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的鉴别

寿山石产量极少,有的矿区甚至已经不出石了。而“石帝”田黄的产量更不用说,能挖掘到指甲盖般大小的原石就是运气极好的。所谓供大于求,这时候呢,造假就开始啦,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会分辨。

清乾隆五十五年石砚台求鉴定(寿山石天珠和田玉)(1)

赏寿山石重在“三看”

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一看:因材施艺”是否恰当。

寿山石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雕刻出造型和色泽相适应的作品。我们在鉴赏和选购寿山石雕作品时要看雕刻艺人在“因材施艺”方面的独到功力。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

寿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极为简练的技法,发展为现代精细的高浮雕、透花雕和圆雕等。一件寿山石雕精品往往综合应用各种传统技法。

天珠其实没有真假的区分,只有新老的区别。至纯天珠的材质是玛瑙,但是现在已经开采不到了,所以至纯天珠很珍贵也很稀有。

真正的老天珠它的线条黑白分明,实质感很强,它会因为长时间的佩戴,包浆会变得油润光滑,能够呈现出风化的马蹄纹。

和田玉的鉴别

相信喜欢玉石的朋友也都知道假的和田玉实在是太多,而高品质的和田玉价格都是不低的,所以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也是要认真的对比。和田玉鉴别方法有很多,上海琢艺轩玉雕工作室将在2016年1月1日元旦举行工作室玉雕作品展,汇聚了琢艺轩和田玉工作室成立这六年以来的优秀作品,其中更包含了上海市玉石雕刻大师穆宇静的多款获奖作品。除了展出作品,工作室还会举办玉免费的珠宝玉石鉴定。在展会上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和田玉的鉴别方法

清乾隆五十五年石砚台求鉴定(寿山石天珠和田玉)(2)

和田玉把件

与玻璃的区别。其实最常见的一些假和田玉就是玻璃制作的,和田玉鉴别方法中最简单的就是看有没有气泡。真正的玉石肯定是没有气泡的,但是再好的玻璃肯定也是有一些气泡。而且玻璃是比较脆的,硬度也不大,用刀可以划出相应的划痕。

与岫玉的区别。和田玉鉴别方法中比较难的就是和岫玉的区别,因为岫玉的外观可以说和田玉还是非常接近的,而且价格上也是要便宜很多,古代就有很多用岫玉来模仿和田玉的类型。但是岫玉的重量比较轻,而且容易出现起毛的问题,敲击声音也比较闷。

不管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假货,肯定是和真正的和田玉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最好是能够认真的对比。如果说掌握了和田玉鉴别方法,那么可以尝试着看一些真正的和田玉,哪怕是只进行鉴赏,也会对鉴别有更多的了解。

宣德炉的鉴别

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明初宣宗宣德年间所铸的铜炉属焚香之类。当时宣宗皇帝是为郊坛大庙铸造的放在祭祀案桌上的供炉,后来遂扩大为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之用。

清乾隆五十五年石砚台求鉴定(寿山石天珠和田玉)(3)

中国的香炉(焚香之炉)究竟始于何时,比较多的说法是汉代。那时,佛教的传入对香炉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礼佛有焚香之举,乃制香炉。从屡见的自汉墓中出土的博山炉可以认为是中国香炉的始祖。博山炉有铜铸的,也有陶制的,在炉中点燃香料,青烟在盖的孔洞中袅袅飘出,香气四溢,如通神明,爽身心,驱蚊虫。明代的宣德香炉即承此俗。

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他在明太祖创业的基础上,使原来严密的政策略趋向平稳,权利则更为集中,并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宣德六年,他命郑和七次下西洋,更进一步沟通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由于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各种工艺品的生产制造亦出现了百花争放的局面,闻名遐迩的宣德炉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宣德香炉的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的珍贵。据载: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铸造过一次,共得5000只,以后即封炉不铸。数百年沧桑,至今的宣德炉的存世量更是凤毛麟角,稀若星辰了。90年代以来,宣德炉继宜兴紫砂壶后成了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上的新宠。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东南亚各国的收藏家竞相高价收藏,其珍品现今每只的价格已可达十余万元至数十万元之巨,可以说比六七十年代价格上涨了千倍。

