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战乱的摧残,许多的古桥早已掩埋在时间的荒草之中,无迹可寻,也有一些古桥幸运的保存下来,虽然有些早已换了容颜,但是因为它们的‘代言人’,让它们不被人们所遗忘。一首诗,一阙词,一段故事,为我们讲述着它们的前世今生。

一座拥有400多年的古桥(走近古桥聆听它)(2)

不红的小桥遇到不红的诗人,火了枫桥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既然说到桥,又怎么可以不提到苏州。在过去我们学习的许多诗词中,我们会通过诗人所写的诗词认识许多我们不曾走过的地方。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庐山红到了今日,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让多少人走在了成都的街头。

当然,李杜本就是诗词界中最闪闪发光的两个星星,这些地方因他们而走红并不奇怪,名人效应嘛。可是接下来我们即将走近的这个地方,原先并没什么名气,可是一个不出名的落魄进士竟然把它带火了。

那时候,他来到姑苏城,没有下榻在酒馆或者旅店,而是住在了城外‘封桥’下的一条小船上。那时候的夜空还算是大唐的夜空,这是他漂泊在外的第N个夜晚。他只是一个没有官职没有薪水的文人罢了,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往日所见到的进士那种神采奕奕的状态。

上弦月挂在半空,让原本空幽的夜空显得更加的深邃。此刻的姑苏天气还不算太冷,可是周遭的一切却都让人感到冷清。他大概不会知道,自己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夜晚,却带红了这个地方。

说实话,枫桥不过是烟雨江南中再平常不过的一座小桥,比它好看的小桥太多了,可是,直到今天,每个人来到苏州,总会抽空去看看寒山寺,看看这座看似普通却又令人遐想的小桥,即使人们知道,自己见到的这座小桥并非他笔下的那座小桥,却仍想着走近它。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把失意留给了自己,把《枫桥夜泊》永远留给了我们。

一座拥有400多年的古桥(走近古桥聆听它)(3)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朱雀桥

朱雀桥,这个名字诚如它所处的城市金陵一样好听。朱雀桥现位于秦淮区中华门城内的武定桥和镇怀桥之间,因面对六朝时期都城正南门朱雀门,所以得名“朱雀桥”。(朱雀:中国传统文化的四象之一,代表南方,五行中南方属火,火焰绯红,所以名曰朱雀,代表夏天。朱雀比凤凰更加尊贵,珍稀)。

许多人知道它,大多源于那一首《乌衣巷》。许多人不远千里来到金陵,会专门来到秦淮河畔寻找今天看来并不起眼的浮桥,看看它,或追思,或感慨。当然,更多的人会匆匆从这里走过路过。如果不是那一首《乌衣巷》,很多人根本不会多看它一眼。当我们走进金陵城,来到秦淮河畔,来到这座浮桥,不禁会遥想王谢家族曾经的繁荣,想象着曾经东吴的主角在这里是如何地指点江山,叱咤风云?不禁感慨历史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不知是何心境。金陵如故,但终究是物是人非。世事无常,自己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浮浮沉沉?而今看来,古代诗人遭受贬谪的不少,但是像他一样,一贬就是二十三年的真的不多啊。走近朱雀桥,了解一段历史,聆听一个故事。金陵这个六朝古都,曾是全中国最繁华的地方,在今天许多地方,我们都还能感受到历史留下的痕迹。细细走过才发现不仅只有秦淮和古城墙,还有这座蕴含历史典故的朱雀桥,可以说,刘梦得的一首《乌衣巷》让朱雀桥获得了永生。

野草溪花媚晚凉,残基犹说晋魏康。

镇注桥北无遗址,何处当年廿四航?