宣德铜香炉的选料之精,可谓是历史铜制品中的极端。据明史载:宣德初南方暹罗国献风磨铜31680斤,盖风磨铜质量极优,加入了金银等30余种贵金属,反复冶炼4——12次后制成。宣德炉铸造后珠光宝气,晶莹温润,同时还有用赤金640两,白银2080两作铜装饰的生金、镶嵌、鎏金银之用,其他如番硇砂、紫碓石、紫矿石、胭脂石等十余种材料作铜的地子的颜色。因此它的色彩丰富以紫红色为基调,有褐、青、绿、红、蓝、黄、白、金等数十种颜色。历经数百年后,炉的外壁形成了厚厚的一层自然包浆更加美丽动人。

宣德铜香炉的造型古朴庄重,做工精致,亦是继商周青铜器之后我国铸造工艺中的极端。宣德炉采用当时先进的失蜡法铸成,经过打磨后找不出拼模和铸口的痕迹。炉分炉耳、炉身、炉足三部分。炉耳有:象耳、狮耳、环耳、,都成对置于炉身的两侧。有的炉不饰耳,而炉身素光不作纹饰,使之尽现宣德炉美丽古朴的铜色和庄重的造型。也有少量的宣德炉在外部敲上些小块金箔,谓之生金,熠熠生辉,金块大小相间,小者呈星点状,大者如片状,如金色的“雨雪”交加,富丽豪华。炉足有圈足、圆乳形三足、方圆形四足等,形式多样,因炉身而异。炉壁厚重,手感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宣德铜香炉的款式规范,端庄。其款多落于炉外底,为“大明宣德年制”楷书长方形阴文款,作六字二排或六字三排,字体秀丽,有晋唐遗风,宣德的“德”字右侧中间少一划,是该揩款的特色。此外亦有“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的篆款,皆以小篆出之,字型有王莽(东汉)“悬针篆”的特色。

宣德铜炉名冠天下,嗣后多有仿制。有当代仿、明中期仿、明末至清早期仿、清末民初仿和现代仿等几类,他们各自的特点如下。

1、当代仿。宣德三年宫廷封炉不铸之后,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另行铸造。由于原料不足,风磨铜已经用完而不复出,铸工只能以黄杂铜代之,虽做工与以前一般极尽精致。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终于不及。同时底款有了变化。字数增多,为“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和“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2、明代中期仿。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间,朝野亦需用铜香炉,因宣德炉已经深入人心,遂沿用宣德炉的造型和款式或稍加变化。此时炉的特色是铜色泛黄,器身铸有伊斯兰文。明代中期伊斯兰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致使正德皇帝亦信奉起伊斯兰教,所以当时制作的工艺品如铜器、瓷器、景泰蓝及许多的物品之上多有伊斯兰文(回文)的出现,至明末铸造的宣德炉上亦沿此风,并且楷书、篆书并用。

3、明末和清初仿造。该时的工艺美术器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宣德炉仿品制作亦美,并沿用明代的失蜡铸造法,但在造型上与明代相比,惟显灵巧而已。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红、橙黄等。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还有署“袖云居”、“水云居”、“风月侣”等的篆书方款。

4、清晚期至民国时期仿。其铜质粗,砂眼多,炉壁薄,分量轻,有的以翻砂法浇铸,工艺更加粗糙。在北京前门大街一带就有专门伪造宣德炉的店铺,打磨厂东大市炭儿胡同有专铸宣德炉的作坊,作成后做旧、涂色、上蜡,以此牟利,往往借道上海向外推销,亦有销至蒙古地区,但做工粗糙,炉胎薄,铜质差,多砂孔。

5、现代仿。有三种情况,一是采用江南一带以黄杂铜翻砂铸成,粗劣至极,炉身不加纹饰,双耳上翘如桥形,体轻薄而多砂眼。二是采用现代的失蜡法浇铸技术,此类仿品可以说在造型、重量上与真品相伯仲,但细看铜的质地、皮壳、包浆、打磨的光洁度等,两者差异就大了。现代仿品用的是电解铜,色紫红,手抚之而无细糯之感,唯苯而已,且仍生涩浅薄,在打磨方面现代大多借助抛光机械,由于转速太快,光泽过分的激烈,“火气”亦大。

宣德炉和其同时代的仿品,现今已很难分辨,一般均作真品论,价高。明末清初仿品的价格目前亦达2至3万元(人民币),至于清末民国和现代的仿品则价低廉,不为藏家所取。

古砚台的鉴别

喜爱收藏的人,总少不了收藏一些古砚,因为古砚不仅能古为今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能陶冶情操,为业余生活增添乐趣;而且还能保值、升值,是提高资金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清乾隆五十五年石砚台求鉴定(寿山石天珠和田玉)(4)

但是在收藏古砚的弄潮中,人们也常常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我国砚的起源与发展史;各朝代砚的制式又如何区别?当自己买到一方价格不菲的古砚时,又如何鉴别它的真伪呢?这些问题都是收藏界人士所关注和迫切需要了解掌握的。

笔者七十年代初被北京某文物单位聘用,专业从事古砚的修理与维护并指导仿古砚的制作全过程。在近十年的工作中,我有幸亲身接触到了我国历代御制砚,各朝代的大名家用砚,由名人鉴赏和书铭的砚;文人墨客、收藏雅士的珍藏砚不下千余方。这些砚为我在工作实践中,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使我对 我国历代制砚形式、雕刻纹样、铭文与书法的关系,得到更深的了解,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积累了一些辨别古砚的经验,总结出一套简单鉴别古砚真伪的几 种方法。

石质辨伪

端砚居于四大名砚之首。由于石质名贵,自唐以来一直被历代名人推崇,因此仿冒端砚与仿冒书画一样历代有之。制砚者往往用其他地方的或类似端石的石头进行仿冒。从 表面上看可谓以假乱真,但仔细抚摸却相差太远。端石,石质细腻,坚实滑润,天然石品众多,象石眼、鱼脑冻、金银线、蕉叶白等,其它砚石无法比美。鉴别时可 先用看、摸、敲、洗、掂的方法进行。然后对石质的纹理进行再识别,就不难看出端砚的真假了。

雕工辨伪

雕刻精美是否是体现古砚价值的重要标准,各朝代的砚雕形式和风格都有所不同,所以,对一般雕工或仿名家雕工,进行鉴别时,必须先了解各时代 名雕工的情况,从砚的雕刻风格与砚的时代相比较以确定真伪。唐宋时期雕刻工艺粗旷豪放,简洁古朴。到了明代砚雕的装饰指导思想发生了极大变化,以艺术装饰 为主,而清代砚雕注重精美稚致。以新砚冒充旧砚,笔者认为应从砚的式样、图案、款铭、包浆等方面进行,辨别砚的风格和地区流派。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格。如果能对明清时期的砚的风格特点有相当的掌握,那么作伪的“古砚”就会被识别出来。

铭文辨伪

砚铭的真伪辨别首先要掌握铭刻者的个人风格,包括其书画书法水平的高低。人品学识以及砚铭的文辞款式是否与时代风格一致。如果不能掌握铭刻 作者的基本情况,也应将砚铭置于当时的环境中来辨别。其次是对雕刻的手法,下刀的角度和刀痕的鉴别看与时代风格是否相符。会不会是后加款。值得注意的是, 宋代砚有砚铭无印款,印款自明代才出现,如宋砚出现钤印就不攻自破了。

传世的砚上铭文,特别是名气大的政治家、书画家、学者的砚上铭文,被假冒的很多。识别不仅要丰富的经验和阅历,而且还应有较丰富的文史知识和揣摩比较的功夫。

装饰辨伪

对砚的装饰辨伪,主要是指砚匣和锦套之类的辨伪。我们虽然能从砚匣和锦套上为识别真假提供一定的依据,但只能作次要依据,据笔者考证:考究 的砚匣里面的砚台不会太差,砚匣在明末清初时代盛行用紫檀木或红木制成,匣内壁用黑色的推光漆,做工十分考究。而明代初年至明中期的砚匣最大特点是在匣正 面上方嵌有玉牌饰物等。

除以上辨别的四个方面外,对于古砚的真伪辨别还应该仔细推敲其“包浆”。包浆是依附在砚表面皮上的一层自然光泽,此光泽并非短时期内能够形 成。而是经过数百年砚石的自然老化和人们的日久摩挲而形成的。它也是判定砚的新旧,年代久远程度的重要依据。由于古砚传世陈年历经研磨使用,包浆自然莹 润、古朴、丰腴满手。如果是仿冒的古砚,做假的包浆依附在砚面上深度不够,而且光泽都过于明显,感觉生硬。

总之,能否准确鉴定古砚的真伪,必须靠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阅历。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探步摸索,日积月累来提高鉴别水平。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要点,那么,你才会收藏到真正的古砚。

古物鉴定交流可以加小编微信哦-----xu131477

关注小编微信公众号 : gh_f9b613d881e4 或者在公众号搜索 古物鉴定交易 , 每天更新最新资讯。

,