道不尽的悠悠往事,一座古朴的朱雀桥,像是一个历史的坐标,屹立于金陵城中,一代代的人从它身上走来,离去……

一座拥有400多年的古桥(走近古桥聆听它)(4)

揽尽天下月色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是坐落于扬州市中一座单孔拱桥,也是诗词中的一座名桥。关于它的名字,至今也没有个统一的说法,有人说二十四桥是指二十四座桥,也有人说它其实只是单独的一座桥罢了,更有人说二十四桥的名字是因为曾经有二十四个美女曾在这里吹箫,所以取名二十四桥,总之众说纷纭。

对于很多人来说,知道二十四桥,还是源于某位诗人的一句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是一个幸运的城市,凭借得天独厚的环境和地理优势成为了文人墨客钟情的一个地方。唐代一位诗人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的明月在当时是多么的令人神往。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但愿一睹扬州月。而二十四桥,恰恰揽尽了这天下月色。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白石道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二十四桥的石头,用足够的厚重感,见证了扬州曾经的旖旎和繁华。

今天扬州的二十四桥并非我们书中读到的那座桥,可人们对它依旧充满了向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曾经的他曾将豪情埋葬在桃红柳绿中,他却大大提升了扬州的人气,让扬州的知名度进入了全国前茅,直到今天,二十四桥仍是人们去往扬州的必要打卡地。

一座拥有400多年的古桥(走近古桥聆听它)(5)

离别的车站灞桥

长安,世界上著名的历史名城,它是现代版的“北上广”,许多人梦想着可以在这里买房子安家。可是“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有人到来,也必然有人离开,那时候没有高铁和机场,灞桥,就如今天的首都机场,成了离别的驿站,见证着诸多的离别。

听,是谁在感叹:“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又是谁道:“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也正因如此,灞桥被人们称之为断肠桥。灞桥边上的那一抹抹柳绿,不知见惯了多少的离愁别绪。“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杨柳依旧,却不再见了折柳的你。

曾经的灞桥扬名天下,‘诗家夫子’曾在《灞桥赋》中描绘过它的宏丽景象,以“若长虹之未翻”大加赞赏,可惜今天我们早已无缘再见其它原来的面貌。“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终究成了一种文化遗韵,我们没有机会见到真正诗人们眼中的灞桥,曾经的灞桥风雪也只能想象而已了,但是‘灞桥’光是从唐诗宋词中走出,已让我们深感一阵阵的惆怅。

灞水悠悠,千年的古桥,如今已不再悲伤。站在今天灞桥的一端,感受着感受着长安这座古城跳动着历史的脉搏,遥想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悲欢离合,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并未离我们远去。

一座拥有400多年的古桥(走近古桥聆听它)(6)

古蜀出镜率最高的桥,成都万里桥

“万里桥”如今人们已经不再这么叫它了,经过岁月的更迭和时代的变换,它已经有了新的使命和新的名字。但是历史上的‘万里桥’却有着极高的人气,那么长的时间过去了,‘万里桥’这个名字一直存活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即使很多人未曾去过成都,未曾一睹它的风采,但是因为它在太多诗人的笔下出现过,渐渐地,它在潜移默化中嵌入了我们的脑海中。

“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曾经某人从这里走过,‘万里桥’的名字开始叫开。为什么古蜀万里桥会有如此高的人气,这个恐怕跟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今天的成都南门大桥和很多很多年前的万里桥无论从外形还是功能都截然不同,因为年代的问题,今天的人们已无法探窥它曾经的英姿。所幸,我们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线索。

“万里桥边多酒家,有人爱向谁家宿”看着很简单的一句诗词,却生动地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水陆繁忙、生机勃勃的景象。记得有个大号猫奴就极爱这里,写了不少关于万里桥的诗词。

“成都城南万里桥,芦根苹末风萧萧”“万里桥边带夕阳,隔江渔市似清湘”……这些离我们很远了,但是通过诗人所写的诗词,让我们感觉那么多年之前的万里桥,是那样地充满魅力。就连忧国忧民的杜子美都说了:“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万里桥嵌入了许多诗人的记忆,也给多年后的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幻想。

万里桥边的女校书,用她65岁的生命写尽了人生的美丽与哀愁,不知在她生命的尽头,心里是否已经释然?

一座拥有400多年的古桥(走近古桥聆听它)(7)

江南第一古桥观音桥

说起庐山,你会想到什么?是诗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是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毛泽东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还是苏子瞻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古自今,有多少人文墨客从庐山走过,也因为他们,让庐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在李白咏叹庐山瀑布和陶渊明居住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叫栖贤大峡谷,而在大峡谷东西两岸之间,凌空飞架着一座千年的古桥,这是江西境内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座古代石拱桥,人们称之为江南第一古桥,它矗立于东西两岸的悬崖上,下临深潭,两岸峰岩嵯峨,古木苍天,多少文人在这留下自己和观音桥的一段光阴。当然,那时候,它不叫观音桥,人们唤它为栖贤桥或三峡桥。

空蒙烟雨间,项洞金石奏。

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

元丰七年,有个人气很高的吃货随朋友来到庐山,经过这里,写下了《栖贤桥诗》,把桥的结构形状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氛围等等描绘得淋漓尽致。后来他的弟弟、还有徒弟黄山谷也都先后来过这里,亲眼目睹观音桥的英姿。观音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可是任凭三峡涧水如何狂奔撞击,桥身至今却安然无恙。当我们今天走在这座千年古桥,不禁的感慨造桥人的鬼斧神工。

观音桥是个人文底蕴十分浓厚的地方,在今天的观音桥的一边,有一口好泉水,人们叫它“招隐泉”,唐代的茶圣陆羽在当年评定天下二十名泉时,将这口“招隐泉”定为天下第六泉。从此后这口好泉就被人们叫做第六泉、陆羽泉、观音泉了。

三峡桥边杖履游,此身疑已到夔州;

题诗欲比真三峡,深愧词源不倒流。

观音桥是南国桥梁建筑上的一颗明珠,它有典、有诗,历久而弥新,很多人来到星子县,都会去观音桥风景区看看,那里风景迥异,山水秀美,置身于这样险峻而又秀丽的奇峰秀岭之中,端详着眼前这座千年的古桥,除了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外,也不得不对先人的智慧肃然起敬。

一座拥有400多年的古桥(走近古桥聆听它)(8)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乌鹊桥

当我们今天匆匆的走过苏州有名的电脑一条街的时候,很多人都不会去留意脚下不经意踏过的一座小桥,因为它实在不起眼,可是许多人却不知道,这座长不过22米的单孔拱桥是苏州最古老的石拱桥,它始建于春秋时期,至今已经2000多年了。这是一座集文化、政治和艺术于一身的名桥。这样的桥龄,且不说在苏州,就算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了。

关于乌鹊桥的名字来历,至今仍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乌鹊桥北面五卅路,是吴王的宫殿所在地,宫殿南面一带是王公大臣的府第,王公大臣喜欢养乌鹊,为此就有了乌鹊市场。也有的说,乌鹊是馆名,相等于现在的旅馆,是专门招待客人的。乌鹊是一种吉祥鸟,民间有“乌鹊叫,喜事到”之说。可是虽然说法不一,但是都赋予了乌鹊桥别样的寓意和情感。终究是经历了2000多年,乌鹊桥,经历过多少的诗情画意,又经历过多少战乱纷乱,今天的今天的乌鹊桥早已换了容颜,但是为了保持其历史风貌,直到今天,乌鹊桥的下半部仍然保持原来的石拱。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阑三百九十桥”一千多年前,一位著名的诗人来到这里做苏州刺史,细腻地描绘了苏州这座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风质朴的小桥为苏州增添了多少的历史底蕴。他在苏州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至今人们也不会忘记他曾经来过。走这座古老的桥上,仿佛自己置身于历史的长廊。

忘了是谁说过:“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河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边织女行。”而今每年到了七夕,月色中天,这里就成了许多年轻人打卡的地方。于乌鹊桥上,许一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的美好愿望。

一座桥,隐藏了许多时光的秘密,许许多多的诗人从桥上走来又离开,是他们,让每一座古桥有了生命,也正是因为他们,赋予了每一座桥至美的灵魂,让它们历经艰难岁月仍获得重生。

-作者-

半入诗词半入梦,80后,业余写手,爱诗也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